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第三十九年)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征伐鲁国。
为什么?就是因为去年鲁国出兵为公子纠争位,而征伐齐国的复仇战。
齐桓公终于坐稳了国君的位置,杀死了公子纠,收服了管仲,此时齐国的局面算是稳定下来了。但是对于鲁庄公来说,心里总是憋不下这口气,原本想培养出自己扶持的公子纠,结果让齐国给杀死了,更令他生气的是,被鲍叔牙一通忽悠,把管仲给骗到了齐国成了宰相,这不是自己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吗,而且还让人家齐国好一顿揍,打了败仗,于是鲁庄公就开始准备新的武装行动。
消息很快就传到齐国,齐桓公想起鲁国在他争位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总也是舍不得一口气,如果按照管仲的争霸方案,还不知道要几年后才能出了这口气,干脆,你鲁国也不用准备了,我齐国也征伐鲁国一下,让你们也尝尝被侵略的滋味。
此时,管仲并不赞成齐国征伐鲁国,于是劝阻齐桓公,但是鲍叔牙不服,在他眼中鲁国已经是手下败将了,征伐一下,也未尝不可,于是就建议齐国出兵。
齐国侵略军来了,就要抵抗,必须迎战。
这次的两国征伐位置发生了变化,上次是鲁国征伐齐国,是非正义的,所以失败了;这次是齐国征伐鲁国,也是非正义的,鲁国一定要摆开阵势决战一场,别让齐国瞧不起。
这时候,鲁国的牛人出台了。
曹刿和曹沫(鲁庄十三年在柯第会盟的曹沫),到底曹刿和曹沫是不是一个人,在《春秋左传》中没有介绍,但是关于曹刿,在《管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典籍中出现过,《管子》中叫曹刿,《吕氏春秋》中叫曹翙,《战国策》中叫曹沫。因为按照当时鲁国的发音,“刿”和“沫”很相近,所以就是一个人,这是可信的。
我们先说以曹刿为名称的这次“长勺之战”,之后再说一曹沫为名的“柯之盟事件”,这两人应该就是一个人。名称不同而已。
曹刿知道了齐国要来征伐鲁国的事情后,就要去面见鲁庄公,探讨关于如何针对这次敌军侵略的事情。曹刿周围的老乡朋友对他说:“那些每天吃肉的人,所要谋划的事情,你又去掺和什么?”
这句话如果放在今天的历史环境中,可能会产生歧异,每天吃肉的人,是什么人?每天吃肉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其实,这是在二千多年前的历史环境中的一种表达意思,在那个物质非常贫瘠的时代里面,吃肉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一般恐怕也就过年吃一次吧,更何况是每天吃肉的人,就连在朝廷当官的官员,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谁能每天吃肉?只有国君或者极少的高级官员才有这个待遇,也就是说,用每天吃肉,来比喻那些国家高层的官僚或者是国君。
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翻译过来曹刿老乡的话是这样的:
“老曹,这次战争是针对那些,每天吃着山珍海味的国君和贵族们事情,也是他们需要操心和谋划的,你老曹这个普通的官员去搀和什么?”
于是,曹刿说: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这些人,其实都被营养烧坏了脑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他们只顾眼前了利益的得失,不能做出具有高度正确性的远见卓识。所以,我,老曹,才去为他们谋划一下。(《左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于是,曹刿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君的忠诚态度,入宫求见了鲁庄公。
按照这个节奏,应该是鲁庄公刚吃完肉,打着饱嗝,斜靠着扶手,剔着牙,接见了曹刿大人,曹刿就问鲁庄公:
“尊敬的元首,齐国军队已经开过来了,我们凭什么与敌军作战?”
鲁庄公,微微一笑,打了个饱嗝,说:
“我有吃的,有穿的,都不敢独自享受,分给他人一起享用,比如刚才的熊掌,我就分给了上卿大夫半只,昨天吃的鹿茸,我分给了下卿大夫两片,这还不够意思,他们肯定能为我效力的。”
曹刿哈哈大笑:
“这都是小恩小惠,再说大王的熊掌和鹿茸能分给几个人,肯定不能向所有的人分送,比如我,昨天还在家里啃饼子,就没有得到大王的熊掌和鹿茸,更何况众多的老百姓呢?分山珍的时候,他们没有,打仗卖命的时候,让他们去,恐怕不行。”
鲁庄公一听,很有道理,就说:
“老曹,我经常对用于祭祀先祖的贡品等,严格按照规矩执行,绝不敢任意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且还让主持人如实的向祖先反应我们的真是情况,我想我们的祖先肯定会保佑我们的。”
曹刿摇了摇头,心里知道这是迷信思想,但是在那个年代里面谁敢乱说,只能委婉的表示:
“我的领导,如实祭拜告慰先祖没有错,但是这都是给先祖的一点很小的诚心,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拿着你应该做的事情,来要求先祖做出更多的保佑,恐怕先祖也不会给你降福的,阿门!”
