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探索:攀摘智慧的果实 - 有趣的哲学故事 - 左岸编着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有趣的哲学故事 >

第5章探索:攀摘智慧的果实

一切错误的认识之所以终究要被人们抛弃,不是因为它不为实践服务,而是因为它不符合客观实际因而不能正确、有效地为实践服务。人类的认识发展史已经证明,一切认识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不仅在于它来源于实践,而且在于它以实践为目的、最终要为实践服务。

【水是最好的】

泰勒斯是古希腊米利都城邦人,米利都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它很富庶,算是世界繁华之区。在这里,聚集了许多自然哲学家。当时这些自然哲学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的宇宙究竟是怎么来的?它的来源是什么?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的说明解释,就是通常哲学上所说的本体论和宇宙观。

泰勒斯对这个问题冥思苦想,费尽了心思,也不得其解。于是,他开始研究天文学、数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并去旅行,来寻找答案。

有一次,泰勒斯专心致志地仰望和注视星辰,结果跌到一个大坑中,弄得全身是土,脸和手都磕破了皮,流出了血,衣服也脏了。一些人嘲笑地说:“你能认识天上的事物,却看不见脚底下的东西,结果摔在大坑里了,多愚蠢啊!”泰勒斯不以为然,拍了拍身上的土驳斥他们说:“你们不能自由地跌进到坑内,说明你们才是愚蠢的,实际上你们是永远地躺在坑里,再也出不来了,因为你们不能观看那更高更远的东西。”这些人面面相觑,茫然不懂泰勒斯话中的寓意。

泰勒斯继续思考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贵族奴隶主们都认为问题早已解决了,他们把奥克安诺(希腊神话中的海洋之神)和德谛斯(海洋神之妻)看作一切存在的创造者,认为宇宙万物都来源于神,世界由神来统治,许多百姓也都相信这一切,信奉神灵。泰勒斯经过观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平而圆的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任何生物没有水不能生长;种子含有水分,有了水才能发芽生长;一切植物都由水提供养料,有水而结果实,缺了水,它们就会枯萎;太阳和星辰也是由水的蒸发而得到滋养。于是,泰勒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水是万物的始基,一切事物由水发生而又复归于水。所以泰勒斯说:“水是最好的”,这也是他最喜欢的格言。

泰勒斯把水作为创造者,大胆地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谬说,在当时是非常进步和可贵的。

【星球唱歌】

毕达哥拉斯潜心研究数学和音乐,当他发现了几何学上的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之后,高兴极了,曾举行了百牛大祭,安排了一次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商人和全体人民参加,进行欢庆庆典。同样,毕达哥拉斯在音乐的研究上也颇有造诣,他还大胆地提出了星球唱歌的思想。

有一次,毕达哥拉斯在大街上走着。当他路过铁匠坊时,听到里面铁锤打铁的声音,被迷住了。这种声音是非常悦耳动听的,而且很和谐。他听了很久,琢磨出声音的和谐和铁锤下落的重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他又通过对天上星辰的观察,认为地球是一个星球,围绕着火旋转,这样的星球一共是10个。这10个星球和一切运动体一样,造成一种声音,而每个星球各按着大小与速度的不同,发出一种不同的音调,这是由不同的距离决定的,这些距离按照音乐的音程,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由于这种和谐的关系,便产生运动的各个星球的和谐的声音——一个和谐的世界合唱。

毕达哥拉斯提出星球唱歌,有一种必然性的思想。这就是把宇宙中的星球理解为一个系统,它们为数的关系所决定,这些数的关系本身具有必然性,它是一个关系的系统。

理解毕达哥拉斯这个思想很重要,因为人们是听不见星球唱歌的,正如看不见地球运动一样,而当把星球看为能够唱歌,这样也就理解为能够运动的了。毕达哥拉斯认为,这个和谐的世界合唱,只有少数贤哲才能听到。为什么大多数人听不见呢?他说,这是因为声音是有灵魂的物体发出来的,而人们本身生活在其中,又因为它属于本体,与人们同一,而不是处于相反的地位,人们完全包括在这个运动之中了。

毕达哥拉斯又进一步研究了这个世界合唱的谐音比率,提出是按照四音度、五音度、八音度的程序进行的,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天体和谐”的理论。

毕达哥拉斯的研究,带有研究天体运动规律的性质,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灵魂与物体】

古代希腊人对梦中的行为往往不理解,以为是人的灵魂在活动,因而提出了灵魂不死。有人说,喝醉了酒,人就要步履蹒跚,这是由于灵魂受潮了。那么,灵魂是什么呢?

德谟克利特说:“灵魂是无孔不入的,无论多么小的虚空,它都可以穿过,灵魂是最容易活动的原子组成,可以穿过一切物体。”德谟克利特又具体说,灵魂就是火,火是最轻的,最活跃的,最精微的,可以渗透一切物体。

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与物体的关系,是一种物质的关系。灵魂作为最精细的原子,在虚空中组合成物体,一旦组合物解体,灵魂也就随着消散了。因此,空气中有大量的灵魂原子,随着人的呼吸,与人体交换,从而维持了生命,一旦呼吸停止,灵魂的原子不能重新交换,生命也就停止了。

德谟克利特的解释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他把灵魂看作是一种物质,对当时的宗教唯心主义是一个打击,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意识的力量】

