第16章海东盛国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6章海东盛国

唐朝可以通过调整辽东地区建制划归来制衡不肯听命于朝廷的桀骜藩镇,甚至借此缓解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压力。但却无法扭转内忧外患下的国势日益衰落,长期干旱少雨以及连年谷物歉收严重动摇了社会稳定。若是碰上太宗皇帝当政,通过明君贤臣的高效运作或可缓解趋于尖锐的社会矛盾,将民变风险降至最低。可惜!越发腐朽败落的唐朝无法重现贞观、永徽、开元时的朝势。各种社会危机不断积累只等待着临界时刻到来继而集中喷发。在气候达至最冷的九世纪末临界时刻终于来了。因天灾不断朝廷又无力赈灾,各地民众只能用草籽、树叶充饥糊口饥寒而死者不计其数,百姓们无以为生纷纷揭竿而起,最终演变成震撼全国的黄巢大起义。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终于被平定但积重难返的唐朝亦名存实亡。

多年来密切交往,渤海国早与唐朝形成了休戚与共、利害相同的命运共同体。当唐朝开始步入衰亡时渤海国国运也同样走向没落,最直接表现就是渤海国统治阶级的蜕化堕落。汉化及封建化有效促进了渤海社会发展和进步,但也加速统治阶级走向腐败奢靡。大氏王族及其他贵族为满足其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营造城池,不知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广大农民、牧民、渔民和手工业者在严苛阶级压迫下饱受盘剥,还要默默为权贵们奴役驱使。统治阶级可以肆意挥霍无度,社会底层民众却只能过着“居竖穴,用瓦器,衣兽皮”的贫寒生活,终日里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严重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让底层百姓怨声载道,阶级矛盾随之迅速激化。与此同时渤海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泛起萧墙之祸,各派势力互相激烈倾轧,渤海国灭亡前夕统治集团内部动荡不安,以致大批渤海贵族纷纷出逃。根据《高丽史》记载,“渤海将军申德等五百人来投”。是月,“庚子,渤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富、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率民一百户来附”。渤海国统治集团严重内讧大大动摇政权稳定,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因彼(渤海国)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

再有,渤海国社会经济对唐朝有着严重依赖。换言之渤海国能否继续保持繁荣昌盛,很大程度取决于唐朝社会安定与否,而唐末农民战争爆发恰好打断了渤海国赖以为生的对唐经贸联系。渤海国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缺乏维系政权统一所必需的经济基础。部分地区政治隶属关系也是非常松散,像渤海国对黑水诸部的管控就极不稳定。一旦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很多原本被掩盖起来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就会集中涌现,严重威胁社会安稳。

最后,唐朝的存在是渤海国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然而唐朝衰败灭亡使得渤海国失去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首要保护。中唐以来,渤海国最大外部威胁非契丹、奚蕃两莫属。安史之乱前,契丹、奚两蕃曾遭安禄山重创,此后为在夹缝中求生存,两蕃同时蛰伏于回鹘汗国和唐卢龙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共同管制下。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击破国都亦遭沦陷,曾经称雄漠北的回鹘汗国开始瓦解。为避敌锋芒继任回鹘乌介可汗率三十万部众南下请求内附唐朝。不成想唐朝丝毫不念及回鹘曾协助平定安史之乱的旧情,反倒趁机落井下石。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朝无情剿灭南下回鹘乌介可汗为部下所杀,回鹘汗国正式灭亡。为清剿回鹘残余势力唐卢龙节度使张仲武进兵契丹、奚族两番,尽杀回鹘监使八百余。随着回鹘监使项上人头落地,唐朝恢复对契丹、奚两番管辖。事实证明只要唐朝能够稳定存在,契丹、奚就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也威胁不了渤海国,单凭卢龙镇便足可震慑两蕃。

但经黄巢之乱熬煎磨折唐朝名存实亡,天下之势更加糜乱。包括卢龙节度使在内的各路诸侯都忙于逐鹿中原根本无暇顾及北方诸胡,契丹趁机摆脱来幽州方向的束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至耶律阿保机继任契丹夷离堇时,契丹已能集结四十万大军横扫伐河东代北攻掠九郡,逼得五代枭雄李克用请与阿保机结为兄弟,与此同时契丹也再次成为渤海国外部最大威胁。其实早在阿保机掌权之前,契丹早就对现于渤海国治下的辽东地区觊觎许久了。虽经激烈交手,实力尚且不济的契丹并未能从渤海国手中拿下辽东。待至耶律阿保机时双方实力此消彼长,腐朽没落的渤海国哪还能是新兴崛起的契丹对手。虽然学术界有很大争议,但笔者认为大约在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前后,耶律阿保机几经征战,终于如愿以偿地攻取辽东半岛。

