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智慧: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XINshuHaiGe.com
智慧乃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它与知识不同。人们获得新知识,必须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建立假设,然后遵循逻辑的程序加以推论,方可有得。而智慧的求得,则在于超越这些过程,排除一切思考的规则,直达目的。
【苹果的味道】
苏格拉底在世时,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崇拜他,虔诚地奉他为导师。苏格拉底经常在雅典城的中心广场给学生讲课,或者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发现学生们太尊敬他以至于迷信他的思想、依赖他的分析,没有自己的主见。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
这一天,苏格拉底又来到中心广场,很快就有很多青年人围拢过来。等学生们坐好以后,苏格拉底站起来,从短袍里面掏出了一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里摘下的一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
说完,苏格拉底拿着苹果走到每一位学生面前让他们闻了一下。然后,他问离他最近的学生闻到了什么味道。这个学生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他又问第2个学生,这个学生同样回答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柏拉图当时坐得比较远,到了他回答的时候,前面十几个人的回答都是一致的——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当苏格拉底示意他站起来回答时,他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慢慢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
大家对柏拉图的回答都很奇怪,因为他们都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可是,苏格拉底却告诉大家:只有柏拉图是对的。接着,苏格拉底把那个苹果交给学生传看,大家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只用蜡做成的苹果!
这时,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刚才怎么会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呢?是因为你们没有怀疑我。我拿来一只苹果,你们为什么不先怀疑苹果的真伪呢?永远不要依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开始怀疑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苏格拉底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明白:任何时候都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布莱士·帕斯卡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不仅是哲学家,任何人都要记住:独立思考,自己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特征。如果一个人自己不知道思考,可以说他还没有真正学会做人。只有爱思考的人,才会有所成就。柏拉图就是一个敢于怀疑老师、独立思考的人,所以他能成为继苏格拉底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魔术师】
苏格拉底和别人交谈时,方法奇特,灵活多样,给人以很大的魔力,因此吸引了许多谈话者。人们都称苏格拉底是魔术师。
在一般情况下,苏格拉底和交谈者谈话时,总是围绕着谈话者熟悉的问题进行。这时,交谈者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个问题掌握了,有发言权。但经过和苏格拉底交谈之后,却使人意识到,他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不仅是肤浅的,甚至是彼此相互矛盾的。于是,苏格拉底又继续提问,并说出一些道理,使交谈者也承认这些道理很正确,可是将这些道理和他们最初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一对比,结果发现完全相反。这时,谈话者往往感到困惑,莫名其妙,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出发点与终结点的差异几乎使人怀疑是否着了魔。
苏格拉底采用的这种方法,使交谈者的意识自身发生混乱,从而陷于困惑,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唤醒他的意识、见识、羞耻,使他知道自己以为真的东西并不是真的,相反的却是动摇的,由此便产生了认真努力求知的要求。
苏格拉底有一个朋友叫美诺,这个人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自认为对美德很有研究,曾和许多人谈论过美德。于是苏格拉底就和他谈论起美德来了。
苏格拉底问道:“请凭着神灵告诉我,什么是美德?”美诺立刻就做出一些区别,就男人的、女人的美德下定义说:“男人的美德是精于国家的事务,以及帮助朋友,打击敌人。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务;另一种美德则是儿童、青年、老人的美德”等等。苏格拉底打断他的话说:“这不是我所问的,我问的是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美诺说:“这种美德就是支配别人、命令别人。”苏格拉底举出例子反驳道:“儿童和奴隶的美德却不在于发号施令。”美诺说:“我不知道一切美德的普遍概念应当是什么。”苏格拉底说:“这就像图形一样,图形就是图形、四边形的共同者等等。”于是美诺又说:“美德就是能够取得人所要求的那些善。”苏格拉底插话说:“第一,提出善来是多余的,人知道某件事是恶的,就不要求它了,第二,善必须以正当的方式取得。”美诺被苏格拉底的话搞糊涂了,谈话进行不下去了。于是苏格拉底指出了美诺一些观点的错误。最后美诺说:“我在认识你以前,早就听说你自己老是在怀疑,并且也使别人陷于怀疑和迷惘。现在你也使我着魔了,以致我充满了困惑。如果我可以开个玩笑的话,我觉得你完全像电气鳗那种海鱼,据说这种鱼会使走近和接触它的人麻醉。你就是对我做了这样的事;因为我的身体和灵魂都麻醉了,我再不知道回答你什么话,虽然我曾经和许多人谈论过美德,而且我觉得谈得很好。可是现在我一点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因此你不打算到外国旅行是很对的;外国人很容易把你当作魔术家打死。”苏格拉底听了美诺的话,放声大笑起来。