鲁庄公一听也有道理,就有些着急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我就没有一点可以取胜的基础了:
“曹刿,我们鲁国,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说我不能每一件完全的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但是一定会查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按照合情合法的方针去办理,这总可以了吧!”
曹刿一看大王急了,也不敢再忽悠了,就很严肃的说:
“啊呀,我的大王,你太英明了,这是为老百姓尽力做事的一种表现,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老百姓肯定会记住你的好处,为你拼命了,凭这个完全可以和齐国打一仗。不过,如果开仗的时候,你一定要带着我去,我给你好好的参谋一下。”
鲁庄公一听,说来说去,你曹刿其实就想跟着去打一仗,这个很简单,我同意,赶快回家收拾行李,跟着我出征吧。
长勺,在哪里?就是现在的曲阜东边的地方,大致在现在曲阜高铁站周围。
于是,曹刿和鲁庄公一起乘坐一辆战车,带兵前往了长勺之地。
鲁西南地区的这年正月,天气十分的寒冷,两国甲士列阵以待,在鲁庄公的战车上曹刿,代表大王进行最后的战前动员:
鲁国的将士们,今天我们十分有幸的跟着大王迎战齐国的侵略军,他们不顾仁义道理,为了王位,竟然杀死了公子纠,为此我们表示强烈的抗议和反对,可是齐国侵略成性,竟然不顾国家之间的和平,非法公然的侵略我们鲁国,要抢你们的土地,淫你们的妻子,这是国际恐怖主义行径,我们是正义之师,为了祖国,为了大王,为了保卫你们的家小,誓死反击,你们有没有决心?
鲁军大吼:杀——,杀——,杀——
曹刿一看军队的士气提上来了,就高声宣布:三军将士,严阵以待,听我们击鼓,奋勇杀敌。
鲁军齐声:诺——
齐国军队一看鲁军这边喊声震天,估计要发动进攻了,于是,开始击鼓。
鲁庄公也准备击鼓发动进攻,曹刿却制止鲁君说:大王,现在还不是时候,沉住气,有好戏,等一下。
鲁庄公就停止击鼓,继续等候。
齐国军队一通击鼓后,三军将士怒吼震天,弓箭手张弓搭箭,步兵甲士提刀抬枪,准备发动进攻,与鲁军一战。可是等了半天,鲁军并没有行动,齐国将领有些诧异,于是再次命令击鼓,二通战鼓,响声震天,齐国将士再次做好准备,又是等了半天,鲁军什么动静都没有,齐国全军上下看着鲁军没有声息,认为是鲁军胆怯,刚才紧张和发麻的双手,开始放松下来,第一次击鼓的紧张心情也放松下来了。
鲁庄公看了一眼曹刿,心里问可以开始了吧,但是看着曹刿坚毅的神态,没有任何表示,就暗暗的佩服他,也就冷静下来了。
齐军,一看鲁军还是没有动静,刚才准备开始战斗的紧张心情,在寒冷的天气下和厚重的铠甲下,虽然放松下来,可是双手被寒风冻的红肿,握不住刀把,由于拒寒而穿的棉衣,在放松后又感觉到浑身开始流汗,双手寒冷,浑身热汗,内外交加,是个什么感觉。可大帅未发布休息的命令,还要坚持。
齐君将领也认为鲁军胆怯,不敢进攻,便命令再次进行击鼓,若三通鼓响,鲁军仍未进攻,那齐君打算暂时休战,明天再整军以战,所以齐君开始第三次击鼓,齐国将士再次上马,搭箭,抬刀、提枪、举盾准备战斗。
可是,鲁军竟然还是悄无声息,齐国三军开始窃窃私语,大家的精神松懈下来了,估计鲁军真的不会迎战了,看来我们齐国的军队还是威名远扬,鲁国肯定是惧怕我们,哈哈。
此时的曹刿,已经完全进入的临战角色,在齐军开始第三通击鼓的时候,已经悄悄的派人向鲁军的三军传递下去消息,告诉鲁军,进攻马上就要开始了,听大王击鼓后,就奋勇杀敌,鲁军都悄悄的做好了准备,开始了第一轮的战前准备,士气高昂。
鲁庄公从身边击鼓的士兵手中拿过鼓槌,看着曹刿,一点也不关心对方阵营中击鼓声了,曹刿静静的听着齐国军队第三通击鼓声响起,点了点头,抬起自己的右手,高高的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