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是战是降? - 重生三国,文帝挥鞭 - 从头越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24章是战是降?

“主公,如今曹兵势大,即便我们去往江陵,依旧是人单势孤。若曹兵压境,我等岂不是自寻死路?”

糜竺拱手说道。

刘备沉思片刻,说道:“既如此,我们不如直接前往江夏,与公子刘琦合兵一处,在做打算!”

众人纷纷点头,一致赞同刘备的决定。

……

曹操跑出数里之外,依旧是惊魂未定。直到张辽跑到曹操身边说道:“丞相勿惊,刘备没有追来!”

曹操闻言擦了擦冷汗,这才缓和下来。

随后曹操命小校回去打探,看当阳桥是否被拆,如果被拆了,说明没有疑兵!如果没拆,说明却有疑兵!

小校得令后,骑快马前去巡视。

等了一会儿,小校回报,说当阳桥已经被拆了!

曹操一听,顿时后悔不迭。心知自己中计了,桥后虽烟尘滚滚,但却没有伏兵。

曹操连忙下令,调来一万大军,火速搭建三座浮桥,追击刘备!

……

与此同时的谯县,曹丕正悠闲的躺在院中的摇椅上,摇摇晃晃,吃着葡萄晒着太阳,美滋滋!

这把摇椅是他花了高价,找来谯县最好木匠师傅打造的。

刚开始木匠师傅都不知道摇椅为何物,直到曹丕画好了图纸,给他们一看,他们顿时恍然大悟,却又惊叹于曹丕的奇思妙想。

正吃着葡萄,忽然下人来报,说有密函呈上。

曹丕接过密函,拆开一看,随后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看来自己不出手还真是不行,曹操,刘备,孙权这三方还在上演着原来的剧本。

既然这样,也是时候该出手了,将时局搅得再乱一点,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浑水摸鱼,从中渔利。

随后,曹丕叫人拿来白布锦缎,蘸着浓墨,在锦缎下下达指令。

为什么要用绸缎写?轻巧省力,不占地方,不容易被人发现引来怀疑。要是派人背个竹简送信,那就太滑稽了!

……

曹操下令追赶刘备,而刘备败走汉津口。曹操派大将昼夜追赶,直到遇到了关羽从刘琦处借来的救兵到了,这才杀退了曹军!

曹操接到消息后,已经是三天后了。

曹操咬牙切齿道:“又让刘备给跑了!这个刘备,打仗不行,逃跑倒是行家!”

“丞相,听闻刘备到江夏后,江东鲁肃也来了江夏!莫非这孙权有和刘备联手之意?丞相不可不察!”

一旁的程昱拱手说道。

曹操冷笑道:“他们即便是联起手,又有何惧哉!我立刻修书一封,送给孙权,试探一下这碧眼小儿的态度!”

说着,曹操回到书案旁,端起毛笔,饱蘸浓墨,刷刷点点写道:

“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曹操写完,派出使臣前往江东,将书信送到孙权手中!

名为书信,实乃檄文!

这篇檄文值得推敲的地方很多。

首先,“近承帝命,奉词伐罪!”这句话突出的是曹操的出师之名。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在第一句就强调了,这不是我想打仗,而是接收了皇帝的命令。而且奉辞伐罪,表达了刘备是个“戴罪之身”的罪人。

“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这句话是炫耀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声望,成绩。

“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

这句话是在用强大的势力在压迫孙权的心理防线。

口吻强势,来势汹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会猎这个词,既有相会打猎的意思,也有双方作战的意思,一语双关。

至于“共伐刘备”只是一个试探,看你孙权如何应对,是选择和我曹孟德开战,还是投降。

当然,曹操很希望孙权能够像刘琮一样束手归降,这样便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也是曹操全文的用意所在,只可惜孙权不是刘琮。

孙权虽然才二十六岁,但其过人的胆略便足以当的起江东之主。连曹操后来都称赞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对孙权能力的极大肯定。

至于“同分土地,永结盟好”……这八个字在前面的,“雄兵百万,良将千员”面前,显得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可能和你修好?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

所谓的和平都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换来的。如果没有国防力量,早就被人吃掉了,还谈什么盟好?

……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