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发现:哲学家的心灵世界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就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不要总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要总认为自己拥有的太少,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拥有生命,快乐地生活,这已是上苍最大的恩赐。
【半费之讼】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收了个叫埃瓦特尔的学生,并教授他论辩术。两人签订了一份合同,声明学费要在埃瓦特尔学成当上律师,并且在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以后再交。
埃瓦特尔学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做辩护律师,把交学费的合同完全忘在了脑后。普罗泰哥拉不得已决定起诉他的学生,并对埃瓦特尔说:“如果你在这场官司中胜诉了,你就应按照合同交学费;如果你败诉了,就必须按照法院判决交学费。所以,不管胜诉还是败诉,你都要交学费。”
埃瓦特尔想了想回答说:“老师啊,您错了,不管这场官司胜败如何我都不用交学费。如果我胜诉了,根据法庭判决,我不用交学费;如果我败诉了,那么根据合同我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以后才交学费,所以我也不用交学费!”
这就是哲学史上着名的“半费之讼”。
到底该不该交学费呢?交学费与否只能用一个标准来判定,要么是法庭的判决,要么是两人签订的合同。问题就出在普罗泰哥拉和他的学生混淆两个不同的标准,都为自己进行诡辩。
普罗泰哥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当时,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正在衰落,每个公民自行其是,决定国家大计时常常陷入莫衷一是的尴尬境地。公民大会上表达政见的慷慨陈词、陪审法庭上明辨是非的唇枪舌剑变成了争争吵吵、歪曲事实的伎俩,变成了党派斗争的工具。最终,雅典输掉了和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从此一蹶不振。智者学派的兴起与衰落和雅典的衰落紧密相连。智者学派就以传授演讲术为职业,所以最初深受雅典人的欢迎。但是,从一开始,智者们就注重论辩的技巧,而忽视论辩的内容。后来更是完全不顾事实,一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为我所用,堕落成无聊的文字游戏和诡辩。最终,智者成了诡辩家的同义语,在历史上声名狼藉,被认为是雅典衰落的原因之一。
在有些人眼中,哲学就是横说有理、竖说有理、怎么说都有理的诡辩。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真正的哲学家是非常痛恨和鄙视诡辩的。柏拉图就把智者们比喻为“批发或者零售灵魂粮食的商人”,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智者的学说是一种貌似哲学而并不是哲学的东西”,“智者的技术就是毫无实在内容的似是而非的智慧,智者就是靠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
【愚昧的人永远生活在“洞穴”中】
“理念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人类最大的贡献,“理念”指理性实体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是绝对的。与理念相对应的是现象,现象则是变幻不定的物质世界,是相对的。
柏拉图把人类生活的世界比喻成一个阴暗的“洞穴”,理念就是洞穴外面的“太阳”。愚昧无知的人喜欢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觉悟的智者们则不然,他们历经种种磨难,去追逐洞穴外面的“太阳”——理念。
柏拉图对阴暗的“洞穴”和光明的“太阳”是这样描述的:
走进洞穴的入口,是一条漫长的黑暗的通道,人背对着太阳前进,随着进入的深度,太阳的光变得越来越微弱。洞穴深处是一排自幼就面壁的囚徒,他们的脖颈和双腿都紧紧地绑着,既无法转头也不能走动,只能望着洞穴的壁。而距离他们不远处的高一些的地方,燃烧着东西并发出亮光。
这些囚徒的身后,是一堵低矮的墙,这道墙的作用就像木偶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置的一道屏障。矮墙的后面有一条平行于矮墙的道路,来往的行人双手举着器物,这些人就像举着木偶的艺人,自己的身体隐藏在矮墙的下面,而木偶则高出矮墙。火光会把他们的影像投射到囚徒面对的墙壁上,囚徒们看到这些影像,误以为自己看到的阴影是真实的物体。倘若有人发出声音,洞穴内就会出现回声,面壁的囚徒就以为是墙壁上移动的阴影发出的声音。
这些人为什么甘愿牢牢被束缚在这个地方,过着悲惨的生活而不愿去摆脱呢?这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固有的偏见,加之外界传递给他们的偏见,导致他们把偏见当成常态化”,所以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尽管他们的生活处境很可悲,由于无知和固执,他们并不希望离开这种被囚禁的处境。一旦把他们释放出来,看到影像的实物,他们的双眼会因突然接触阳光而失明,因此他们认为影像比具体的实物更加真实,视觉上也更加舒服。
对他们而言,解脱的过程是痛苦的,有种被强迫的感觉,他们会因此而发怒。他们不想面对或没有勇气面对火光后面的真实物体,却执拗地认为影像就是实际物体,甚至连产生离开的念头都没有,他们还会杀掉那些试图带他们离开的人。他们的处境已经够悲惨的了,更为可悲的是,他们却对这种处境习以为常,不想去改变也不想做出任何行动。
生活在洞穴中的人是可悲的,如果某个人想走出洞穴,告别这种生活,必须经过一番艰辛的历程。首先是“阴影最容易看见”,其次是“人和物体映入水中的倒影容易看见”,再次是“看到产生阴影的物体”。最后是“直接看到太阳及真实的物体”。这个人走出洞穴,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后,如果他回忆洞穴里的生活以及被囚禁的伙伴们,他会为自己的变化而感到庆幸,为同伴们还执迷不悟而感到遗憾。在现实生活中,他会忍受各种痛苦,不去想昔日那种无知、黑暗的囚徒生活。如果他返回以前生活的洞穴,会遭到同伴的讥笑和排斥,但他不会在意,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救那些仍被囚禁的同伴,逐步使他们和自己一样,走出昏暗的洞穴,认识太阳等其他物体的真实面目。
