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小三国联合抗齐(鲁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春秋第八十八年)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和鲁国又打了起来了,两国再次发生军事冲突。
这几年,齐国和鲁国不是挺平静的吗,为什么又掐起架来?其实,因为我们的目光大都集中在的晋国身上,而没有注意齐鲁那些小恩小怨罢了。
事情还得从头理顺——
俗话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和恨”的一切,都是有来源的,只不过爆发的早些和晚些的不同罢了。
其实,齐国和鲁国真的没有什么血海深仇,尤其是在当年鲁国发生“庆父之难”的时候,齐国的齐桓公还是很大度的以江湖大哥的身份帮助了鲁国,在那一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
卫国、邢国、鲁国先后都遭受的灾难,卫国和邢国是外辱,直接被狄人所侵略,鲁国是内患,遭受的庆父之难。三个国家都十分危急。
但是,历史上有了伟大的齐桓公,他在管仲的谋划下,在这三个国家发生动乱时,并没有趁机消灭吞并他们,而是积极的扶持鲁国平定叛乱,拥立新主,使鲁国顺利的完成了权利的交接。对于被险些灭掉的邢国和卫国,另行找地方安顿他们,继续让他们复国并延续自己的宗祠,因此,这些功劳,也都被计入了齐桓公的丰功伟业的功绩之内了。
这就是,齐桓公并没有趁火打劫,本可以顺势灭三国,但是并没有灭三国,而是扶持了他们,这就是延续了人家的国嗣,是积德的好事情。
因此,虽然说齐桓公已经死亡,但是继位的齐孝公,却一直与鲁僖公关系处理的不错,可问题就出在了卫国的身上。
最近,卫国突然和鲁国示好,并且通过努力工作,为鲁国与莒国之间的恩怨做出了和平的贡献,鲁国和莒国在卫国撮合下,放下了恩怨,并一起于卫国签订了三国的同盟协定,这可是个中原地区国际上的新动向。
目前的国际局势是,晋国的发展咄咄逼人,中原地区的齐国大哥开始衰落,宋国瞎折腾了一阵子也没有结果,楚国开始咄咄逼人,于是,在齐鲁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三国同盟(鲁国,卫国,莒国),这就等于在中原地带独立出齐国,开始重新另搞一个新同盟,一个小的团伙。
这让之前的江湖老大齐国,很是不满,于是也开始作出新的反应动作,导致齐国和鲁国,再次发生了军事冲突。
就其两国的冲突实质来说:齐、鲁军事冲突,主要的还是关于国际上的政治布局问题,齐国向中原靠拢,必须南下,必须与鲁国发生碰撞,两国之间是大方向的“合纵连横”的问题,非那种因为私仇而产生的刻骨仇恨。
卫国说和了鲁国和莒国的矛盾,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三人帮”小团体,也是收获颇丰。那么到底鲁国和莒国之间是什么矛盾?为什么非要卫国来说合这个事情?齐国为何因此发生与鲁国的冲突?后来楚国又怎么搅合到与宋国的征伐中?最后为何晋国要“援宋抗秦?”
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他们之间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我们理清楚了,也就明白了。理不清楚,搞不明白,就是导致我们对《春秋》各国关系混乱的苦恼,总是感到一团乱麻,也只能造成后来总是“片断性”的看待这段历史原因。
我们还得把眼光向前延伸到“鲁僖公时代”的开始,也就是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所发生的事情说起。
(1)莒国索贿,鲁、莒翻脸
鲁国和莒国为什么会产生矛盾?
事情要追溯到当年鲁僖公元年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六年前的一段往事上。
我们还记得“庆父不死、鲁难未平”的故事吧。
当年(鲁闵公年代)鲁国的“庆父作乱”,导致连续三个鲁国公子的被杀,庆父企图篡位并掌控鲁国的政局,失败后就被赶出鲁国。庆父跑到了莒国避难,当鲁僖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登基以后,叔孙氏季友也再次回来重掌鲁国政权,鲁国派人带着一些礼物到莒国,要求莒国交出庆父,送回到鲁国,让鲁国进行处理,以接受鲁国人民的审判。
莒国开始有些犹豫,但是看到鲁国当场向莒国做出的承诺:只要是莒国交出庆父,鲁国一定给莒国大量的钱财,算是答谢莒国。
这真是一下子就点了莒国君主的麻眼,莒国当时十分犹豫的心态,激烈的做着斗争:不交出庆父吧,自己国家小,根本就不是鲁国的对手,一旦因此发生战争,也就是鸡飞蛋打的局面;可是交出庆父吧,也觉着对不起庆父的避难请求?让外人说莒国不讲仁义道德,失去了国际信誉。
但是,鲁国许诺的“卖人”财宝的数额太诱人了,简直令人无法拒绝,这次鲁国真是准备下血本了,对于莒国来说,也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莒国国君在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连续三个晚上失眠的状态下,终于同意将庆父送回鲁国的请求。
