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权力的裂缝
东魏的政局随着高欢病重而风雨飘摇。曾经如日中天的高欢,如今躺在病榻上,意识逐渐模糊,而整个政权开始出现裂缝。侯景,手握十万兵马,独据河南道,是东魏最强大的地方势力之一。与北方的其他将领相比,侯景不仅掌握着精锐的兵力,还拥有强大的独立性。他手中的军队是东魏防守南方边境的中流砥柱,这让他在东魏朝堂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位置。
**侯景的军事实力**
侯景的军队,由东魏精锐部队和他早年在六镇起义及随后的战事中累积的老兵组成。这支军队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其将士多经历过与西魏和南梁的多次大战,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侯景以严明的军纪和个人威望控制这支军队,确保他们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在黄河以南,侯景的军事力量已成一方割据之势,几乎不再完全听命于东魏的中央政权。此时的侯景,不再是当年那个投奔高欢的心怀忐忑的将领。他已经在东魏南方的权力格局中站稳脚跟,手握重兵、地方割据,俨然成为独立的军事领袖。
**高澄的崛起**
然而,侯景的力量并非东魏唯一的主宰。随着高欢病重,东魏的实权逐渐落入高澄之手。高澄虽然年轻,但在高欢的栽培下,他迅速掌握了东魏的政权。他精明果敢,擅长政治谋划,在东魏朝廷内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与其父高欢不同的是,高澄对侯景并没有太多的容忍。他深知侯景在黄河以南的势力过大,已经威胁到了东魏中央的控制。
高澄的作风比高欢更为直接。他崇尚权力集中,刚柔并济,但在面对侯景时,更多的是防范和怀疑。高澄认为,侯景在黄河以南的势力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若不及早行动,日后定会成为东魏内部最难以解决的隐患。
**权力的裂缝**
侯景意识到,高欢的病重意味着东魏权力的重组,而高澄接管政权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高澄的眼中,侯景已不再是高欢时代那个可用的得力干将,而是一个手握重兵、必须清除的隐患。侯景对此心知肚明,他明白一旦高欢去世,自己将成为高澄的眼中钉。
在一次密谈中,侯景与心腹司马子如谈论起高澄的性格和未来的局势。他低声说道:“高王在世时,我尚能听命于他。可如今高王病重,若是高澄那小子掌权,岂能容我?我又怎能受他之命?”侯景眼中闪过一丝轻蔑,语气中透露着不屑和对未来的隐忧。
司马子如对侯景的担忧表示理解,但也深知形势严峻,劝他暂时忍耐:“主公,高澄年轻气盛,但他毕竟继承了高王的遗志,如今时局未稳,正是需要联合各方的时刻。您与高欢曾有深厚旧谊,高澄未必会轻易对您动手。”
然而,侯景心中已有定见。他回想起与高欢的往昔,以及如今高澄的崛起,内心的危机感愈发强烈。他瞧不起高澄,曾对司马子如冷笑着说道:“高王在,我不敢有异心。高王不在了,我又怎能和一个鲜卑小子共事!”
司马子如听到此言,脸色一变,急忙捂住侯景的嘴,压低声音劝道:“主公,此话万万不可出口。高澄虽年少,但深得高王教诲,若此言传出去,只怕难以收场。”
侯景并未在意,笑道:“你不必担心。眼下,我尚可自保。高澄若敢轻举妄动,我也不是束手待毙之人。”
**高欢的病情与局势**
此时的高欢,虽已卧病在床,仍然试图维系东魏内部的平衡。他深知侯景的野心,也明白自己的长子高澄与侯景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尽管高欢对侯景心存警惕,但他仍采取了“安抚”与“控制”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借助侯景手中的兵权来稳定东魏政权;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各种手段对侯景的势力进行制约。
侯景早已察觉到高欢对他的戒备。他知道,高欢虽用他多年,但从未完全信任自己。每当高欢在朝堂上提到“用人不疑”的时候,侯景便总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几分深沉的防备。
**权力更迭的前兆**
高欢的病情日渐加重,东魏的局势也越来越紧张。侯景开始暗中集结军队,并加强对黄河以南各城镇的防守。他不仅严密控制各地的粮草和兵源,还秘密联络南方的势力,试图在高澄采取行动之前,做好自保和应对的准备。
与此同时,高澄也并非毫无察觉。作为东魏的实权继承人,高澄开始尝试通过书信和使者与侯景沟通,表面上是向侯景示好,实则是对侯景的态度进行试探。他假借高欢的名义,写信召见侯景,希望借此测试侯景的忠诚。然而,侯景机警非常,他曾与高欢私下约定,只有在书信背面留有一个微小黑点时,才是真正的召唤。而这封信并没有那个黑点。
侯景看着信,冷笑一声:“看来,这只是高澄的试探罢了。他以为我会这么轻易就范吗?”他没有回应这封信,反而加强了军队的集结,并开始准备应对可能的变局。
####**高澄的焦虑**
高澄意识到侯景的异心日渐明显,内心的焦虑逐渐加深。他多次与朝中大臣商议如何处理侯景,但每每提及,心中总有顾虑。侯景在东魏军中威望甚高,且握有实权,若仓促采取行动,极有可能激起侯景的反叛,令局势彻底失控。
在一次与父亲高欢的病榻旁,高澄终于忍不住问道:“父亲,侯景手握重兵,若他起了异心,恐怕难以控制。我们该如何应对?”
高欢虽病重,仍显出一丝清醒,他看着高澄,语重心长地说道:“侯景独断专行十四年,早已骄横不驯。我虽能驯服他,但你能否掌控他,还需看你自己的决断。”顿了顿,高欢继续说道,“你若想稳住局面,不能仅靠强硬手段,需留下一手。慕容绍宗此人虽不显眼,但能力非凡,我故意不重用他,正是为了留给你应对侯景的力量。”
高澄点头领命,然而内心的疑虑并未因此减轻。他知道,自己与侯景的正面对抗,已经不可避免。
---
**下一章预告:**
高欢病逝后,东魏政权的重心彻底落入高澄手中。侯景察觉到形势的变化,开始谋划叛变。第十六章《高欢的遗言》中,高澄将如何面对侯景的反叛?慕容绍宗又将在此局势中扮演怎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