【谁是学园的继承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着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柏拉图创办了“学园”以后,一直想选择一个理想的继承人。当时,在柏拉图的弟子中,多有才能之士。其中亚里士多德和斯彪西波都是出类拔萃的学生。
那么,选择谁为继承人呢?当时,斯彪西波的条件比亚里士多德更优越一些,因为他不仅学业上优异突出,而且还是柏拉图的近亲。不久,柏拉图便任命斯彪西波为学园的继承人。
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柏拉图哲学的理解,是胜过斯彪西波一筹的。他不仅从柏拉图哲学的意义上去理解,而且还善于从本质上思考,使其哲学进一步发展。因此,亚里士多德也很想当学园的继承人,但无奈任命已下。虽然他不满意这样的任命,但他却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师,一直到柏拉图逝世以后,他才离开了雅典,到米西亚地方住了几年,后来又到了米底勒尼。
在米底勒尼,亚里士多德仍然为继承和发展柏拉图的哲学苦苦思索,心情难以平静。他感到怀才不遇,没有施展抱负的地方。这时,亚里士多德的妻子比提娅劝他耐心等待,不要着急。机会终于来了。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收到了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一封信,请他给国王的儿子亚历山大当教师,当时亚历山大15岁。信中写道:“我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如我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不负于他未来的王国。”于是,亚里士多德荣幸地当上了亚历山大的教师,在宫廷里,受到了国王腓力二世及王后的恩宠和尊敬。
亚里士多德从此有了优裕的环境、条件,除了教学以外,有充足的时间继续研究哲学和各门科学。王子亚历山大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下,成长很快。不久,他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亚里士多德辛勤培养教育的结果。
当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去远征以后,亚里士多德终于回到了雅典,在一个叫作吕克昂的公共场所讲学,使柏拉图的哲学发扬光大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柏拉图学园的真正继承人。
亚里士多德最终实现了自己当学园继承人的愿望,时间达11年之久。
【老师与学生】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以后又是逍遥学派的创始人。这样,亚里士多德既当过学生,又做过老师,那么,他是怎样处理学生与老师、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呢?
作为学生的亚里士多德,在谈到老师柏拉图的哲学时,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因为我尊敬爱戴我的老师,所以我更应该把老师的思想发扬光大。老师的思想有违背真理的地方,作为学生要坚决指出来,将其纠正,站在真理一边。后来,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理论的错误做了批判,发展了柏拉图的学说。
作为老师的亚里士多德,不仅耐心地教育亚历山大这个未来的君王,而且和他以朋友相处。亚历山大喜欢读荷马史诗,亚里士多德就亲自在荷马的史诗着作上做了注释,赠给了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把老师亲自注释的书视为珍宝,在远征期间也常带在身边,闲暇时便拿出来阅读。在和亚历山大一起研究哲学时,亚里士多德允许他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一起探讨思辨哲学,在许多问题上有着一致的见解。以至于亚历山大深入到亚细亚征战时,听说了亚里士多德把他哲学中奥秘的部分在一些思辨的着作中发表出来时,他给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责备他“不应该把我们两个人一起工作而获得的东西,向一般普通人披露”。亚里士多德答复亚历山大:“虽然发表了,但它还是和未发表时一样不被人认识的。”
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熏陶下,亚历山大非常热爱哲学和科学。在远征时,他并没忘记科学和艺术,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诲,而是命令部队:凡在亚细亚发现了什么有关新的动物和植物的材料,必须把原物或该物的绘图或详细的描述寄给亚里士多德。他还命令近一千个以打猎、捕鱼、捕鸟为生的人,波斯帝国境内动物园、禽鸟园、鱼塘的监督者,经常供给亚里士多德以每个地方值得注意的东西。
这样,亚里士多德在学生的帮助下,研究了大量资料,写下了50多部博物学方面的书,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大圆圈与小圆圈】
芝诺是古希腊着名的哲学家,知识渊博。
一天,有个学生问他:“尊敬的老师,您的知识多过我们何止千万倍,您解答问题总是令人信服,可是怎么您的疑问也多过我们千万倍啊?”
芝诺用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对学生说:“你看,大圆圈代表我掌握的知识,小圆圈代表你们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圆圈外面,是我们都不知道的知识。的确,我的知识比你们要多。我的圆圈大,接触到无知的范围就比你们多;你们的圆圈小,接触到无知的范围就比我少。这就是我常常有疑问、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啊!”