苏格拉底研究学问时,精力非常集中,在思考某个问题时,时常陷入出神状态。

有一次,苏格拉底走到一个地方,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费心思。于是他便停住不走了,陷入了沉思之中,竟在这个地方站了一夜,直到早晨的太阳光照射在他的脸上,他才从出神中惊醒过来。

苏格拉底自制能力极强,他能饮酒,酒量也很大,但从来也没有喝醉过。有一次,阿尔其比亚德(苏格拉底的朋友之一)昏昏沉沉地来到阿嘉生(苏格拉底另一朋友)家里,参加为庆祝阿嘉生的悲剧获奖而举行的宴会,苏格拉底也参加了。本来前一天,他们已经参加了竞赛会的宴会,都喝了不少酒,阿尔其比亚德酒劲还没过来。这时他看到别人没有醉,便自当司酒人,向大家劝酒,要把大家灌得同他自己一样大醉才肯罢休,苏格拉底只好陪着喝了不少酒。结果,阿尔其比亚德和其他几个人最后都靠在椅子上睡着了。当他们在天明醒来时,只见苏格拉底一杯在手,还在同阿嘉生谈论喜剧和悲剧,谈论一个人能不能同时是喜剧作家又是悲剧作家,然后他按照平常时间去公共场所,去运动场,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并且如同平常一样整天到处找人谈话。

苏格拉底能够这样抑制自己,是来自意识的力量,这种意识能在过度的肉体享受中保持清醒。对于苏格拉底思考问题出神,着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感叹道:苏格拉底的这种出神状态,是他深入思考某个哲学问题的表现形式,在这种状态中,他失去了一切感性的意识,一种内心抽象作用与具体肉体存在的自然分裂,这种分裂使个人同内部的自我隔绝起来,从中可以看到其精神活动的深度。因此,在他身上,也可以说见到了意识的内心生活,这种内心生活是以一种人类学的方式存在的。

【神不可知】

普罗塔哥拉在雅典传播自己的雄辩术和哲学思想,使自己有了很高的声望。但是,他的命运不济,因为说神不可知,而被驱逐出雅典。

一次,普罗塔哥拉在公众面前朗读自己的着作,他读道:“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们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生短促。”于是,有人去告发普罗塔哥拉,说他不信神。结果,雅典政府下令,驱逐他出境,并把他的着作放在广场上当众烧毁了。

普罗塔哥拉认为神不可知,是从“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思想发展而来的。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塔哥拉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感性的人,人对待万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变化的。因此,他又第一个说:“关于万物都有两个相互对立的说法。”至于神,无论人们在心目中怎样想神都是可以的,但神究竟是否存在,则我们无法知道。不能因为心目中有神,就说神一定存在。

普罗塔哥拉以人为尺度,去观察自然、社会、人乃至神,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他的被驱逐,说明了当时雅典还没有摆脱宗教传统思想的束缚,因而不公正地对待了普罗塔哥拉。

普罗塔哥拉离开雅典以后,就去西西里旅行,在航海中遇到了大风,船翻了,最终他葬身于大海之中。

【比萨斜塔的落体实验】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那么,对于人们头脑中的某一特定“反映”来说,用什么来判断它是否正确呢?怎样来确定它是正确的呢?这就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可以从科技史上有名的“比萨斜塔落体实验”得到证明。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曾经断言:轻重不同的物体从空中落地,“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

这一错误的论断统治了物理学达1800年,人们把这一错误论断当成真理而信守不移。着名的“比萨斜塔落体实验”宣告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论断的破产。

1859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下,人头浮动,议论纷纷。25岁的比萨大学青年数学讲师伽利略健步登上50多米高的斜塔,他一只手拿着10磅重的实心铁球,另一只手拿着一磅重的空心铁球,把两只手同时张开,使两个球同时下落。

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出人意料地并行下落,几乎同时接触地面。

面对这个无情的事实,在场观看的辩论对手,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比萨斜塔落体实验”用铁一般的事实当众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断言是错误的,同时当众证明了伽利略发现的真空中不同重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相同的定律是正确的。

这一被传为佳话的“落体实验”还生动地告诉人们:地位、权威、“圣人之言”以及多数人承认,都不是判定认识正确与否的尺度,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为什么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呢?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具有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相符合的本性,不具有这一本性的单纯的人的主观认识和单纯的客观事物,都不能回答特定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因此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如果把主观范围的东西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主观检验主观,因人而异,因主观认识的不同而不同,那就把真理看作是主观随意的东西,从而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客观事物只能是人的认识对象,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自身也无法回答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这正如在你没有看到你本人的照片时,你无法回答“照片是否像你”的问题一样。

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只有实践具有把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现实地联系起来的特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具体地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因此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

真理是伟大的,真理性的认识能够成功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它。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一切正直之士,无不把对真理的追求和扞卫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为了追求真理,无数学者“呕心沥血破万卷,绞尽脑汁觅真迹”;为了追求真理,许多勇士不顾悬崖峭壁、荆棘满布而奋力攀登;为了扞卫真理,多少英雄豪杰宁愿赴汤蹈火,粉身碎骨。

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1514~1564年)酷爱自己的事业,勤于实践、勇于实践。

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偷盗绞刑架下的尸体,深夜去郊外发掘荒冢遗骸,秘密地进行解剖研究,从而得出了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的正确结论。

这一发现触犯了《圣经》。《圣经》上说上帝命亚当抽去一根肋骨变成夏娃,男人的肋骨应该比女人的肋骨少一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