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给你一份厚礼 - 混在大明假太监 - 超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八十章给你一份厚礼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之道,而这一部分的工作,自然也与户部有紧密的联系。  杨东明在提出想法的时刻,早已是思索过边境战事。山海关有近六十万兵力,就算是按兵不动,每月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努尔哈赤一再来犯,更是大大增大了边关之地的战事军饷。

唯独,若是能一举进攻,拿下后金首都,不仅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更是能进一步扩张大明的领土。

大明国库现在真金白银充足,也的确是很好的契机。

书房,杨东明开始计算四军粮饷,而内人赵氏在屋外敲门,这让杨东明有些不悦。

“不是说了,不要打扰我么?”杨东明不悦的说道。

“老爷,内阁首辅顾秉谦前来求见。”赵氏小声的说道。如果是他人,她可以直接拒绝,但来人是内阁首辅拜访,又怎能将人置之门外。

“顾秉谦,他找我做什么?”杨东明诧异道,不过还是放下了手中的纸笔,走出大门。

府中。

顾秉谦与杨东明相见,双方行礼,杨东明抱拳说道,“不知是何风,将首辅大人领至我家府上,真是蓬荜生辉。”

顾秉谦甩了甩手,唏嘘道,“杨大人客套了,我哪里还算得上什么首辅,恐怕这往后的记载,我也是这大明王朝最短时日的内阁首辅了。”

“杨大人,再下还有一言。”顾秉谦一声叹息。

“以辽东战役之后,我山海关将士已是错失良机,兵家云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此役,绝非何时之良机。先生试问,满招损,谦受益,已经衰竭的部将却骄傲放纵,以此对上重振旗鼓的敌军,胜率几何?”

杨东明听着顾秉谦说完,这才回答,“顾大人,您还是太过于保守,我山海有六十万大军,这四路大军,只需要四十万,量他努尔哈赤再是神通广大,也无法匹敌。此役而言,我军把握更是大于后金,首辅大人就把心搁在肚子里,等着前线传来的好消息。”

顾秉谦无法可说,自知无法挽回解决,只能提议道,“杨大人,此役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唯独,我向先生提议四人。”

“哪四人?”

“刘綎负责东路,路途非常遥远;杜松负责西路,从抚顺出击;李如柏负责南路,从清河出击;马林负责北路。四面夹击,打算一举歼灭后金。”

对于山海关的战事,顾秉谦了解颇多,这四位将军性格不同。

顾秉谦接着说道,“刘綎好斗,勇猛精进,且主张进攻杀敌,乃是上将之选,杜松善谋,与努尔哈赤主力靠近,可牵制敌军主力。”

杨东明诧异,看着顾秉谦突兀的转变,有些无法适应。

“顾大人,这是…”

“同意了?”

顾秉谦苦笑,“我不同意又如何?陛下已经颁发圣旨,必不可朝令夕改,自损君威。”

“只希望,这后金之役一切顺利。”

杨东明不解,又接着反问道,“顾大人心中以有人选,为何不再朝堂之中提议?”

“不了我以准备告老返乡,我本非京都人士,且与武英殿大学士刘满不合,若由我提议,只会让主将人选偏差。”

如此,杨东明也算是明白了,看来他的想法与顾秉谦不谋而合,主动迎敌的想法并非只有他一人所想,而顾秉谦心中早以有所思虑。

“行,顾大人之言,臣一定向陛下禀明。”杨东明肃然起敬。今日之谈,看来对于顾秉谦也是多了几分误会。

“顾大人,您何须丧气,首辅之职以定,就是陛下也不可能因为提议不合,而责罚于大人。”

顾秉谦却是露出了自然的一抹笑容,“杨大人,可还记得魏忠贤?”

“伴君如伴虎,且谨言慎行。”顾秉谦摇了摇头,自顾自的说了两句,就离开了杨府。

留下深思的杨东明,思绪万千。

那个只顾木头工艺的皇上,他已经变了,而自己的出路又在各方?

顾秉谦的三言两句,顿时让杨东明心中多了几分对君王的忌惮。

如果魏忠贤在,朱由校可能还会听从两句,但魏忠贤都已经不再京都,听闻以是还乡。杨东明用冷水洗了一把脸,心中也隐隐有了不安的感觉。

把这份念头强制压制过后,继续回到书房计算军饷。

而他再次拿起纸笔,尚未写下一个大字,门外,赵氏的声音又再一次响起。

“老爷,天钦监汤大人来了。”赵氏惶恐道。

“知道了。”

杨东明只能无奈,再一次放下纸笔,这战事还尚未彻底开启,他这门下已经是络绎不绝。

汤若望来此,无非是有关于武器储备的财务核算,红衣大炮威力强大,但弹药制作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红衣大炮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哑弹率过高。所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在一个月前,汤若望提议从海外葡萄牙重金购置改良版大炮,现在已经谈妥完毕。

“先生,陛下以答应明日演武场试炮,不知明日可否有时间前往演武场?”汤若望说道。

杨东明自然是答应,连皇上都答应了,他一个小小的户部尚书架子还能比皇上还大不成?

在杨东明点头之后,汤若望开心的走了,说是试炮,试了之后的经费也就不要再多提了。

别的不过,现在油水最足的地儿就是他汤若望。除了研制大炮,还有一大部分的钱财都用于建设教会,发展信徒。

杨东明虽知汤若望私饱中囊,但也是没有法子的事,他所研制的大炮的确让大明在关外的战役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是威慑敌军的重要杀器之一。

这事不仅是他知道,就连皇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不太过分,就全当看不见。

至于传教之事,朱由校甚至都为放在心上,他更加在意的科举制度,这才是大明人才储备的核心制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