于是,莒国的使者押解着庆父和拉着准备装钱的空箱子,一路奔向鲁国,准备交人换钱,做一笔巨大的买卖。当他们走到鲁国的“密地”时候,正好与鲁国派遣出使他国后,正在归国的鲁国公子鱼不期而遇,两个人都是鲁国王室的公子,彼此都有关系,所以公子鱼和庆父一行见面,诉说恩怨情仇,长吁短叹,人声苦短一番后,庆父就请求公子鱼先行回国,给自己到鲁君面前求情,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做人,要求鲁国留自己一条小命。
但是,鲁僖公和季友,并没有答应庆父的要求。
当等候消息的庆父,听到返回来送信的公子鱼的哭声时,就知道自己的请求没有得到允许,庆父也没脸再回鲁国了,在莒国看守不注意的时候,当场上吊自杀了。
这原本也是个好事,庆父的死,为鲁国解决了大的祸患,也避免了庆父被鲁国审判的尴尬局面。
但是,对于莒国和鲁国两国关系来说,却出问题了。
因为,两国此时并没有办理正式交接庆父的手续,因此鲁国认为,莒国并没有按照规定交出活庆父,导致其自杀,无法接受鲁国人民的正义审判,这是莒国未尽义务。况且,之前前往要求归还庆父的时候,鲁国也带去了很多的见面礼,双方应该是互不相欠了。
但是,莒国却认为鲁国做的不地道,莒国已经按照鲁国的要求,把人给送过来了,至于庆父的自杀,是他自己的事情,按照双方的约定,鲁国应该向莒国支付所承诺的费用,装钱的空箱子莒国都带来了,一定要装满银子后回国。
双方为此终于展开了“外交口水战”,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俗话说:欠了道义,可以声讨和谴责,但是欠了钱财,就是要动刀子的。
于是,在鲁僖元年,公元前659年,冬天,十月十二日,莒国实在忍耐不住了,竟然打折“声讨老赖”的旗号出兵鲁国,企图进行武力索贿行动了。
这实在是太过分了,鲁国正在国难期间,虽然说不愿意打仗,但是对于莒国的这种无理行动,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于是季友带领着鲁军迎战。在战场上,鲁国讲了半天的理,还是说不明白,一来二去,双方就动手了,一顿混战之后,莒国当然打不过鲁国,被鲁国痛扁一顿,而且季友还俘虏了莒国国君的弟弟公子挐(ru),这太丢脸了,莒国无法咽下这口气。所以,鲁国和莒国从此以后,关系分裂了,相互再也不来往了。
从此,在山东半岛地理位置关系中,莒国投入到了齐国的怀抱中,开始与齐国联合对抗鲁国了。现在你就明白了,一旦鲁国和莒国关系恢复,意味着这种政治平衡被打破了,对于齐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这就是鲁国和莒国的恩怨来源。
为什么卫国会来主动的给鲁国和莒国说合这件事情呢?而且卫国和齐国的关系是怎么破裂了呢?
究其根本原因,也是为了一个小国:邢国。
(2)同受狄难“花落去”,流水无情“卫灭邢”
说起卫国,也真是沧桑,在“春秋初期”前五十年期间,他绝对是中原江湖上的重要国家,当时的卫国和郑国及宋国两家,都是级别相等的同规格选手,但是自从卫国“卫君好鹤”而丧失国家后,卫国处于灭国的状态,幸亏当时的江湖大佬齐桓公,断然出手帮助卫国,派遣了公子无诡带领齐军,在黄河边上辅助卫国建立了新的卫国,并树立了卫文公为国君,卫国在就完蛋了。所以这也是江湖上盛赞齐桓公扶助三国中的第二国。
因此,卫国那时,绝对是齐国的铁杆小弟。
齐桓公辅助了三国中的鲁国和卫国,剩下的那一个就是邢国。
这个邢国,历史很悠久,商代时期就存在,到了周朝以后,周王将周公旦的第四个儿子封在邢国,也是姬姓的国家,由于邢国地处太行山以东地区,是狄人活动频繁的区域,这也就注定了邢国和狄人的征战,不会休止。
到了“春秋时期”,狄人开始强盛起来了,邢国整天和这帮没有文化的狄人血拼,渐渐的国力就衰弱了,终于经过长期的淘汰,邢国被狄人杀的头破血流了。
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狄人攻击邢国。
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针对狄人进攻邢国的事情,齐国的管仲向齐桓公提出:狄人就好像是豺狼,很难得到满足,我们中原各诸侯国应该相互亲近,不能抛弃对方,“安乐”就好像是鸩酒毒药一样,不能贪图安逸。
于是齐国出兵救助邢国。
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狄人再次进攻邢国,齐国、宋国、曹国三国军队救助邢国,救援军队还没有到达,邢国军队就被战败了,邢国的士兵溃败到了三国诸侯军的军营中,诸侯们马上接战,一举杀败了狄人。然后回来帮助邢国人收拾了财产和各种器具,帮助他们迁到了远离这个野蛮狄人的战争区。
邢国算是被狄人赶跑了,齐国帮助邢国迁到了“夷仪”,现在的山东省聊城市西。邢国也算是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了,这就是齐桓公所扶助的第三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