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观点:时间能证明对与错的博弈
哲学家是世界上富有智慧的人。这里的“智慧”,远远高于普通人所认知的“智慧”,他们的思考非常人所理解,这些人在哲学的道路上,用智慧构建自己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他人或改变他人。当然,这些观点中有真理也有谬论,就像有天使沉冤地狱,也就有魔鬼浪迹天堂一样,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认识。
【一切是一】
克塞诺芬妮(约公元前565~公元前473年),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科洛封人。克塞诺芬妮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主张“一神论”的代表人物。
克塞诺芬妮有着坎坷的经历,生活贫苦。他出生在小亚细亚的科罗封,后来由于避难,逃往西西里,过着到处流浪的生涯。后来他学会了弹唱诗歌,把在各地的见闻,编成词曲拿来歌唱。旅途中每遇到人家宴会赛神,他就献技,挣点微薄的钱。由于他生活贫穷,孩子死了以后,没有资力去埋葬,只得亲手去处置。
克塞诺芬妮虽然过着终年漂泊不定的生活,但是却有着非常广博的见识。在他的词曲里,反映着各地的风俗人情,山川水土,叙述中暗含着讽刺。他针对当时的权威荷马和赫西俄德,大胆地批评他们的神话诗,反驳了他们那种拟人的、多神的宗教观。他说:“假如牛马有手能画,它们所画的神也一定像一头牛一匹马。”他认为人类以自己的性格来拟神、拟天,这是莫大的错误。
克塞诺芬妮在哲学上定义绝对本质为“一”,说:“一切是一”,又把一称为神。这个神深植于一切事物内,它是超感官的,不变的,无始无终的,是不动的。他说:“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动来动去对他是不相宜的。”“神可以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思左右一切,他能看见一切,思维一切,听闻一切。”这里,克塞诺芬妮用一切是一来说明大自然,认为大自然里有统一性,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神,形形色色的事物就是现象,这是比前人进步的。他在纷繁复杂的宇宙中,见到统一性,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有趣的是,克塞诺芬妮还告诉人们说:“至于诸神的真相,以及我所讲的一切事物的真相,是从来没有、也绝不会有人知道的。即便他偶然说出了最完备的真理,他自己也还是不知道果真如此。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猜想。还是把它看成或然的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克塞诺芬妮认为宇宙万物是自然而然地演变出来的,人们使用的农具、火具等日用品,都是人类的制作,智力发达的结果。
【“多”是虚幻的】
芝诺(约公元前490~公元前425年),古希腊埃利亚人,唯心主义哲学家。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聪明好学,肯于钻研,因此老师很喜欢他。后来,巴门尼德收芝诺为义子,俩人感情极深。自从芝诺的老师提出“存在”是“一”,“存在者不动,也不变”,“一切是一”以后,当时有许多人都认为这些命题很可笑,他们反对这些命题,甚至针锋相对地提出“存在”是“多”,而不是“一”。芝诺看到老师的命题被嘲笑,很气愤,他站出来和那些人辩论,说“多”是虚幻的,只有“一”是真实存在的。芝诺作了论证,扞卫了老师巴门尼德和整个埃利亚学派的思想。
芝诺从“凡是有矛盾的命题都是假的”这个原则出发,首先提出,“存在”是“一”这个命题没有矛盾,因为“一”不可分割,它没有部分的一,没有大小之分,因此,这个命题是能够成立的,是真实的。反之,说“存在”是“多”就不同了,这个命题本身有矛盾。芝诺说:“如果存在是多,它就必须每一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厚度,而且与别的部分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处在这一部分前面的那个部分,也可以说这样的话。那个部分自然也会有大小,也会有另外一个部分在它前面。这个同样的道理是永远可以说的。同一存在的任何一个这样的部分都不会是最外面的边界,绝不会有一个部分没有其他部分与其相对。如果存在为多,那么它必然同时既是小的又是大的:小会小到没有,大会大到无穷。”
在芝诺看来,如果承认存在是“多”,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回答,这个“多”究竟是大,还是小?这就出现了大和小的矛盾,即既是“大”,又是“小”,这样,存在是“多”就成了有矛盾的命题,因此,它是不能成立的。