也许,对那些终日生活在洞穴中、心灵苍白的人来说,洞外的另一番景象,他们认为是无稽之谈。他们会与进入洞穴中、拯救他们的人进行较量。由于他离开阳光,进入洞穴,眼睛无法适应黑暗,他可能会被他们打败,并遭到他们的嘲笑,嘲笑他的眼睛在上面被弄坏。在他们面前,他是一位先知,为了拯救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爱智者”与“爱意见者”】
柏拉图把人的认识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是“知识”,第二是“意见”,第三是“愚昧”。“知识”是认识的最高阶段,第二阶段才是“意见”。
有一次,柏拉图和朋友大谈特谈起知识和意见的区别来。柏拉图说,一个人认识了美的事物,并不等于有知识,因为这种对美的事物的认识,还仅仅是一种意见,不是知识;只有认识了美本身,才能称为知识。知识以真实存在的东西为对象,意见以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为对象。说到这里,朋友糊涂起来,说,知识以真实存在的东西为对象,我还能明白,但是,意见以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为对象,这怎么解释,难道还有介乎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吗?柏拉图笑了起来,说,知识是真实的存在,无知和愚昧则是不存在,意见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无知和愚昧,它正是知识和无知中间的那个东西,现在,让我给你讲一个谜语来说明它。
从前,在宫廷的宴会上,常常猜谜语助兴。有这样一个谜语: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看见又看不见,用一块不是石头的石头,打又没有打站在一根不是棍子的棍子上的不是鸟的鸟。客人们觉得谜语很奇怪,猜了一会儿,谜底出来了:一个独眼太监用一块浮石打却没有打中一只站在芦苇上的蝙蝠。这个谜语的话说得含含糊糊,有两个意思,叫人既不能采取这个意思放弃那个意思,也不能同时肯定这两个意思,又不能不采取这个或那个意思。像这样的谜语,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猜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只能是意见的对象。
柏拉图最后说,这些东西怎么能成为知识呢?哲学家们研究的是知识,而不是意见。因此,只有哲学家才能称为“爱智者”,而那些普通常人只能是“爱意见者”,他们只和意见打交道。这就是我要说的知识和意见的区别。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人们常常说,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其实,哲学更是追求真理的事业。在哲学面前,并没有谁是绝对的权威,并没有谁的理论是真理的专卖店,每个人只要有理有据,就可以否定任何人的观点。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否定权威,善于突破传统,是哲学的座右铭之一。亚里士多德就是坚持这种哲学精神的哲学家典范。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从17岁开始,亚里士多德就进入柏拉图学园,追随老师长达2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对老师十分崇敬,柏拉图也十分欣赏这位高徒,两人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甚至写过一首诗,来专门表达对柏拉图的敬意——
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纯洁的。
……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但是,在学术上,亚里士多德并不唯老师马首是瞻,一味盲目接受柏拉图的理论,而是坚持独立思索,勇敢地表达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常常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最后甚至和柏拉图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亚里士多德背叛老师,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一句至今仍然常常被引用的格言,是哲学家追求真理最着名的誓言。
柏拉图理论的核心是“理念论”,而亚里士多德与此针锋相对,提出了“实体说”,反对“理念论”。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所见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感觉世界之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要认识世界,就要认识事物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他认为,感觉所见的具体世界才是真实的;在日常看到的人和马之外,还要假定另外存在一个比人和马更真实的人和马的“理念”,是毫无用处的。
除了“实体说”,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思想分歧的地方还有很多。不管哲学的歧见有多少,柏拉图仍对亚里士多德喜爱无比,称他为“学园之灵”,这也说明了柏拉图对独立思考的哲学求真精神的认同。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悲痛万分,却也声称智慧不会随着柏拉图一起死亡。
【走自己的路】
在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第一个提出了“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的主张”。在他的着名作品《神曲》中,就把教会和国家比喻成了两个太阳,教会代表的是精神世界而国家代表的是尘世生活,可见在但丁看来,教会和国家是不能融为一体的。
但丁极度痛恨那些从事买卖圣职、敲诈勒索等肮脏无耻的勾当的僧侣,他称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整天用自己的伪善来麻痹人们的思想。于是,他常常把那些死去的教皇和僧侣打入罪恶无底的地狱,让他们死后的灵魂也要在地狱接受严厉的惩罚。比方说,他就曾经把勾结法国破坏意大利统一事业、干涉佛罗伦萨内政的在世教皇打入第八层地狱,但丁严厉抨击他是“把善良的踩在脚下,把凶恶的举到头上”。而但丁的这些举动,在当时被教皇和教会所统治的意大利,确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行为。假如但丁没有自己的主见,思想受到当时教会的钳制,那么但丁也就不会成为后来反教会和宗教改革的先驱。
