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感悟:与智者一起品味生活xinShuHaiGe.CoM - 有趣的哲学故事 - 左岸编着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有趣的哲学故事 >

第8章感悟:与智者一起品味生活xinShuHaiGe.CoM

合理的生活就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它不拘于任何理论和教条,不陷于偏执和狭隘,符合人类共识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依据这样的生存准则,才能使生活顺应天地自然,符合生存造化,使人坦然无愧。

【木桶中的幸福生活】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反对人们无休止地追逐欲望以及因此引发的各种争斗,崇尚简单自然的生活。

第欧根尼不仅是言论,而是终身实践着自己的主张。他抛弃了所有不必要的财产,只留下一根橄榄树干做的木棍、一件褴褛的衣裳(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一个讨饭袋、一只饭碗和一只水杯。他觉得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为欲望所左右,全部精力都浪费在衣、食、住、行之类的琐事中,失去了原本的天性。所以,他拒绝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愿意像狗一样饿了就吃、渴了就喝、累了就睡,不积累财富,不追逐名利,被人们称为“犬儒”。

据说,他每天住在市场里,晚上睡在一个大桶里——人们称之为“第欧根尼的大桶”。有人指责他出没于肮脏之处,他却回答说:“太阳也光顾臭水沟,却从未被玷污。”有一天,第欧根尼看到一个小孩用手捧水喝,而不需要水杯,于是把水杯摔碎了。又有一天,他看到别人用面包片卷着菜吃,而不需要饭碗,就把饭碗扔了——第欧根尼的生活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

他认为世人大都是半死不活的、虚伪的,只能算“半个人”。有一次,在光天化日下,他打着一盏点着的灯笼穿过市井街头,碰到谁他就往谁的脸上照。人们问他干什么,第欧根尼回答说:“我想试试能否找出一个人来。”

有人会以为第欧根尼是个疯子。但是,他不仅不是失去理智的疯子,还是一个智慧卓绝的哲学家。他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拥有一批忠实的门徒。他对弟子们说,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才能过上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认为他占有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还有马匹、仆人和存款,其实并非如此,他被这些财富所束缚,为这些东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财富支配着他,他是财富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妄浮华的东西,他出卖了自由——唯一真实和长久的东西。

很多人对社会生活感到厌倦,逃避到小小的农庄上、静静的乡村里,或隐居的山洞中,在那里过着简朴的生活。第欧根尼不这样做,而是直面真实的生活,立志扫除人类生活上的灰尘,指导人们去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哲人,第欧根尼不同于同时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他们主要是在自己的私塾里教学。对第欧根尼来说,课堂和学生都存在于芸芸众生中间。他故意住在热闹非凡的集市,在大庭广众之下向世人示范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据说,第欧根尼“像狗一样”活到了80多岁。他的门徒在他的坟墓前立了一座狗的雕像,纪念他自由的一生。对于第欧根尼来说,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自然的生活,不为财富和欲望所累的生活。的确,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来说,所需并不多。纵使有广厦千间,一个人晚上也只能睡一张床;纵使有珍馐佳肴,一个人也只能吃几盘菜。一个人需要多少财产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关键不在于财富。然而,对于物质财富,人们却那么难以满足,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直至身败名裂。像第欧根尼一样生活,似乎要求太高了一些,但记住第欧根尼的教导,思考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不要被财富完全蒙蔽,这是可以做得到的。要是能在生活中稍微实践一下,会使你更加明白:简单的生活才最幸福。

【亚历山大的心声】

关于第欧根尼最有名的故事是他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会面。

亚历山大大帝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建立过最庞大的帝国。由于第欧根尼声名远扬,亚历山大决定去拜访第欧根尼。当时,亚历山大才20岁左右,正在组织远征军,准备向亚洲进军。

亚历山大托阿里斯提普斯传话给第欧根尼,要他去马其顿接受召见。第欧根尼却回答说:“若是马其顿国王有意与我结识,那就让他到此地来吧。因为我总觉得,雅典到马其顿的路程并不比马其顿到雅典的路程远。”

当亚历山大来时,第欧根尼正躺在他的大桶中晒太阳。当皇帝穿过人群走向“狗窝”,所有的人都向他鞠躬敬礼或欢呼致意时。第欧根尼一声不吭,只是坐了起来。亚历山大打量了一下破桶和衣衫褴褛的第欧根尼,开口问道:“第欧根尼,我能帮你的忙吗?有什么要求你就提吧。”