接着,芝诺又反驳说:“如果事物是多数的,那就必须与实际存在的事物正好相等,既不多也不少。可是如果有像这样多的事物,事物在数目上就是有限的了。如果有多,存在物在数目上就是无穷的。因为在各个个别事物之间永远有一些别的事物,而在这些事物之间又有别的事物。这样一来,存在物就是无穷的了。”芝诺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说存在是“多”,那么你必须说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说它既有限又无限,这就是矛盾的了,因而,说存在是“多”是错误的,是虚幻的。
芝诺在揭露矛盾的时候,利用了无限分割的方法,认为只要承认存在是“多”,就可以把“多”无限分割,最后分割为“零”,而最后也就没有了存在。这样,说存在是“多”,就更站不住脚了。
芝诺努力扞卫埃利亚学派“存在是一”的思想,利用了揭露矛盾的办法,在当时看来,是雄辩有力的。他在反对多元论,主张一元论上花费了很大气力,他提出了关于矛盾的问题,是个重要的思想,是值得后人赞赏的。
【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
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是芝诺用来扞卫埃利亚学派思想,为“存在”是“一”,它是“不动不变”的命题辩护的又一个论证。这个论证,在今天看来,是很可笑的,但是要反驳它,还需仔细琢磨,认真思考,需要掌握哲学科学理论知识才行。
阿基里斯被希腊人认为是善跑的英雄,他跑得很快。但芝诺却说,虽然阿基里斯善跑,如果他和乌龟比赛,先让乌龟跑出去,然后阿基里斯再去追,无论他跑得多么快,也追不上乌龟的。他提出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面1000米处开始,和阿基里斯赛跑,并且假定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与乌龟的10倍。当比赛开始后,若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设所用的时间为t,此时乌龟便领先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乌龟仍然领先他1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0,乌龟仍然领先他1米……芝诺认为,阿基里斯能够继续逼近乌龟,但决不可能追上它。
芝诺列举的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例子,是在否定存在是“多”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存在“不动亦不变”。芝诺认为,动与变是相关的,只要证明不动,也就能证明不变,不动就是不变。所以芝诺提出,善跑的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假如让乌龟先跑出去,那么阿基里斯就始终追不上乌龟。芝诺证明的论点是:假如要到达某处,必须经过距离的一半,未达到这一半以前,必须先达到这一半的一半,而这一半的一半又有其半,如此推下去,半点也动不了。由于乌龟先跑了一步,阿基里斯要赶上它,必须先到达乌龟所到达的那一点,而这时乌龟又前进了一点,又须再赶上去,再经过乌龟前进的那一点,而此时乌龟又前进了。长此下去,乌龟总是领先一点,阿基里斯始终追不上。
我们看到,芝诺在这里把运动假定为在空间可以无穷分割的点,承认了运动的间断性。但他还未认识到运动的物体是既在这个点上,又不在这个点上,而是不断前进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而停留在无穷可分的1\/2的点上,还要看到运动的连续性。
尽管如此,芝诺提出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的论证,对人们还是有启发的,这就是芝诺看到了时间空间概念里的确含有这种矛盾性。这个论证不免可笑,但它却是可以引人深思的。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以晦涩出名,他常常提出许多古怪的新思想,使人们目瞪口呆,但更使希腊人大吃一惊的是,他说他发现了逻各斯。
逻各斯是赫拉克利特在一次给希腊人讲学中讲出来的。他告诉人们说,有一种东西,人人都共有,它虽然每天都生活在人们的身边,但大多数人却不认识它,不理解它,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个东西就是逻各斯。
