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风起云来
“难道天下男子皆是如此吗?”王嬿不禁问。
“大抵如此吧。纵有异类,也是少数中的少数。”见王嬿失望,王政君苦笑道,“毕竟,世上少有能够安贫乐道之人哪。”
王嬿张张嘴,却欲言又止。她本想说,刘衎就是帝王中的异类。但她恐怕姑祖母并不赞同。在姑祖母眼中,刘衎并不真的握有权势,所以言之尚早,要等他真的大权在握的那天才知道。她甩甩头,抛开这个问题。毕竟,天下男子如何,已与她无关。
“你可愿与董淑儿结盟?”王政君问道。
“嬿儿不知。”
“不知?”
王嬿老老实实回答:“姑祖母与嬿儿为的是国仇,董昭仪为的却是家恨。目的或许看起来异曲同工,但实则不一。我们要的是光复汉室,她要的却是——”她一顿,终究实事求是说,“我爹的脑袋。嬿儿不知是否该与之结为同盟……”
王政君昏花的老眼突然迸出一道寒光:“难道你以为光复汉室可以略过你爹的脑袋?”
王嬿怔了怔,痛苦地低下头去。
这是她一直不愿面对的问题,总希望也许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兵不血刃,和平地从新朝恢复回汉室。父亲年纪已大,让他回新野安稳度过晚年不行吗?
王政君声音发沉:“这个问题,你啊,该好好想想了。”
王嬿依稀觉得又见到了当年的太皇太后,凌厉,杀伐果断。
时日就在不经意中流过,一如东逝的水。黄河决堤、蝗虫大灾、边境变乱、政令频改……新朝在一片水深火热中踉跄前行。
王莽称帝后,许是鉴于自己登顶的经历,特别防备大臣,不断限制、削弱他们的权力。他每干一件事,总想模拟古代,却不管是否符合当前现实。而每每政令制度荒谬混乱,始终未能确定,贪官污吏便乘机为非作歹。又刑罚残酷,捐税沉重而频繁。他知道老百姓忧愁怨恨,于是下诏:凡是持有国家土地的,都可以自由变卖,不受法律限制。犯法私自买卖平民的,暂且都不处罚。又取消大钱、小钱,改由新发行的货布、货泉二种钱币代替。但是,因为大钱流通已久,一旦废除,恐怕无法禁绝人们携带,于是特准百姓暂且使用大钱,以六年为期,六年后完全禁绝。每改变一次币制,百姓便随着破产一次,天下一片悲愁。
他更是天真地推出了一个空前壮举——上自公侯,下至小吏,一律停发工资俸禄。他以为这些官员,要么是孝廉出身,人品高洁,要么是太学生出身,牢记礼义廉耻,要么是权贵之后,根正苗红,缺什么都不会缺钱,既然个个都是严格挑选出来的,那么必然都是孝子廉吏。可是,就是这些人,一旦权力在手,就无耻地贪污受贿、搜刮地方。肚腹易饱,欲壑难填,纵使高薪养廉,尚且并不可靠,更何况薪水索性低到没有,结果不难想象。
公元13年二月,太皇太后王政君驾崩了,终年八十四岁。
她死后,仍然未能完成与丈夫汉元帝合葬的心愿。王莽宣布为她服丧三年,为她在与元帝渭陵相距一百一十四丈的陵冢之外再起新陵,又挖掘了一条沟壑,以示新室文母与汉家元帝的绝缘。
秀甲秀乙也已风烛残年,秀甲自请去为太皇太后守陵,直至终老,秀乙则告请还家养老,王莽一一准了。
除了秀甲,王嬿或许是最伤心难受的人了。她细数姑祖母的一生,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身居后位长达61年,算得是古来罕有的长寿了。然而世人会如何评价她呢?这何尝不是姑祖母生前最为在意和担忧之事,一日不恢复汉室,她便一日无颜去见汉家的列祖列宗。
然而终究,世人乃至后世,对王政君的贬抑是远大于褒扬的。她还是孝元皇后时,虽然没有傅太后的骄恣,也从没有赵氏姊妹那般的荒淫,算得上母后中的贤者,但由于过于宠信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窃国柄,所以失之于愚柔。王莽弑平帝而她不察,迎孺子而她不争,称摄皇帝、假皇帝而她不问,徒然怀藏一传国玺,又有何用呢?甚至更有人说:亡西汉者,王政君之罪通于天矣。论者徒见其吝玺不予、流涕汉庙、用汉伏腊而怜之,妇人小不忍之仁,恶足以盖其亡汉之大憝哉!
逝者已矣,王嬿知道,从今往后,她只能靠自己了。
夏季,四月间,降了霜,冻死了草木,沿海尤其厉害。
六月间,黄雾弥漫。
秋季七月间,大风拔起树木,刮走了北阙直城门屋上的瓦。落下冰雹,打死了牛羊。
西域焉耆国首先叛了新朝,杀死了西域都护但钦,于是,西域各国与朝廷关系崩溃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