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民族起源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2章民族起源

我国东北地区东临浩瀚大海,北靠西伯利亚荒原,西邻蒙古大草原,南接祖国内地。在塞外风雪砥砺下,刺骨严寒沁染下,千万年腐殖质滋润下。这片东西、南北各绵延三千余里的沃野黑土,处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气息和坚毅果敢的雄魂气魄,同时也养育着中华各族儿女。悠悠五千载,中华各族儿女在这片白山黑水上共同繁衍一起生息,彼此间又不断交往融合。而这种历史积淀也注定了东北地区,自古就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神圣组成。

东北地区大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少部分在寒温带和暖温带。相比于内地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且积雪冻土期长,夏季较为温暖却很短促。加上地理跨度大,又使得东北地区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经济模式也相应有很大区别。在古代社会,东北地区南部即今辽宁一带气候较为温润适合农耕,而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即今吉林、黑龙江和外黑龙江(现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环境就要严寒酷烈得多。受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是很难进行农业开发的。只能以渔猎经济为主,辅以部分游牧经济及非常有限的农耕经济。低效的经济模式必然会制约社会发展,却让东北大地成为了渔猎民族的摇篮和天堂。历史上很多叱咤风云的征服民族,例如:鲜卑、女真、蒙古、满洲都是在这片神奇的白山黑水之间孕育而生。东北地区也由此和蒙古高原并成为古代北方强胡悍虏源源而出的两个大本营。

但东北地区南部因受到气候温润影响较为适合农耕,加之毗邻内地便于迁徙。很早就有古汉人从中原地区向北迁徙至此,并在这片黑土地上勤恳耕耘生息。生活方式虽与渔猎、游牧相异,却不妨碍以农耕为生的古汉人在东北地区土著民族中占据一席之地。至夏商周时期,东北地区形成了古汉人、东胡、肃慎、秽貊四大古族。狭义上,汉人将其聚居的东北地区南部即今辽宁一带称为辽东,意指辽河以东地区。广义上,辽东又可泛指整个东北地区,包括被俄国割占的外东北以及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地区。而在本书中,辽东一词皆引其狭义本意。

我们知道,民族性格是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为了能够在严酷环境中生存下来,东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必须要适应穿山越岭、跋涉林海、转徙江河、驰骋草原等生活方式。同时为争夺宝贵资源与居住领地,掠夺额外财富和足够数量奴隶,他们还必须进行长期激烈军事斗争。在严酷环境塑造下和纷繁战火洗礼下,生活在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养成精于弓马骑射和勇武彪悍的民族习性,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果敢顽强的刚毅民族精神。

对于东北地区各土著族众的剽悍性格与顽强精神,史籍文献多有明载。《后汉书》记载,扶余“其人粗大强勇而谨厚”,沃沮人“性质直强勇,便持矛步战”,高句丽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北风扬沙录》记载,女真人“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扈从东巡日录》亦记载,东北土著“勇悍善骑射,喜渔猎,而耐饥寒辛苦,骑上下崖壁如飞”,尽显雄浑苍劲与阳刚强健之色。就连古往今来长期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土著汉人,也都传承了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勇鸷无羁和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时至今日,好勇斗狠仍是现代东北人群的整体性格之一。

经过不断的兼并、融合与迁徙,除了生活在东北地区南部的古汉人保持不变外。东胡族先后演变出鲜卑、乌桓、室韦、契丹、蒙古等族,并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向蒙古高原和内地迁徙。秽貊族选择继续在东北地区发展,其族裔在后世演变出扶余、高句丽等族。至于同样留在东北地区的古族肃慎先后演化出挹娄、靺鞨、渤海、女真、满洲等族,这些肃慎族裔中渤海国曾称雄于东北边疆一隅;女真先灭辽朝,后亡北宋,建立金朝雄踞北方中国;满洲更是扫清寰宇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清朝。可以说古族肃慎后裔们各个声威赫赫举足轻重,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而又气势恢宏的史诗篇章。

据学者考证,早在我国上古时代的舜、禹年间,肃慎古族便与中原地区建立联系。史载,舜时“息慎(即肃慎)氏朝,贡弓矢”;禹时“海之外肃慎”来服;及至商汤、周文王时“海外肃慎”亦皆来服;武王灭纣时“肃慎来献楛矢、石砮”。不断交往密切了肃慎同中原地区关系。史载,在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时肃慎频频向西周朝贡。周成王为嘉许肃慎来朝,命大臣荣伯作“锡肃慎氏命”即册命肃慎,这都标志着肃慎已经臣服西周。事实上西周对肃慎的宾服非常满意,周武王还将肃慎进贡的楛矢、石砮分给异姓诸侯,希望他们都能像肃慎那样对周朝忠心耿耿。周景王在列举周朝疆土时更是直白地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到了秦汉时期,肃慎古族又易族名为挹娄。至于挹娄族名的由来,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挹娄是肃慎同名异译。学者认为肃慎、挹娄、女真的古音相似,均系东夷人自称,即东人之意;其二、挹娄是肃慎一个部族,因其最为强大而广为人知。中原王朝故而以挹娄称呼原先的肃慎民族。随着族名由肃慎转变为挹娄,满洲先民的演变和发展也进入到新阶段。