人们不明白赫拉克利特说的逻各斯是什么,纷纷要求他解释。他说:“这个‘逻各斯’是永恒存在的,逻各斯虽然永恒地存在,但是人们在听说它之前,或者甚至在初次听见人说到它之后,都不能了解它。虽然万物都依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但是我们在分析每一事物的本性并表明其实质时所说的那些话语和事实,人们在体会时却显得毫无经验。另外一些人则不知道他们清醒时所做的事,就像他们忘记了在睡梦中所做的事一样。”他又说:“因此应当遵从那人人共有的东西。可是逻各斯虽然是人人共有的,多数人却不加理会地生活着,好像他们有一种独特的智慧似的。”赫拉克利特的这些话,是表示大家不能理解逻各斯,这虽然是正常的,却也是很遗憾的,因为人们还没有这种能力。那么,这个逻各斯究竟是什么呢?他继续说,“世界是一团永远燃烧的永恒的活火,由于火的变化,产生了世界万物。由火变成水和土,这是火沿着向下的道路走着,再由水和土变成火,是火沿着向上的道路走着。一切事物都转换成火,火也转换成一切事物,正如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火所走的道路,火的变化,也就是我要说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还说,“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这就是说它生活在大家之中,就看大家有没有认识、掌握、运用它的这种能力了。”
我们看到,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逻各斯”,按照今天的话说,他发现了自然界不断变化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而人们是能够认识自然规律的。赫拉克利特常说自然喜欢躲藏起来,是希望人们去认识自然规律,而认识、掌握、运用这个规律,人们是有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逻各斯也就是人人共有的思维能力,就看人们运用不运用了。难怪赫拉克利特还号召人们:“如果要想理智地说话,就应当用这个人人共有的东西武装起来,就像一座城市用法律武装起来一样,而且还要武装得更强固些。”
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着作残篇中,这个词也具有上述多种含义,但他主要是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在这个意义上,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鳄鱼悖论】
在古希腊哲学史中,还流传着一个着名的“鳄鱼悖论”:
从前,有一条鳄鱼从一位母亲手中抢走了一个小孩。
鳄鱼对小孩的母亲说:“你猜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如果你答对了,我就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你。”
这位可怜的母亲说:“我猜你是要吃掉我的孩子的。”
于是,这条鳄鱼准备吃掉孩子,可是突然发现自己碰到了难题。如果吃掉这个孩子,那这位母亲就猜对了,就应该把孩子还给她。可是,如果把孩子还给她,那么她就猜错了,就应该吃掉孩子。最后,这条鳄鱼懵了,只好把孩子交还给了母亲。
事实上,无论鳄鱼怎么做,都必定与它说的相矛盾。它陷入了逻辑悖论之中,没有办法不违背它的承诺而从中摆脱出来。反之,如果这位母亲说:“你将要把孩子交还给我。”那么,鳄鱼无论怎么做都是对的了。如果鳄鱼交回小孩,母亲就说对了,鳄鱼也遵守了诺言。如果鳄鱼吃掉小孩,母亲猜错了,鳄鱼就可以吃掉小孩而不违背承诺。
【奥卡姆剃刀】
1285年,威廉出生在英国一个叫奥卡姆的小村庄,后世的人们都称他为奥卡姆的威廉或者威廉·奥卡姆。奥卡姆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成绩优异,完成了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必需的所有课程,但由于在思想上与基督教正统教义相冲突,因而终身没能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奥卡姆成了着名的教士和神学家。由于他在辩论中的机智和敏捷,因而获得了“不可战胜的博士”的光荣称号。
1322年左右,奥卡姆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反对教皇专权,主张教权与王权分离,教会只应掌管宗教事务,关心“灵魂拯救”,不应干预世俗政权。于是,奥卡姆被教皇宣称为“异端”。1324年,奥卡姆被恼羞成怒的教皇拘捕,关进了教会监狱。次年底,教会组织了6个神学家专门研究了他的着作,结果有51篇论文被判为“异端邪说”。
