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高欢的遗言
高欢的病情日渐加重,东魏政权的权力结构开始动摇。高澄,作为高欢的长子,逐渐掌握了政权,而对黄河以南独断专行的侯景,始终是他心中最大的隐患。高欢虽明白侯景的野心,但碍于局势,仍然维持着与侯景的微妙关系。然而,他清楚,自己一旦去世,东魏内部的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侯景的准备**
侯景的实力不容小觑,手握十万兵马,统领河南道大行台,这片黄河以南的富饶区域已经成为他的军事根据地。他依仗着与高欢的旧谊,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同时他也意识到,一旦高欢去世,高澄将不会再像他的父亲那样容忍自己的割据局面。
自高欢病重以来,侯景的警觉心逐渐增强。他早就听说高澄正逐步接掌政权,暗中谋划如何稳固自己的权力。他不再信任来自东魏中央的命令,并且加紧了在河南道的防务部署,随时准备应对突发变局。
**慕容绍宗:隐藏的力量**
高欢在病榻上,心中已做好了安排。他对侯景的反复无常深知不疑,但更了解高澄年轻气盛,缺乏驾驭这样一位强大将领的经验。因此,高欢早在多年之前,便精心培养了一位沉默而低调的将领——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出身鲜卑贵族,家世显赫。他自幼在军中历练,深受高欢的赏识,尤其擅长策略谋划。他在东魏军中并不显眼,但正因为他的低调,反而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高欢将慕容绍宗留作对付侯景的“暗棋”,以备不时之需。
“慕容绍宗不仅智勇双全,且从不显山露水,”高欢躺在床榻上,神情疲惫但语气坚定,“我故意不重用他,正是为了今日。侯景难以控制,若你想对付他,必须依赖慕容绍宗的谋略与能力。他能帮助你稳住局面。”
高澄听闻此言,心中暗自惊讶。他从未料想到,父亲早已在军中安插了这样一位“后手”。慕容绍宗的隐忍与忠诚是高澄急需的力量,而高欢对这位将领的器重,更让高澄意识到,未来的局势将比他想象中更为复杂。
####**司马子如:侯景的智囊**
在另一边,侯景的谋士司马子如是其最重要的智囊。司马子如出身文官,但深谙权谋之道。他冷静、沉稳,擅长分析局势,是侯景在决策时的左膀右臂。侯景对高澄的不满和轻视,早已毫不掩饰,而司马子如则更为谨慎。
在一次密谋中,侯景不屑地对司马子如说道:“高澄那小子,如何能与我共事?高王在世时,我尚且能安分,但如今他一病倒,我岂能容他压在我头上?”
司马子如脸色微变,急忙捂住侯景的嘴,压低声音:“主公,此话不可轻易出口!高澄虽年轻,却极有手腕。我们尚未完全了解他的手段,若贸然行动,只会加剧局势的紧张。”
侯景冷笑道:“我早有准备。高澄若敢对我动手,我自有对策。他的兵马虽然精锐,但未必能与我抗衡。”
司马子如深知侯景的骄傲和自信,但也对高澄的冷静与果断心存忌惮。虽然侯景实力强大,但面对高澄这样的对手,他并不敢轻视。
**权力的隐忧**
随着高欢病情恶化,侯景的心中警觉愈发强烈。他清楚自己与高澄的矛盾迟早会爆发,而高欢病逝之日,便是东魏权力斗争正式开始的时刻。
在黄河以南的防线上,侯景不断加固城防,调动军队,严控粮草与兵力的分配,确保自己在即将到来的乱局中占据主动。而在东魏的中央政权中,高澄已经暗中开始布局,将慕容绍宗提拔到关键位置,准备在关键时刻予以侯景致命一击。
高欢病榻前的遗言,预示着东魏的未来将充满波折与变数。
---
**下一章预告**:随着高欢去世,东魏政权陷入动荡。侯景与高澄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第十七章《阴谋初现》中,侯景与高澄的斗争将逐步升级,慕容绍宗的角色也将愈发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