当东北地区的东胡、秽貊、肃慎等古族都在不断演变发展时,东北地区南部的汉人也在勤勤恳恳地繁衍生息。史载,商人先祖曾居于东北的辽西地区并与当地戎狄部族相互联姻,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就与商人有着直接联系。商代,封于辽西地区的诸侯国孤竹国更是与商朝王室同宗同姓。周初,箕子率部分商朝遗族迁入辽西,随后向东进入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战国时期,燕昭王击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国大将秦开乘势渡辽水攻箕子朝鲜直达满番汗(今朝鲜博陵古城),箕子朝鲜因而转衰。燕国由此拓地两千余里,占据整个辽东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燕国遂于河北地区北部、辽东地区“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并“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同时燕民开始大量进入东北地区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燕国为秦国所灭,燕人卫满又于西汉初年率众千余投奔箕子朝鲜。推翻业已衰落的箕子朝鲜,卫满建立卫满朝鲜,内地流民随之继续不断涌入朝鲜。

随着秦朝建立,原属燕国的辽东地区并入秦朝版图。秦朝继承了燕国行政设置,在东北地区南部设立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秦朝灭亡后,西汉又继续在东北地区南部施行统治。凭借强盛国力,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数次出兵攻打漠北直接给予匈奴以沉重打击。同时还在各个方向不断对外开疆拓土。在东北方向,元朔元年(前128年)秋,“东夷秽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向汉朝归降。为切断卫满朝鲜同匈奴之间联系,汉武帝趁机在秽貊地区设立沧海郡。这是汉朝首次在东北民族地区设置郡一级行政建置,然而仅仅过了两年沧海郡便被废黜。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因不满卫满朝鲜招揽汉朝亡人,阻碍其它小国向汉朝进贡且又杀害汉朝辽东东部都尉涉何。汉武帝发兵五万进攻朝鲜,历时两年征讨,卫满朝鲜为汉朝灭亡。继而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故地,即现今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地区设立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合称为汉四郡。这也是汉朝在东北民族地区第二次设立郡级行政建置。由于箕子、卫满朝鲜时,不断移民朝鲜半岛的汉人带来大量先进文化,极大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到汉武帝吞灭卫满朝鲜时,朝鲜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内地相近,照理说汉武帝将内地郡县制度照搬至朝鲜是不应该存在适应障碍的。但卫满朝鲜故地还有很多附属部族,也就是史书中所说的“秽貉、句骊夷”或“真番旁众国”。这些部族社会发展水平仍很原始落后,使其无法适应机构繁琐的封建官府统辖。而汉朝也发现原本基于内地农耕经济的行政体制,并不能有效管制边疆地方的番部夷虏。史载,那些“秽貉、句骊夷”不断以武力反抗汉朝官府统治,最终导致临屯、真番二郡因不堪“夷貊所侵”而被省并,玄菟郡也由沃沮地迁到邻近辽东郡的句骊夷地,后又迁入原辽东郡境内。只有乐浪郡因其辖地原为卫满朝鲜核心区域,当地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属于礼数冠带之地。设置此地的郡县衙署故而才统治得最为稳固和长久。

内地郡县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具体实施中,所表现出的统治效果非常之差。受此影响汉朝转而尝试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能够适应当地民族及社会特色的新型统治模式。汉昭帝继位后省并临屯郡、真番郡,内迁玄菟郡。那些原属三郡统辖且还不服管制、桀骜难驯的各部夷虏,则被分置为七县并入乐浪郡。汉朝特设东部都尉一职专门负责管辖七县所属夷虏,同时汉朝还允许当地沃沮、秽貊等土著部族首领头目,担任各县官长及下属各级官吏(《三国志》记载,“其后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诸县皆为侯国”,“功曹、主簿诸曹,皆秽民作之”,“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通过对各部首领头目不断政治拉拢将其化为朝廷中间代理人,汉朝不仅重新确立在当地的统治而且成功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自此始尝到新模式甜头的汉朝于边疆民族地区,频频设置这种具有民族自治性质的行政管理机构及官职。主要包括:属国、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匈奴中郎将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