1328年,奥卡姆在一天深夜逃出了监狱。同年6月6日,罗马教皇革除了他的教籍,下令通缉捉拿。奥卡姆逃往了意大利比萨城,投靠了教皇的死敌——当时的德国皇帝路德维希。他对皇帝说:“你用剑来保护我,我用笔来保护你。”从此,奥卡姆公开与罗马教廷断绝了关系,定居在慕尼黑。在德皇的庇护下,奥卡姆展开了对教会和阿奎那正统经院哲学的口诛笔伐,还写下了许多维护王权的文章。可是,20年后,路德维希皇帝去世了,奥卡姆再次遭到教廷传讯。但是,教廷还未来得及给奥卡姆定罪,一场黑死病就在整个欧洲蔓延开了,奥卡姆也没能幸免于难。
虽然奥卡姆着述颇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着作几乎都被人们慢慢遗忘了。可是,他的一句格言却历久弥新,至今仍享有盛誉。这句格言很简单:“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它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得到确实的证据,不要提出不必要的概念;一个个实际存在的东西才是可靠的,空洞的概念往往是无用的累赘。奥卡姆的格言就是要把理论中多余的、不必要的术语和废话全部“剃掉”,所以被人们称为“奥卡姆剃刀”。这句话是针对神学研究中烦琐、玄虚的风气而说的,当时的神学家们喜欢故作高深,生造概念,把问题搞得非常复杂。奥卡姆根据“奥卡姆剃刀”证明了许多结论,其中包括“通过思辨不能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这是他被教会迫害的重要原因。
“奥卡姆剃刀”提出以后,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重视。几百年来,无数科学家用这把“剃刀”磨砺科学理论和科学思维,取得一个接一个的成果。
对于奥卡姆的“剃刀”,牛顿是这样运用的:“如果某一原因既真又足以解释自然事物的特性,我们就不应当接受比这更多的原因。”马赫把“奥卡姆剃刀”改造为“经济原理”:“科学家应该使用最简单的手段达到他们的结论,并排除一切不能被认识到的事物。”在《时间简史》中,霍金说:“最好是采用称为奥卡姆剃刀的原理,将理论中不能被观测到的所有特征都割除掉。”科学家们对简单性原则的重视甚至过了头,以至于爱因斯坦提出不能盲目运用“奥卡姆剃刀”:“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而不是更简单。”
【康德的梦】
有一次,康德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在梦中,他独自划船漂到了南非一个荒芜的岛上,他在海上远远就看见那岛上有两根高耸入云的石柱,于是想凑近去看个究竟,谁知道刚一靠岸就被岛民给抓住了。没等他开口,岛民的首领就告诉康德:如果说的是真话,就要被拉到真话神柱前处死,如果说的是假话,就要被拉到假话神柱前被处死。反正是死路一条了。
康德想了一想,说:“我一定会被拉到假话神柱前被处死!”
如果康德说的是真话,他应该在真话神柱前被处死,可按照他的话又应该在假话神柱前被处死。反之,如果康德说的是假话,他应该在假话神柱前被处死,可按照他的话又应该在真话神柱前被处死。于是,岛民们傻眼了。他们犹豫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把康德给放了。
岛民们要杀康德,完全还可以再立一根石柱,专门杀说悖谬话的人,或者说杀真假难定话的人。实际上,在现实中,很多话很难简单地说它是真话还是假话。非真即假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幼稚的。康德的梦至少说明了人类的理性并不是清晰明确的,在很多时候会陷入自相矛盾的陷阱。据说,康德醒来后受到启发,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类理性二律悖反”的章节,指出了人类的理性并不可靠。
【罗素悖论】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并很快渗透到数学的大部分分支中,成为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1902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提出了一个悖论对集合论进行质疑,这个悖论就是着名的“罗素悖论”。
康托尔给集合下的定义是:把一定的并且可以明确识别的东西(直观的对象或思维的对象)放在一起,叫作集合。罗素把集合分成两类:集合本身不是集合的元素的集合;集合本身是集合的一个元素的集合。那么,任何一个集合,不属于第一类集合,便属于第二类集合,二者必居其一。
接着,罗素进一步提问:把所有本身不是它的元素的那些集合汇总起来,组成一个集合q,那么q属于哪一类集合呢?显然,可以看出q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集合,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