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连克要地
十月,秋风渐凉,侯景的轻骑兵在他的指挥下,迅速推进,势如破竹。自寿阳撤出后,侯景连战连捷,先后攻下谯州(今安徽滁州)和历阳(今安徽和县)。这两个重要据点的陷落,标志着侯景的军队已经完全打破了南梁的防线,朝建康步步逼近。
####**攻下谯州与历阳**
侯景的精锐骑兵在谯州城下展开攻势,谯州的守军仓促应战,根本无法抵挡侯景的凌厉攻势,不久便陷落。侯景迅速控制了谯州,整编了城中的守军与物资,继续南下。很快,他的大军又抵达了历阳城下。
历阳太守庄铁看到侯景的军队如同风暴般席卷而来,知道自己无力抵挡。他明白,顽抗只会导致更多的流血和无谓的牺牲。于是,庄铁果断选择投降。
####**庄铁的背景**
庄铁是南梁的一名资深太守,精通兵法和治理之道。他在历阳任职多年,深得当地士民的支持,但面对侯景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叛军,庄铁明智地选择了保存实力。庄铁不仅熟知南梁的地形和防守要点,还精于策略。投降侯景后,他主动为侯景出谋划策,显示出其过人的政治敏锐性。
庄铁对侯景说:“将军,如今梁朝防线松散,建康尚未戒备。若将军能抓住此刻机会,迅速扑向建康,必能一举夺城。”
侯景点头沉思,他也知道,时间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素。梁朝虽军力雄厚,但调动分散,建康一旦被攻下,便是梁武帝统治的命脉。庄铁的建议正中侯景的要害。
“好!庄铁,你为我出谋献策,真是我军的福将。”侯景大笑,随即任命庄铁为大军向导,带领部队直扑建康。
####**田英与郭骆的背景**
在此期间,侯景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他命田英和郭骆两员大将留守历阳,确保后方的稳固。
**田英**出身北地,年少从军,擅长骑兵战术与守城攻坚。他性格沉稳,尤其擅长指挥复杂的防御战,多次在边疆防御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侯景对此人极为倚重,认为他可以守住历阳,确保自己后方的安全。
**郭骆**则是一位善于统领大局的将领,虽然战斗力不及田英,但他的灵活应变和后勤调度能力非常出色。他多次负责侯景大军的补给线,是侯景的后勤支柱。
“田英、郭骆,你二人留守历阳,务必守住此地。若梁军反攻,你们要尽力拖延。”侯景命令道。
二人齐声应命:“末将定不负将军所托!”
####**渡江成功**
侯景的大军继续南下,不久便抵达了长江岸边。此时,长江上的梁朝水军原由宁远将军王质率领,但由于采石地区防守力量薄弱,临川太守陈昕上书梁武帝,建议加强防守。梁武帝于是调派陈昕与王质换防,命令王质镇守采石,陈昕负责长江上的巡逻与防卫。
然而,正是在这次换防期间,侯景看准了梁军防线上的漏洞,迅速决定渡江。他率领精锐轻骑8000,趁王质与陈昕换防的空隙,从横江(今安徽和县西南)快速渡江。
####**陈昕的背景**
**陈昕**是南梁的一名忠勇太守,长期担任长江沿岸的防务。他一向为人谨慎,曾多次向梁武帝建议加强水军防线。陈昕认为王质的水军力量过于薄弱,因此上书梁武帝请求加强采石的防守。然而,这一次的换防行动却成为了侯景的机会。陈昕虽然忠诚,但未能预料到侯景的进攻速度,被侯景抓住了时机。
侯景率军渡江,迅速攻占采石。由于换防期间防守松懈,陈昕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终被侯景俘获。
侯景下令将陈昕押解至军中,见面后,他冷冷地看着这位南梁的忠臣,脸上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
“陈昕,若非你换防不力,今日我未必能如此顺利渡江。”侯景说道。
陈昕神色淡然,毫无畏惧,坚定地回答:“你不过是一介叛臣,我南梁大军必定剿灭你。”
侯景轻笑道:“剿灭我?你南梁的大军,能赶来时,我已入建康了。”
随后,侯景将陈昕押往后方,并命令全军继续南下。
####**俘虏太守萧宁**
侯景在采石取得胜利后,继续派出一支部队进攻姑孰城(今安徽当涂)。姑孰城的守将萧宁试图抵抗,但侯景的军队以压倒性的速度和力量迅速突破城防。萧宁无力招架,最终被俘。
侯景亲自审问萧宁,语气冷峻:“萧宁,你有何话说?”
萧宁沉默片刻,最终低头道:“我无力阻挡,但我并非懦夫,若将军非要杀我,我也无怨。”
侯景冷笑道:“我不杀你,杀你对我无益。你我同为生于乱世之人,若能识时务,或许还可以留你一命。”
萧宁目光复杂,最终没有再言语。侯景对他并无杀心,因为他知道,萧宁的投降无足轻重,真正的目标,是建康。
####**进至慈湖**
在俘获陈昕与萧宁之后,侯景的大军继续前行,很快抵达慈湖(今安徽当涂县西北)。慈湖是进入建康前的最后一道重要关隘,侯景知道,只要突破这里,南梁的都城便再无屏障。
侯景召集众将,命令他们做好最后的准备。他目光锐利,望向南方,仿佛已看见建康的城墙在眼前浮现。
“再过两日,我们就能抵达建康。将士们,胜负在此一举,攻下建康,便是我们的大业!”
将领们纷纷起身应和,士气高昂。侯景知道,此刻已经没有退路,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建康,彻底掌握南梁的命脉。
---
**下一章预告**:第二十八章《梁武帝的抉择》——侯景的军队逼近建康,突袭行动迫在眉睫,梁朝的都城能否抵挡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