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辩证:还原世界的本质
辩证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数学与哲学】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希腊半岛的萨摩斯人。他的青年时期在统治萨摩斯的波吕格拉底的宫廷里度过。后来因避暴政,迁到克罗多尼,以后又因为避政敌,再次迁到梅塔彭顿。因此一直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毕达哥拉斯旅游小亚细亚大陆时,曾结识了泰勒斯,学习过他的思想。后来,他又到过腓尼基和埃及等许多地方,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
毕达哥拉斯对数学颇有研究,他把数学和哲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数学来讲述自己的哲学。一句话,他要用数学观念,来达到他的哲学目的。
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律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的简单命题。这样一来,毕达哥拉斯就把感性的实体取消了,把它看成思想的实体,本质被描述成非感性的东西,一种与感性、与旧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被看成是本体和真实的存在。这种思想,在当时来说,是打破旧观念的一个举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毕达哥拉斯把数当作概念,认为算数的一、二、三等是和思想范畴相应的,在数中比在火、水、土中见到更多与现象界事物的相似之点,灵魂、理智、时间等都和数的性质相关联,数就是尺度。他通过观察研究,认为一部分数表现为思想范畴,首先是统一、对立的范畴,以及这两个环节统一的范畴;一部分数表现为绝对原则。毕达哥拉斯说:“数的原素是奇和偶,奇数是有限的,偶数是无限的。”“一本身由奇偶二者而来,而数则由一而来。”如三就是三个一、三也是一。而一虽是原则,它本身还不是总数。他又进一步说,一就是奇与偶,因为一加上偶数便成为奇数,加上奇数便成为偶数,所以,一也就是奇与偶的对立统一。
毕达哥拉斯把对立定为10个。1.限度与无限,2.奇数与偶数,3.一与多,4.右与左,5.男与女,6.静与动,7.直与曲,8.明与暗,9.善与恶,10.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他列举的这10个对立范畴,是很有思想性的。这里可以看出认知事物的三种方式:第一是按照殊异,第二是按照对立,第三是按照关系。例如,按照殊异,每个对立范畴中的事物都可以自为地被观察,都与自身相联系,如:限度、奇数、一、右、男、静等。按照对立,则一个东西被规定与另一个东西完全相反,如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静与动等。按照关系,则被规定为相对物,如上与下,右与左,如果不同时想到右,就不能想象左。毕达哥拉斯进一步发现,在对立的范畴中,其中一个发生,另一个就会消灭,反之亦然。如运动消失时,静止即产生;当运动产生时,静止即消灭。而在关系的范畴中,则和对立的范畴相反,一方面同时生,同时灭。如右取消了,左也就取消了。此外,他还看到,在对立的范畴中,没有中介,如静与动、恶与善,而在关系的范畴中则相反,它们有一个中介,如大与小之中就有中间的存在。
毕达哥拉斯就是这样从数学出发,把人们引向哲学的。他提出数的观念,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他看到了宇宙万物中的对立关系,看到了它们的统一,对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赫拉克利特写完了《论自然》以后,引起了爱菲斯地方许多人的注意,但他们弄不懂里面的思想。例如赫拉克利特说,“有不比无多”,它是同样的少;“有与无是同样的”,本质是变;“绝对是有与无的统一”,又说,“万物皆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等等,许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一天,一些人来向赫拉克利特请教上述问题,赫拉克利特给他们讲了几次,他们也还是不明白。于是,赫拉克利特把他们领到河边,指着河流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一切皆变”,说后,自己脱下衣服,踏进了河流,然后走出来,又踏了进去。赫拉克利特说,当我第一次踏进河流时,腿接触了河水,但由于河里的水是在流动的,所以当我第二次又踏进河流时,第一次腿接触的河水早已流走了,然而表面上我还是在这条河流之中。这就说明,万物即像流水,没有一瞬的止息,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因此,无物是恒久的,真理是变,不是“有”。这些人听了赫拉克利特的解说,豁然开朗,确认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
