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宿怨
《中庸》有言:“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何为四海?四海有多大?
《尔雅·释地》上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王莽历来慕古,为了彰显自己的“天子富有四海”,于是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立了西海郡,以便与已有的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合起来凑齐“四海”。为了使这块荒地变成一个郡国,他强制人们移民,当移民数量仍然不够,他又增加了五十条法令,以便增加、制造成千上万的罪犯,好满足移民的需要。
如果说为了这个西海郡,王莽招来了最初的不满,那么他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的统治者,由“王”降格为“侯”,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将高句丽改名“下句丽”……便招来了之后的、更多的、持续的不满。
各族拒绝臣服新朝,他就动用武力,致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边境冲突不断,战乱不绝。
中国北边自汉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而到了王莽这里,他挠乱匈奴,与匈奴结成仇怨,沿边百姓或死亡,或被俘虏,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
长信宫里,王政君拈了一只碧玉色的翡翠莲蓉饺,左看右看爱不释手的样子,然后才慢慢送进嘴里,咬下一角缓缓品着。
王嬿只得在一旁静静候着,心知姑祖母不等吃完是不会开口的。
果然,直到整只吃完,王政君这才拍拍手上的莲蓉末子,轻描淡写道:“他们说的那些哀家何尝不知道,但是眼下又有什么法子。”
王嬿只知姑祖母口中的“他们”,是一帮忠于汉室的达官显贵,以刘姓宗室为主,但也有少数王氏一族里的,还有其它许多汉室的拥护者,却并不知具体都是谁。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暗中成立了一个反新复汉的组织,在皇宫内为太皇太后王政君马首是瞻,宫外则另有其人为首脑。宫内宫外时常互通消息,共同商讨反新复汉的大计。尽管告诉了王嬿这个组织的存在,并且每次有消息传递进来她都邀王嬿参与,要听听她的意见,但对于这个组织的首领与头脑人物,王政君从来讳莫如深。
回宫引起的骚动过去后,王嬿便三不五时到姑祖母宫里坐坐,自然将过去两年间发生的事也徐徐道来。她曾试探过询问姑祖母与甘露道人的一段渊源,尤其那支乌木簪的故事,姑祖母神思恍惚出神许久后却只是笑笑,并不作答。
如今那支乌木簪重新回到王政君手中,有时王嬿会见到她插在头上。
但就如姑祖母不愿谈这件事一样,有些事也是王嬿不愿谈起的,譬如这两年间她住在何处,如何生活,与谁来往。于是姑侄俩便心照不宣,允许各自保有自己的秘密,不再过问。
秀甲手里仍旧拿着那份密报,为难地看看太后,又求助地望望王嬿,于是王嬿道:“无论如何,姑祖母您还是要给他们个主意。”
“哀家何尝不想给他们个主意。现在莫说是和匈奴那起子异族的纷争了,哀家对自己眼皮底下的事都无能为力。连高宗的庙都让他拆了,边境上的民不聊生,哀家又哪里管得?难道你们以为今时还同往日,现在的皇帝还会听哀家的不成?”
王嬿吓一跳:“元帝的祭庙?”
王政君的脸变得通红,嘴角两边的皱纹因为生气而变得更深,她身子朝王嬿倾过去,声音沙哑:“哈,你不知道?你爹干的好事。”
接着她又坐了回去,把双手摊在膝上,手指颤抖着。她转身望着远远的尽头那扇高耸的窗户,阳光强劲地打在她脸上,更加突出了皱纹,加深了眼睛底下的青影,使她显得更苍老了。
当初,王莽做安汉公时,尊称她的夫君元帝的祭庙为高宗,准备待她去世后按照祖制和礼制让她跟丈夫分享祭祀香火。到了王莽称帝,新朝建立,他不仅改王政君的号为“新室文母”、断绝她跟汉室的关系,而且不让她跟元帝一体享受汉朝的祭祀,摧毁了高宗的祭庙。他另给她盖了一座祭庙,名叫长寿宫。
王政君徐徐道:“你知道吗?长寿宫落成之后,你爹还在那儿大摆筵席,说是宴请哀家。嘿!”
秀甲看一眼太后,知道她说不下去,于是代为说道:“当日太后到了之后,看见孝元祭庙被彻底废弃,无法收拾,当即拂袖而去,宴席于是不欢而散。”
她略去了细节未说。事实是当时太后惊骇已极,悲伤而泣,质问王莽道:“这些汉朝的祭庙都是神灵的,什么地方得罪了你,你非把它摧毁!如果没有鬼神,何必盖庙?如果有鬼神,我是元帝的妻子,难道应该羞辱元帝的庙堂来摆放祭祀我的东西?!”她曾悄悄对秀甲和秀乙说,“王莽得罪神灵的地方太多了,哀家不信他能够长久得到神灵的庇佑!”
这些事王嬿其实是知道的,那时她尚在宫中,只是既然无能为力,便凡事不闻不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