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靠山山倒 - 石缝里的草 - 雨中田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石缝里的草 >

第二十一章?靠山山倒

矿中有一个图书馆,紧靠我们办公室,我常去看书。

在那里,我读到了长诗《格达梅林》和著名诗人闻捷的《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我便开始写现代诗,一气写了许多,都是颂歌,心灵中是一片光明和美好。我在橘黄的灯光下写,我喝着白开水,吃着咸菜,嚼着地瓜面煎饼,但我每天都被一种充满希冀的情绪激荡着,有那么多诗情流淌出来,仿佛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前方召唤,鼓舞我奋力前行。

1982年深秋的一个雨夜,我从老家回到矿区的那间旧屋,打开房门,看见随我上学的儿子雨田已经哭困了。我脱下衣裳洗掉泥浆,点着炉火烤衣褂,天亮还要穿上它去讲课。

作为一个临时工,我拼命工作,是为了什么呢?整个宿舍一片寂静,唯有我屋里灯光桔黄,炉火熊熊,我突然决定要写一首很长的诗,名字叫《春叶》,要喊出我对祖国、对人民赤诚的爱,要喊出我对理想、事业、人生的远大追求,歌唱爱情的纯洁与真诚。

我心底像积存了多年的熔岩爆发了。春叶应该长在人民的大树上,离开人民的汁液就要枯黄……

这首诗,我一气写了一秋一冬,共五千多行。描写了一个农村青年自学中医成才的故事,他与县长的女儿春叶相恋,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得到爱情和事业的成功。是民歌体,抒情和叙事相杂,借此故事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限爱恋和对人生从价值的追求。

我常在田间劳作和来回的路上打腹稿,从窗外秋雨连绵一直写到大雪纷飞,每天夜里写啊、写啊,寒风从破窗洞里刮进来,冻得手拿不住笔。

诗写完后,已是隆冬深夜,我激动得哭了。

1983年暑假,我决定带着《春叶》去京城《诗刊》编辑部。妻子把猪卖了,把卖猪的钱给我缝在内衣里。我说:“此行目的有两个,一是去诗刊编辑部,二是去找孙兆栋。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出发了。带了两件东西,一大包袱诗稿,二是孙照栋给我寄来的几封信,打算去见见这位心目中的抗日英雄。

到京城后坐地铁到了复兴门,在长安街的南面找到复兴门内x号。那是一所古老的四合院,瓦屋门楼下是红色的木漆大门,门环已锈迹斑斑,我鼓起勇气按响了门环,给我开门红的是一位中年男子,穿戴是干部模样,他问我:“你找谁?”

我说:“找孙老,是山东老根据地来的,来看望孙老的!”

那人楞怔了半天说:“孙老有病,不会客……”

我连忙拿出孙老给的几封信,其中有一封是信的结尾有句话:“欢迎你到京城做客。”

那位干部看了半天说:“我拿信进去,请示一下,你在门口等着。”

我满脸堆笑说:“好好,我这么远来了……”

每见大人物我都紧张,我都浑身出汗,心里正在打鼓,那同志出来了,态度变得很热情,说:“孙老让你进去。”

我被带进南屋的客厅,孙老的卧室在里间,外间是一间很大的会客厅,里面还有餐桌,看来是孙老会客与吃饭的地方。

孙老很热情,他满头斑白的头发,两眼炯炯有神,面色苍白中带些红润,是方脸膛,鼻梁高高,嘴巴阔阔,耳朵厚厚,是一位很倔强的老人,他拄着拐杖在门口迎接我,他紧握住我的手说:“孩子,让你受牵连,我表示谦意……”

我很激动,眼里湿润了,喃喃地说:“没有什么,我从老根据地来看望您了!”

进屋后,孙老首先问村中那个大水湾还有吗?

我说:“还有。”

他说:“你家住湾的东头,你爷爷开的中药铺,抗战时是地下联络站,我在你家里住过多次。有一次,鬼子把你大伯包围住了,我在村外打枪,把鬼子引出来救了你大伯……”

他告诉我他曾在一机部任副部长……他讲话声音嘶哑,说自己患了喉癌,每天上午去医院烤电治疗。他安排我住他家厢房里,早晚在他家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我去了鼓楼外诗刊编辑部,找到一位编辑,他正在吃早餐。我给他看了一些诗歌,他笑了,打量了我半天,说:“诗刊发表的都是抒情短诗,您这样厚厚的一本子,编辑怎么看啊!”

尽管说不能看,他还是边啃着烧饼边看了几首,他说:“诗歌最忌直、露,要讲究曲、藏,要有浓郁的感情和诗味,你回去挑几首寄回来,看看能否发表……”

我又拿出那部叙事长诗《春叶》,他更不屑一顾,“长诗需要生活的积淀和感情的积累,再说诗刊也不发表长诗!”他说完就不再吱声。

我尴尬地起身告辞,从诗刊编辑部出来,心情很沮丧,便乘车去了故宫,怀抱着一包袱诗歌在故宫门前照了一张像,照片是黑白色的,照片里的我,神态忧郁,目光茫然。

晚上回到孙老家,他在等我吃饭,饭后是清茶一杯,依然问些老家里事情。

孙老很忙,白天治病,晚上写东西。在八年改造过程中,他用火柴棒蘸着龙胆紫药水,写了八百多首诗,正在整理,准备出版诗集。

孙老身患绝症,却依然是那样健谈,那样乐观,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身经多少****、多少冰雪冷霜,身历过多少火山地震,但他岿然不动。

天地原来可以如此广阔,人原来可以如此豁达。

孙老告诉我,他病愈后,有可能会恢复工作,到时让我来找他,可以帮我找个工作。我听后,激动的一夜没睡觉,心里勾画着未来的美景,感觉这辈子终于找到了一个靠山。

在孙老家住了五天,他建议我去看了长城和颐和园。告别孙老时,他送我一本《诗抄》,上面写了“革命后代,力争自学成才。”

回来不久,孙老寄来一大叠书稿,足有一百余首泰西抗日诗抄,我怕遗失,献给了县史志办。

第二年,报纸上登出了孙老去世的消息,我回家告诉妻子,妻子说:

“你呀,靠山山倒,靠庙庙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