自执掌部权伊始,野心勃勃的耶律阿保机便不甘满足于只当个部族首领。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并弑杀唐哀宗,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朝就此轰然灭亡。同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为契丹可汗,执掌契丹部族联盟军政大权而后又逐步统一契丹诸部。公元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建元“神册”。阿保机向来毫不掩饰他欲问鼎中原的雄心志向,甚至还为此公然宣称自己“上承天命,下统群生”。然而阿保机若欲南下进取中原就必须先解除后顾之忧,否则契丹断难以与五代时期割据中原的群雄争锋。阿保机深喑此理,早在称汗继位前即已积极向北方用兵,连败北室韦和于厥,并降服嫩江、松花江流域的大小黄室韦。辽太祖二年(公元908年),阿保机进讨黑车子室韦,历经七次讨伐终于降服黑车子室韦。辽太祖五年(公元911年),阿保机灭奚,尽得其地。神册四年(公元919年),阿保机派皇子率军征服乌古、敌烈两部。统一了北自外兴安岭,南至西拉沐沦河的诸胡各部。

随着阿保机逐步统一北方,很快渤海国成为契丹必欲吞并的下一个对象。但因五代梁晋争霸正酣,最令阿保机心驰神往的中原大地屡生事变,多次显露出可乘侵夺之隙。不愿坐失良机的阿保机为能打开日后进取中原的门户,立即统军南下大举进攻幽州。受此影响,渤海国又侥幸多苟活了数年。然而神册二年(公元917年)、神册七年(公元922年),阿保机两次进攻幽州均都损兵折将大败而回。迫于现实的无奈,阿保机只好放眼长远继续着手统一北方。天赞三年(公元924年),阿保机起兵西征吐谷浑、党项、阻卜等部。亦年,基本上征服西北诸部。取得西征大捷后不久,做好充分准备的阿保机旋再度将统一目标指向渤海国。

天赞四年(公元925年),辽太祖阿保机以“渤海世仇未雪”为由,统领大军御驾亲征渤海国,契丹倾师而出势在必得。天赞五年(公元926年)正月,契丹一举攻下渤海国西部重镇扶余府(今吉林农安)杀渤海守将,而后契丹军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再破渤海老相所帅三万渤海军。至二月,契丹军兵围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南)。见破敌无望末代渤海王大諲撰“素服牵羊”,率臣僚三百多人出城投降。渤海国安边、南海、定理等府及诸边节度史也相继归降。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至此灭亡,历经十五王,享国二百二十九年。同年,辽太祖阿保机灭亡渤海国后,在返还皇都途中病逝于扶余(今吉林四平西),终年五十五岁。

辽太祖阿保机班师前担心渤海人不甘降服起事叛乱,下令将渤海国王室贵族千余户随军迁往契丹本土。可即便如此,渤海国故地遗民反抗契丹的情绪依旧浓重。于是天显四年(公元929年),在大臣耶律羽之建议下,辽太宗耶律德光命令大规模南迁渤海国故地遗民。凡渤海国十五府、六十二州均在迁徙之列,渤海国旧州县或侨置到今辽东、辽西及内蒙地区;或南迁后改为新名;或干脆废弃。契丹强制迁徙渤海遗民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确实非常之大!

首先,当时交通工具相当落后,而迁徙距离又达一、二千里之遥,真正的千里迢迢路漫漫!大批遭强制迁徙的渤海遗民带着无尽悲愤与心伤,凄死于背井离乡路途中。其次,迁徙导致人丁稀疏,使得渤海国故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遭受到空前毁灭性破坏。学者考证,得以留居原地的渤海人数非常有限,总计仅有两万余户。如:渤海国原盐、穆、贺各州居民更是仅余留二、三百户。受此影响,大片原本繁荣富庶的经济区变成渺无人烟荒原;曾经灿烂辉煌的上京城(即忽汗城)也化成一片颓垣断壁;大量宝贵典籍文献更至荡然无存;最后,渤海遗民遭到强制外迁后,周边生女真诸部很快从东、北两个方向源源涌入渤海故地。这些生女真人主要是此前未曾被渤海国征服的黑水靺鞨。经学者考证,辽代生女真完颜部以下三十四部中,除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及乌第河流域的生女真各部外,其余部族全都分散在曾经渤海国疆土。由于生女真各部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渤海国,渤海故地社会发展水平因之再次大幅倒退。无论怎样衡量如此大跨度社会文明后退,实在是一场令人唏嘘悲悯的可怕浩劫。

但是有一点,强制迁徙渤海遗民对巩固契丹在渤海故地统治,那效果可是非常显著滴。正如契丹所料,渤海民族主体被迁徙至自己眼皮子底下之后。分置于各处的渤海遗民再不能相互通联霎时便化成一盘散沙,彻底丧失反抗契丹统治的条件和能力。而那些遭强制迁徙的渤海遗民也全都沦为可为国家提供徭役和纳税的编户,从此只能屈从契丹统治听任辽朝驱使。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被强制迁徙以及侥幸留居故土的渤海人外。学者研究考证,另有大约三十万至四十万渤海人不愿屈服于契丹统治,辗转逃亡至王氏高丽、女真(原黑水靺鞨),甚至更远的中原(后周、北宋)。这部分外逃他处的渤海人在与当地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中,彼此间民族差异渐渐缩小,逐步融入到朝鲜人、女真人和汉人中。待至辽亡金兴原属辽朝渤海人纷纷加入到同族血脉建立的金朝;金朝享国百年间渤海人又大都融合至女真人中;再到金元交替原金朝境内渤海人、女真人除少部分得免,其余绝大多数都融入到汉人汪洋大海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