此外,但丁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行为,对那些剥削人民的豪门显贵以及贪官污吏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但丁始终歌颂自己的理想,而且始终对生活充满强烈的兴趣。他认为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有自己天赋的理性和坚韧的意志,不像禽兽那样无知,人的生活目的就在于追求这些至善至美的东西。然而,但丁这种崇尚自身价值观的思想与当时宗教神学竭力否定人的价值的宣传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但丁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和主张。
但丁认为,自身的理性和意志是“上天的馈赠”。对于坚守个性,但丁的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的这句名言对我们人生的启迪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在为人处事过程当中,很多情况下是按照别人的意见去行事,经常缺乏自己的主见,认为别人说的都是对的,甚至有时候还会顾虑假如做了这件事情别人会怎么想。如果总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永远不会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士永远都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是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只要自己是正确的,不管别人怎样贬低他们,还是会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因此。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左右,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力量,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道路,不要理会他人,否则别人的眼光和看法会束缚你前进的脚步。
当你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时,即使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横加指责你的无知,给你做思想工作,也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走自己的路,即使失败了也不要后悔,因为你已经在失败中成长了。
总之,人有时候是需要一点执着的。做事只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不管你的行为将会给你的事业带来多少不利的影响,你也要坚持做人的原则。别人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去吧,只要问心无愧,就坚持走下去!
【因为荒谬,所以信仰】
人们为什么会有信仰?信仰是有理由的吗?对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仰是需要理由和证明的——“要我信教,那好,你给我证明一下上帝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信仰是超越理智的,是不需要理由的——“上帝是存在的,难道这还需要证明吗?”
从哲学上看,对上述问题的不同理解,实际涉及人类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究竟是理性优先还是信仰优先呢?关于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应该把信仰与理性调和起来,让理性为信仰服务。这种观点对哲学、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是宽容的,只要这些研究能够证明信仰的必要和上帝的伟大。实际上,近代许多哲学家、科学家都是教士,他们研究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通过证明自然界的完美来证明上帝的伟大。与之相反,另外一些人认为,有理性就没信仰,有信仰就无须理性,必须把信仰与理性彻底分开,信仰是不需要理性分析的,也是无须理由的。德尔图良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150年,德尔图良出生于非洲北部的迦太基城。德尔图良早年过着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30岁之后,被基督教徒为了信仰视死如归的壮举所感化,毅然放弃了世俗生活,皈依了基督教。
德尔图良皈依耶和华之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雄辩口才,不遗余力地与各种反基督教的观点做斗争,扞卫基督教,成为着名的基督教哲学家。据说,德尔图良心高气傲,咄咄逼人,被人称为“非洲铁头”。
在德尔图良看来,信仰和理性尖锐对立,根本无法调和。他说:“雅典和耶路撒冷是毫不相干的。”这里,“雅典”隐喻古希腊哲学,它是理性的代名词;而“耶路撒冷”隐喻基督教,是信仰的代名词。信仰高于理性,理性是毫无价值的,哲学是“魔鬼的学说”,所有的哲学家都应该送去喂野兽。有了耶稣基督之后,就不再需要那些哲学家的奇谈怪论了;有了福音书之后,就不再需要任何探索和研究了。德尔图良曾说过:“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很荒谬的,却是完全可信的;上帝之子被埋葬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却是确定无疑的。”换句话说,他认为:“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也就是说,信仰是超越于理性的,在理性看来荒谬的东西(比如上帝)是无法用理性来把握的,只能用信仰——“我相信上帝,因为我无法证明他。”
【人创造了神】
在信徒们看来,人是神创造出来的,人的一切都在神的安排之下。在哲学上,有一种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即神是人创造出来的。这种思想在哲学史早期就已经出现了。据说,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就表达过这种观点。他嘲笑世人把神描绘成人的样子,还抨击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类的种种丑行和罪恶强加在神的身上。《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中记载了大量的希腊传说,其中的神和人一样说谎、暴躁、偷情、贪吃……人有的缺点神几乎都有。色诺芬尼说,如果马和狮子也能够雕刻神像的话,那它们一定会创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