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傅稚游一直奔驰到观前才匆匆下马,早已有小僮迎候,径直带他到了观星台。他暗暗纳罕。
“难道——”他一见西门君惠就问,“你的道行已然高深至此,竟然能够掐算出我的来访?”他喜道,“看来此行来寻你,却是对了。”
西门君惠怔了怔,十分无语,半晌才指指观星台道,“我不过是从这里看到了你。”
傅稚游啊了一声,颇有些失望。但他从这里向下张望,发现自己除了黑暗什么也看不到,不由又高兴起来。终究修道的人与常人不同,无论目力还是感知力,都非常人所及,既如此,看事情自然也别有洞天。
西门君惠才懒得理傅稚游的忽忧忽喜情绪变换,开门见山道,“稚游兄深夜造访,所为何事?”
听傅稚游说完,他负手笑了。
“稚游兄,你是读过《易》的,当知凡事的两面性,作为与不作为,这样与那样,皆有利弊。你我相交有段时日,我心知你实是向往京城的。我且问你,是何缘故决定你回还是不回京城?”
傅稚游想一想,坦然道:“现在朝中,王莽只手遮天,便连此番圣旨,怕也是他的主意。我只想知道,他是忠是奸?若忠,我自是领旨进京,与他同列三班。若奸,我只得托辞拒绝,不去趟蹚这趟浑水。”
西门君惠一味摇头,傅稚游不解。
“忠奸如何辨?”西门君惠问。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者听命也,奸者妄为也。”傅稚游答。
西门君惠微微一笑:“平帝九岁继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大赦天下,此举是忠是奸?对于举荐的人才,不因曾犯过错,便废置而不举荐,此举是忠是奸?对虽有经济及品行上的过错但无人告发而被举荐的人,一律不查究,此举是忠是奸?官员不必再陈奏自己在以前所犯下的过失,此举是忠是奸?”
傅稚游不禁笑意盎然,深知自己此行竟是十分正确明智。西门君惠竟对朝堂上事知悉得如此清楚。
他击案叹赏:“能如孔子所言‘赦小过,举贤才’,能鼓励人才集中精力去追求进步,不因小的瑕疵而妨碍一个难得的人才,自然是忠。但,”他目光一转,“奉九岁孩童为天子,难道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被迎入宫中,即位为帝,早有流言,说这是王莽为了便于把持朝政,所以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
西门君惠不以为意,淡然道,“前车之鉴犹在。哀帝18岁继位,即扶持母家,傅丁两族昌盛,王氏一族被打压,如今王氏翻盘,怎会重蹈覆辙?”
他说傅丁两族时,看也不看傅稚游,倒好像傅稚游不是傅家人一样。
“何况,试问稚游兄如若你当政,正有满腹雄心壮志想要施展,可会愿意有一个母家强盛,有着自己心思谋算的天子挡着,处处阻碍?”
傅稚游想想的确也是,便点了点头。倒的确不能因此便说王莽奸恶。
西门君惠再微微一笑,然后一连串说下去:
“暗示益州,令塞外蛮夷自称越裳氏,进献白雉一只、黑雉两只,模仿周公故事,令群臣盛赞自己功德过人,以至获得和周公时一样的白雉祥瑞,所以请朝廷赐号安汉公,增加户畴爵邑,此举是忠是奸?”
“称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现在朝廷爵赏,宁愿全部加封给孔光等人,一再辞让并称病不起,此举是忠是奸?”
“待得四人接受了封赏,而仍然称病不起,直到群臣再次上言,太后下诏任他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增加封邑二万八千户,才不得已而起,接受封号,此举是忠是奸?”
“退还增加的二万八千封户,说等到百姓全都富裕了,然后再受,此举是忠是奸?”
“褒赏宗室群臣,对百姓平民推行恩惠,自己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每逢水旱灾害,只吃素食不用酒肉,此举又是忠是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