赫拉克利特提出:“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是为了反对埃利亚学派提出的“存在是一”,它是不动亦不变的论点。赫拉克利特第一个提出了有与无是对立的统一,即有不存在,无也不存在,无不存在,有也不存在,对立物存在于同一的东西之中。他的这个思想是很伟大的,所以列宁高度评价赫拉克利特的论述,说它是对辩证法的绝妙的说明。
赫拉克利特把流和变看成是真理发展的道路,这是正确的。特别是看到事物的对立统一,发现了事物运动的原因,表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是相当深刻的。
万物为什么能够运动呢?赫拉克利特指出,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决定的,它们中间有对立的东西,而且对立的东西要进行斗争,要互相转化,例如冷的变成热的,热的再变成冷的;湿的变为干的,干的又变为湿的;“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始终是同一类的东西,它们之间能相互转化。”他还说,“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饿使饱成为愉快,疲劳使安息成为愉快。”最后他还说,“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
赫拉克利特把事物的矛盾对立,看作是通过斗争而相互转化的,找出了事物运动的原因。他是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认识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人,尽管他的论述还不够完整明确,但他终究不愧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苏格拉底的诘难】
一天,一个叫欧谛德谟的人与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公正”。苏格拉底问:“说谎、欺骗、抢劫,以及使一个自由的人成为奴隶是不是公正?”欧谛德谟答道:“当然应归于不公正。”然后苏格拉底又问:“如果一位将军征服了敌国,这算不算公正呢?”欧谛德谟回答:“是公正的。”苏格拉底接着说:“如果这位将军欺骗、抢劫了敌人,使敌人成为奴隶呢?”欧谛德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公正的。”因此,苏格拉底得出:同一件事,既可归入公正,也可归于不公正。
但欧谛德谟又进一步明确:“说谎、欺骗等行为,只有针对朋友时,才是不公正的。”苏格拉底笑了笑,说道:“如果一位将军在决战关键时刻,见到自己的军队很慌乱,并且马上就可能被敌军击败,于是这位将军就欺骗士兵们说,援军马上就来了,于是将军的队伍重整旗鼓打败了敌军,这是否可以说是公正的呢?”欧谛德谟想了想回答说:“这也算是公正吧。”苏格拉底又说:“如果有一位父亲为了医好得了重病的孩子,哄骗小孩吃下了他不愿吃的苦药,由于这个欺骗,孩子的病好了,这是不是公正呢?”欧谛德谟回答说:“是公正。”苏格拉底又说:“如果一个人看见他的朋友因绝望而起了自杀念头,于是偷偷地或公开地用暴力夺走了这位朋友用来自杀的武器,这是不是公正呢?”欧谛德谟无可奈何地说:“亲爱的苏格拉底,这也是公正的哟。”
因此,苏格拉底得出结论:同一件事对朋友和敌人都有两面性,可归于公正也可归于不公正。
苏格拉底的这种机智的辩论是一种通过揭露和制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而取胜的艺术,当时人们就称之为辩证法,这种方法经过两千多年的长期演变而成了人们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从它发展而来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用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主要观点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和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分析遇到的事物时,我们就会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
【对立面的一致】
尼古拉是文艺复兴时期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他的辩证法中,“对立面一致”的思想很突出,给人以很大启发。
所谓“对立面的一致”,是尼古拉把极大与极小、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单一与复杂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其中,他对极大与极小的论证很有趣。
尼古拉说,如果你把你的思考局限于量上面的极大与极小,则极大的量是无限地大,极小的量是无限地小。如果你在思想上把大与小的量的概念放在一旁,留下的就是没有量的极大与极小,这样极大与极小就变成统一的了。没有量的极大与极小是怎样统一的呢?尼古拉说,因为事实上极小也是最高级的,这在程度上同极大一样,极大与极小可以同等地用来表示绝对的量,因为在绝对的量中,它们是同等的。它们在量上都是无限的,这也是同等的。最终尼古拉得出了结论:极大与极小是对立统一的。