越是有知识的人,越是觉得自己无知,就越是谦逊。相反,那些“半桶水”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像公鸡一样骄傲。芝诺的理念告诉我们一个让人回味、值得时刻警醒的哲理:有知即无知。
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来到德尔斐神庙,问阿波罗神:“谁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神谕说是苏格拉底。从此,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说法就传开了。苏格拉底对此很不解,因为他常常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于是,苏格拉底四处验证,访问了许多被称为“智者”的人,结果发现名气最大的智者恰恰是最愚蠢的。然后,他访问了许多诗人,发现诗人们不是凭借智慧,而是凭借灵感写作。接着,他又访问了许多能工巧匠,发现他们的手艺淹没了他们的智慧。最后,苏格拉底终于明白:阿波罗神之所以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不过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别的人也同样是无知,但是他们却认识不到这一点,总以为自己很有智慧。换句话说,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而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愚蠢的。
【在画廊中讲学】
光阴似箭,转眼,芝诺研究哲学已经十几年了,他先是拜柏拉图为师,柏拉图去世后,他到麦加拉斯底尔波那里学了10年辩证法。此后,他专门研究辩证法和实践哲学,同时也研究自然哲学,特别是学习了赫拉克利特关于自然的着作。又过了几年,芝诺学成了,回到雅典当了一名独立的教师。
芝诺当上了教师,开始在一个叫画廊的大厅里讲学,并创立自己的学派。这个大厅是用吕格诺特的绘画加以装饰的,一侧为墙,一侧为柱列的有屋顶的柱廊。希腊人称这种建筑物为斯多亚,因此,芝诺的学派就被称为斯多亚学派。
芝诺精心讲学,他像亚里士多德一样,把哲学综合成一个整体,注重辩证法的技巧和敏锐的论证。此外,他谦虚谨慎,生活朴素,受到了广大公民的尊敬,甚至马其顿的国王安提贡也常常去拜访他并和他共餐。
芝诺讲学形象生动,当他讲到“知识的原则是被思维的表象”时,具体讲为“被理解的表象”,他说,“要使表象成为真理,必须加以理解、把握。表象从感觉开始;其次就是把握。在表象里别的东西的模型被带进我们的意识,我们必须把它转变为自己所占有的东西,这只能通过思维才做得到。”于是,他举例用一只手的运动来说明:当张开手指时,这是一个感性直观,是看见、知觉的意识;当手指略微弯曲时,这是心灵方面的一种承诺,这样,这个表象就是自己的了;当把手指完全捏成一团,形成一只拳头时,这就是把握。接着,他又伸出另一只手,并用力紧紧地把这只拳头抱在一起时,他说,这就是科学知识,除了哲人外,没有人可以享有这种知识,我重复地握紧我的手,我意识到思维和内容的同一性,这就是证明,那被把握的东西也还和另一只手紧握在一起。
芝诺的讲学与斯多亚学派的建立,培养了一大批哲人,为雅典作出了贡献。为了表彰芝诺的功绩,雅典人民曾做出如下的决议:“芝诺作为一个哲学家在我们的城邦中居住了许多年,表明了他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使得和他接近的少年走上道德和节制的正轨,而且以他自己最好的范例作为他们的先导,所以公民们为了他的德行和节制,决定给予他一种公开的表扬,赠给他一个金冠。此外他去世后将被公葬在克拉米科。为了金冠和坟墓的建筑,应推出一个五人委员会来主持。”
芝诺获得了应得到的荣誉,于公元前425年去世,享年72岁。
【苍蝇的飞行】
在一次鸡尾酒会上,有人问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一道数学题:两个人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32千米的两个地方,开始沿直线相向骑行。在他们出发的瞬间,一辆自行车车把上的苍蝇开始向另一辆自行车径直飞去。它一到达另一辆自行车车把,就立即转向,往回飞行。这只苍蝇如此往返,在两辆自行车的车把之间来回飞行,直到两辆自行车相遇为止。如果每辆自行车都以每小时16千米的等速前进,苍蝇以每小时24千米的等速飞行。那么,苍蝇总共飞行了多少公里?
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先计算苍蝇第1次飞到另一辆自行车的路程,再计算返回的路程;然后再计算苍蝇第2次飞到另一辆自行车的路程,再计算返回的路程……依此类推。最后,把这些路程加起来,就得到了苍蝇飞行的总距离。如果学过高等数学就知道,像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用无穷级数求和的现成公式解答,但这比较复杂。
诺依曼几乎没有思考就给出了答案,他用了一种最简单的、小学生都能理解的方式解答了问题——
每辆自行车运行的速度都是每小时16千米,所以1个小时后它们会相遇。在这1个小时中,苍蝇一直在往返飞行,并且速度是每小时24千米。所以,苍蝇总共飞行的距离=24千米\/小时x1小时=24千米。
提问者之所以向大数学家提这个问题,就是估计诺依曼会用无穷级数求和的方法求解。的确,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不等于智慧,一个人知识越多有可能反应越慢。这是因为知识其实是一种思维定式,是前人解决问题的现成思路,所以学得越多,受到的束缚就越多。上面这个故事中两种解题思路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聪明的诺依曼并没有被所学的知识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