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刘兄弟,一起造个反? - 女藏花 - 公子欹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女藏花 >

第138章刘兄弟,一起造个反?

阴府夜宴的次日,天刚蒙蒙亮,刘秀押着数十车稻谷按照既定行程奔赴宛城。他的另一个太学同窗朱祐家在宛城,当朱祐告诉他宛城的粮价,他一听便坐不住了。到了宛城后,他寄住在朱祐家,白天出门卖谷,夜晚与朱祐抵足而眠,畅谈天下大事常到半夜。不几日稻谷卖尽,他便收拾行装预备返回新野,谁知朱祐自外面回来,阻止道:“这几天你最好哪儿也别去。”

刘秀见他神色郑重,连忙追问,朱祐道:“我听家丁报告,说府外近日总有人徘徊,行迹很是可疑。你不是在白水乡犯了事吗?我看十有八九是冲你来的。”

刘秀一惊,想不到白水乡的捕快能够追到宛城来。这样的话,看来是大哥他们尚未找到摆平官府的办法。他只得足不出户,又在朱府多住了几天。

这一日听说门外的可疑人等不见了,他等到天黑,不顾朱祐劝阻,坚持要起程,府外忽然传来重重的擂门之声。朱祐大惊,道:“要不你翻墙走吧!我去开门迎他们,拖得一时是一时。”

刘秀反而镇静下来,摇摇头道:“算了。既然能够找上门来,自然是已经知道我在这里。我若走了,岂不连累你?连累你事小,连累你阖府上下就不是我们为友、为人子女应做的了。你去应门吧,如果真是官府前来抓捕,想必早有布置,我若狼狈翻墙,徒惹笑柄。”

朱祐去应门,刘秀整了整衣冠,肃然而立。

朱祐开了门,发现门外站着的竟不是官府中人,而是一个眉眼英武的弱冠青年,且身后稍远处只跟着两名随从。青年彬彬有礼道:“请问刘文叔可在贵府上?”

朱祐心存防范,只道:“刘文叔是谁?”

青年一笑:“朱公子不必紧张。在下李轶,受长兄李通之托,特来拜访刘文叔,并无恶意。劳烦朱公子请刘文叔出来一叙。”

朱祐一口气松下来:原来真的不是官府,而是李家。李轶所在的李家,乃是宛城大户,资财雄厚,宾客众多,李轶与李通是李家年轻一辈中的翘楚。当下他请李轶稍候,入内去请刘秀。

谁知刘秀一听却苦笑道:“如此一来,我倒宁愿上门的是官府了。你猜这些时日,为什么我除了出门去贩卖稻谷之外,任你说宛城如何如何好,却哪里也不去?就是为了躲避宛城李家呀。官府抓了我,还能用钱买通他们放人;李家抓了我,恐怕就是直接要命了……我虽怕官府,但更怕的却是他们李家。”

“这却是为何?”朱祐大惑不解。

“八年前……”刘秀言简意赅扼要道来。

舂陵刘氏之中,有一个和刘秀在五服之内、同一个老太爷的族兄——刘玄。刘玄的父亲刘子张被舂陵当地的一位亭长酒后扣留盘查,大怒之下刺死了那个亭长。靠着刘家在舂陵的势力,案子给强压了下来,但亭长的儿子气愤不过,上门寻仇,将刘玄的弟弟刘骞刺成了重伤。刘縯乃是刘氏年轻一辈的头羊,凡事出头,于是载着刘骞连夜奔赴宛城求见名医申屠臣,求其救刘骞一命。申屠臣医术虽高,却心高气傲,极少出手医人,于是在刘縯低声下气和他商谈的过程中,刘骞因不治身亡。刘縯就一气之下杀了申屠臣……

见朱祐一脸雾水,刘秀苦笑:“被我长兄杀死的名医申屠臣,是李通同母异父的兄长。宛城李家和我舂陵刘氏,自此事后便结下了梁子,算得上是深仇大恨了。”

朱祐反应过来,“哦”一声,道:“那你还是翻墙吧。”

刘秀倒也想翻墙而走,但思忖一阵,如今自己身在宛城、李家的地盘上,人家既然找上门来,自然不会轻易让他从眼皮底下跑掉,还不知外面安插了多少埋伏。也罢,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决定会一会这个李家。

李通抱病在床,不能亲自前来,所以李轶邀刘秀随他回府。朱祐自告奋勇陪同。

到了李府,李轶请刘秀入内相见李通,却请朱祐在客厅稍等,朱祐只得眼睁睁看着刘秀随李轶步入了暗沉沉的宅邸,心下不由一沉。老李家不会是把刘秀诱骗到这里然后杀了祭天,为申屠臣报仇吧?一念及此,朱祐坐立不安。若真是如此,他怕也是小命难保,李府又怎会留他活口,难道好让他去官府报案,或者去报信给刘縯上门寻仇吗?

朱祐开始四下打量李府的围墙……

刘秀随着李轶左拐右弯,渐渐深入李宅内堂。此刻他已平静下来,该来的总会来,既然无从回避,那么便见招拆招好了。

可能是病榻缠绵之故,虽是亲兄弟,但与英挺的李轶一比,李通面黄肌瘦,憔悴不堪,丝毫没有李家长子的雍容气度。他挣扎着从榻上起身,要向刘秀见礼,被刘秀和李轶赶忙按住。

刘秀此刻方才相信李家并无加害之意。

“在下执意要请文叔前来一见,实在是有要事相谈,与你我两家过往仇怨并无瓜葛,文叔还请不必挂怀、勿以为念。”李通倚在榻上,伴随着时不时的咳嗽,开始细说来意。

李家世代经商,是宛城的大户,居家富逸,雄冠一方。李通的父亲李守,身高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肃刚毅,对待子女家人尤其严谨,居家也如在官廷一般守礼。李守起初服务于刘歆,学了一些星历谶记,在王莽的朝廷里任主宗室的宗卿师,李通也任五威将军从事,素有能名。李守在家时常说起一则“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语,被李通暗暗记在心上。后来眼看时局动荡,百姓愁怨,李通无意继续做官,于是辞官归了故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