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成仙之道
王嬿抱着膝,下颔搁在膝盖上,静静听着父亲的满腹牢骚与愤慨。她竟从不知,或说从未想过,在父亲频繁颁布又更改的诸多政令和举措之下,蕴含的竟是一片解救改善劳苦大众境地的赤诚之心。
她侧过头端详着父亲。这哪里是往昔高高在上喜怒不形于色的帝王,不过是一个哀百姓不幸、怒百姓不争的牢骚老人罢了。究竟,父亲身上,还有多少是自己不曾了解或误解了的呢?但是显然,父亲对百姓和天下局势的判断是有失偏颇的。
她轻轻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王莽捋捋胡须,点头道:“这是前朝晁错曾对汉文帝说的。”
“但是陛下,这也是儿臣要对您说的。您高居庙堂之上,可知天下真实情形?又怎能听到百姓真正的心声?官吏如狼似虎,随意欺辱百姓,您哪怕施下浩瀚如江海的恩泽,但是一层层被官吏盘剥过后,等到了百姓这里,最多也就剩下一两滴而已。所以纵然陛下有无上美意,但百姓的境遇并无多少改善,甚至可能比以前更加悲惨。”
“他们为什么不反抗?有朕维护他们,替他们撑腰——”
“陛下——”王嬿忍不住打断父亲。“百姓虽然人数众多,却是绝对的弱势群体。莫说官吏暴虐,就是他们自己,也长期遭受压迫竟至已成习惯了。更何况,民间有俚语曰:州县符,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天高皇帝远,陛下纵有心,如何能够监督到每个人,逐一进行纠正?您的政令是违背权贵阶层利益的,他们又如何肯真心执行?”
她很想说,这个帝国,早就从内里溃烂了,远在以新代汉的很久之前。
王莽轻哼了一声,道:“百姓之所以不反抗,除了他们善于忍受,却还有另一个原因。”
“哦?”
“他们不堪官府欺压,想起来反抗,但反抗官府的代价则是死亡,没有人想死,于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当出头鸟,结果是谁都不愿意去送死,也就没有人愿意率先反抗,最后也就变成没有人反抗。孔子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人性如此,故百姓宁可人人都受欺凌,亦不愿牺牲了自己便宜大家。”
王嬿不意父亲竟有如此看法。沉默片刻,她道:“如今各处的起义,难道不是百姓的反抗么?”
王莽长叹:“朕是要他们反抗欺压他们的贪官污吏,他们却反抗到朕的头上来!朕的种种政令如若不是为了他们,那也不会连那些富裕乡绅都得罪了,到头来……”
父亲埋怨百姓逆来顺受不知反抗,可他们一旦反抗,对准的却并不单是当地官吏,瞄准的更多的反而是新朝朝廷,是他这个最高统治者。终究,他才是如今百姓活不下去的始作俑者,无论他的动机多么纯粹,发心多么良善。一旦有人振臂高呼,则势如山崩,正如如今的绿林军。
“陛下,如今绿林军——”
王莽却打断了她:“今日我们不谈国事,只谈家事。”然后他开始絮絮说着,“嬿儿,你知道么?朕虽然略有后宫,但皇后——不,你娘——她毕竟陪我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荣辱与共,不离不弃……如今一朝成永诀,我这心中惨痛,竟无人可说……”
王嬿扼腕叹息。父亲身为皇帝,又哪来什么国事家事的区分?然而想起母亲,她也心中一片难过。
日影西斜,父女两人静静坐着,相顾无言,宣室殿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
地皇二年——公元21年——岁末,当两份加急奏章摆在王莽的案上,一份来自青、徐二州州牧田况,一份来自荆州牧扁祁,一胜,一败,王莽更加坚定了围剿流民的决心。南方绿林军士气正旺,而北方樊崇军则开始出现崩溃迹象。
绿林军,原本不过是四年前荆州大饥荒造成的一众难民。难民们流落荒野采摘野菜为食,因人多野菜少而争抢食物,冲突不断,新市人王匡、王凤每每居中调停,因深得人心而被推举为首领。不久又有亡命之徒王常、马武、成丹、朱鲔、张卬等人各率部下前来投奔,规模扩张至近八千人,形成了以七大首领——王匡、王凤、王常、成丹、马武、朱鲔、张卬——各拥亲随部卒的组织。他们以绿林山为根据地,靠掳掠附近乡邻为生,一盘踞便是四年,与当地官府倒也相安无事。直到王莽下诏全面围剿流民,荆州牧扁祁征募两万兵卒直杀绿林山却一败涂地、铩羽而归,绿林军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这么能打,于是胆色大壮,野心膨胀,开始转而攻击大一些的城市,数月之间,规模迅速壮大到五万多人。
与绿林军同期崛起的,还有北方青徐二州的樊崇军。最早由樊崇创立于山东莒县,仅一百余人,因青、徐二州大饥,流民蜂起,慕樊崇之名前来依附,很快便达到一万多人。又有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人率众前来投奔,合兵一处,共计十多万人。尽管樊崇军实力远在绿林军之上,但其境遇却不如绿林军,他们遭遇的敌手是北海太守田况,出了名的硬骨头。田况不顾朝廷禁令,开帝国之先河,擅自召集民兵,组建自己的部队,募集北海境内十八岁以上的男丁四万余人,打开武库,分发兵器,率众越境讨贼,所向披靡。樊崇军一败再败,一逃再逃。
对于天下局势,王莽依然乐观。
虽然与王氏嫡出的四子尽死,但是与侍妾庶出的王兴、王匡还在,且他宝刀未来,不日另有所出也不一定,终究他的血脉不会断绝。他封王兴为功修公,王匡为功建公,又兴致勃勃钻研起延年益寿的妙法来。
而王嬿则在谋划着出宫远行。刘秀虽时有书信,但只字不提归期,她心里隐隐有了不安之感。她决定去南阳找刘秀,同时亲自看一看如今天下的沸沸民情。与往日的出宫不同,这次一离开便是月余,没有人能够替她遮掩这么久,所以她必须亲自取得父亲的同意。
她一路准备着说辞,一路向建章宫行去,却在建章宫外遇到了董昭仪。董昭仪一脸的志得意满,是少有的喜悦,见了王嬿道:“室主来的不巧,皇上怕是没时间见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