“能。”第欧根尼说,“站到一边去,别挡住我的阳光。”

哲人的回答出人意料。这有些对亚历山大不敬,但第欧根尼的言行使亚历山大的随从都哄笑起来。相反,亚历山大沉默了一会儿,慢慢地转过身,对身边的人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的话,我愿意做第欧根尼。”

在世人的眼中,亚历山大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无人能及。据说,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是太阳神的儿子,把他奉为希腊人的守护神,对他毕恭毕敬。将领们和亚历山大说话甚至都不敢直视他,怕被他的眼神灼伤。但是,亚历山大却愿意做第欧根尼。像他一样过无拘无束、率性而为的生活,这不能不发人深省。

古希腊讽刺作家卢奇恩在《对话录》中杜撰了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两人死后在阴间的对话。第欧根尼问亚历山大:“你不是太阳神的儿子吗?怎么你也会死啊?”

“现在我知道,”亚历山大沮丧地说,“那不过是骗人的妄想。”

接着,亚历山大大帝感慨世间的权力和荣耀不过是一场空,临死前甚至没有来得及安排继承人;由于将领们忙于争权夺利,瓜分他的帝国,他死后很久都没有下葬。

在对话的结尾,第欧根尼建议亚历山大喝下忘川水,忘记尘世的经历,以减少两相对比徒增的烦恼。他还告诉亚历山大要小心,因为他生前得罪和伤害过许多人,他们也要来阴间了。

卢奇恩讲述的故事虽然有些戏谑,但的确点到了亚历山大的痛处。虽然亚历山大权倾一世,却身不由己,生活并不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安于现状的平民百姓往往比拼命向上爬的官员更幸福,尤其是那些贪官污吏更是每天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哪里谈得上什么幸福!实际上,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责任越大压力就越大,压力越大就越难享有快乐。一句话,幸福并不等于权力。

【西西弗斯的救赎】

当代哲学家加缪有一本着名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生动地诠释了其存在主义的思想。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加缪用他的命运来隐喻人生。

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西西弗斯是科林斯城的建造者和国王,非常工于心计。希腊神话中最高阶的神宙斯非常好色,有一次他掳走河神伊索普斯美丽的女儿伊琴娜,恰好被西西弗斯知道了。河神到处寻找女儿,来到了科林斯,西西弗斯要求以一条四季长流的河川作为交换条件,才肯告诉河神他女儿的去向。由于泄露了宙斯的秘密,宙斯大发雷霆,派死神普洛托将西西弗斯打入冥间。没有想到西西弗斯却用计绑架了死神,导致人间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死去。最后,死神被救了出来,西西弗斯因而下了地狱。

在去冥界之前,西西弗斯嘱咐妻子墨洛珀不要埋葬他的尸体。到了冥界后,西西弗斯告诉冥后帕尔塞福涅,一个没有被埋葬的人是没有资格待在冥界的,并请求给他3天时间处理自己的后事。没想到,当西西弗斯又一次看到大地的青翠的面貌,领略到流水和阳光的爱抚之后,他再也不愿意回到阴森昏暗的地狱中去了。冥王的百般命令和召唤都无济于事,于是诸神派来众神的使者墨丘利抓捕西西弗斯,再次将西西弗斯投入地狱。

西西弗斯几次三番戏弄诸神,宙斯及众神决定严惩他,判处西西弗斯永世在冥界服苦役。西西弗斯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当石头推上山顶后就会滚落下来,西西弗斯就得再一次把它推上山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西弗斯要痛苦、沮丧、无奈地重复这种无意义的劳动。

加缪搬出西西弗斯的故事,是用它来比喻人生的荒谬。在漫漫一生当中,希望一次次出现,最终又一次次破灭。无论怎样努力生活,怎样努力工作,怎么努力追寻人生的意义,死亡最终将这一切都化为泡影。所以,每一次希望的终点只是新的折磨的起点而已。自从人降生世间,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只能是绝望与折磨。在周而复始的永恒轮回中,任何劳作的力量都是虚妄的,因为命运不存在终极希望。西西弗斯的石头,是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加缪又从西西弗斯的故事中读出了别的意义。他写道:“诸神处罚西西弗斯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终极的归宿,而就在于这看似无意义的劳作之中。世界的确很荒谬,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快乐,“快乐可以让我更清醒地认识世界荒谬的本质”。总之,人生就是无解的悖论:一方面,生活是如此荒谬,已知的一切都无妄无效,人因此痛苦;另一方面,人在荒谬中存在,接受了这样的生活,并从中得到了幸福——西西弗斯式的幸福。