尼古拉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在中世纪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罗丹与巴尔扎克的手】
一天深夜,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还在他的工作室里忙碌。他在为当时法国的大文豪巴尔扎克雕一座像。艺术的灵感和创造热情使罗丹十分激动,他围着将要雕成的像不停地刨削填补,就在这天晚上他完成了这座雕像。巴尔扎克身着像僧衣一样的宽袖长袍,双手重叠着放在胸前,睿智、硕大的头高昂在结实的肩上。饱经世事风霜的脸,悲天悯人地向着空中,犀利的目光,乜斜地抛向纷繁的尘世。罗丹不断地打量这件气宇非凡的作品,连自己都惊呆了。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道:“这简直是件了不起的作品啊!”艺术创作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非常高兴,不到天亮,他就跑去叫醒了他的一位学生来欣赏自己的杰作。
这位学生一看到雕像十分惊奇,眼光渐渐地集中在了雕像的那双重叠在一起的手上。
“好啊!”他叫了起来,“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
站在一旁细心观察学生反应的罗丹听了这样的赞美时,脸上的笑容却消失了,他又匆匆拉来另一位学生。
这位学生同样为雕像的双手所吸引,赞不绝口。
“老师,只有上帝才能创造这双手。简直像活的一样!”
罗丹心烦意乱地又拉来第三个人。
“那双手!那双手!”新来的学生惊呼道,“老师,如果你不再创作别的,单凭这双手也就足以使你永垂青史了。”
哪知此时的罗丹却被某种奇异的感情驱动,变得仓皇失措,不安地在工作室内乱走。突然,他走到屋子的一角,抡起一把大斧,发疯似的向雕像冲去。三个学生阻挡不及,那双“举世无双的完美的手”一下子被罗丹用斧子劈了下来。
当他转过身来时,三个惊呆了的学生见他眼里冒着火。
“傻子们!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们已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不得不把它砍掉。”罗丹沉思了一会儿又强调说,“记着,而且好好地记着: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与部分之间,虽然不了解部分就不能清晰地了解整体,但如果不从整体来看待部分,就会犯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自我与非我】
费希特(1762~1814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耶拿、柏林大学教授。在哲学上,费希特曾是康德的学生,信奉康德主义,后来转向批判康德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费希特认为唯一的实在是“自我”。
费希特在哲学上曾提出过三个命题,即:“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这些命题体现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是很重要的哲学思想。
费希特这三个命题力图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主体,“自我”就是不断地创造世界和使自身丰富起来的创造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费希特的“自我”不是别的,而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
有趣的是,费希特提出这三个命题以后,当时许多人并不理解,甚至予以歪曲解释。他们以为费希特说“自我”就是说费希特自己,而这个个别自我又否定其他一切存在。于是有人出来指责费希特说,你这个人竟不相信我们存在,我们要比你胖得多,而且我们是市长和书记官,还是你的上司呢。有些女士也出来说,费希特总是强调自我,那么费希特的太太怎么办?难道就不管了吗?
面对这些非难、指责,费希特有口难辩、哭笑不得,他心里在说:“老爷们、太太们,我说的‘自我’不是说我自己,而是代表一种意识啊!”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不仅表现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而且表现为二者的相互渗透,即:感性认识中也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不存在脱离理性认识的“纯粹”感性认识。
一天,俄国地质学家瓦尔霍夫到画家丘罗夫家中作客,见到一幅野外写生画,画面上的奇特景色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光秃秃的圆锥形的山峰临湖耸立,山顶呈白色的;但山脚与湖面却闪着蓝色,湖面上飘荡着团团的雾气;而山石在远眺时又呈现出红色。
地质学家心里犯疑,沉思了好一阵,然后问:“这幅画的景色是真的吗?”画家答:“这是长顿山脉附近的实地写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