【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和婚姻】

关于爱情是什么,柏拉图曾经专门去请教过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让他从麦田中穿过,不能回头,要在途中摘一株最大、最漂亮的麦穗,并且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说的去做了,但是,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没有摘到麦穗。柏拉图回答说:“因为只能摘一次,而且只能向前,不可回头。所以,期间看到几株较大、较黄的麦穗,也想摘下来,可是想到可能前面会有更大、更好的麦穗,便继续向前走。当走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经错过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又过了几天,柏拉图又向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仍旧什么都没说,只是让柏拉图到杉树林里走一次,这次依然不准回头。且要在途中砍一棵最好、最漂亮的杉树,并且也只能砍一棵。

柏拉图想起了上次的教训,他想这次一定不能落空了。过了很久,他回来了,而且果真没有落空。当他步履蹒跚地拖着一棵杉树回来的时候,显得非常疲惫。这棵杉树看起来还算挺拔和青翠,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稀疏。

苏格拉底问他:“难道这棵杉树就是你一路上看到的最好的吗?”

“当然不是了。”柏拉图承认,“我走了一路,看了一路,却始终不确定遇到的杉树是不是最好的。直到最后,当我发现时间已经很晚,而且体力渐渐不支的时候,我觉得我必须先砍一棵了。就在这时,我看到这棵杉树还可以,也顾不得它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就把它砍下拖回来了。”

“这就是婚姻。”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它总是很无奈。”

其实苏格拉底想告诉柏拉图,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和婚姻,如果把爱情想象得太完美,就会错过不太完美的爱情。

不要把爱情想象得太完美,也不要把婚姻想象得太沉重,理智地选择一份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情感与婚姻就可以了。

爱情和婚姻不是完美的,同样生活在爱情和婚姻里的两个人也不是完美的,理想和现实总有一些差距,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彼此谅解才能在不完美的爱情婚姻中长久地幸福下去。

【合理的生活是智慧的生活】

从盘古开天地,人类走出混沌以来,关于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问题,无数智者先贤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种种标准充分地阐释了生活理论和人生准则。

然而没有真正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盲目地恪守一种理论准则去生活的人们,往往会陷入困顿和迷惘。

《列子》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齐国的国氏非常富有,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很羡慕国氏,于是便从宋国到齐国去找国氏,向他请教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之所以这么富有,是因为我擅长偷盗。我自从开始进行偷盗,第一年得到的东西能够自给,第二年就有了盈余,到了第三年便非常富足了。到后来东西多得用不尽,我就用来接济街坊邻里。”

向氏听了非常高兴,但是并没有理解国氏所说的“偷盗”是什么意思,回到宋国之后,便真的做起偷窃的事来。他常常乘人不备越墙凿屋,破门入户,闯进别人家中,看见略微值钱的东西便统统席卷而去。时间没多久,他就因赃物被查获而被判了罪,连家中原先积攒下来的钱财也都被官府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了自己,便又到齐国找上门去责怪国氏。国氏问:“你是怎么进行偷盗的?”向氏讲述了自己偷盗的情形,国氏不禁惊愕地说:“啊!你竟然这么不懂得‘偷盗’的道理啊!现在就让我来详细告诉你吧。你难道不知道天有四时,地有物产?我‘偷盗’的,就是天时地利。春雨滋润,夏雨滂沱。我在春季适时播种,夏季辛勤耕耘,到了秋天庄稼自然收获。山上林木丰茂,石料取之不尽,我就用来砌墙筑屋。此外,山林中还可以捕猎禽兽,河湖内还可以捉到鱼鳖。这些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天然生成的,并非我自己所有。我全都取来应用,岂不是‘偷盗’吗?不过,我偷盗这些天赐之物,并不会因而遭殃。至于别人家里的金玉珍宝、粟帛财货,都是人家自己靠辛勤劳动积攒下来的,并不是自然天生的。你去偷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是理所当然的。又能怨谁呢?”

这则典故是说,生活的理论固然很多,但往往附带着特定的条件和背景,如果为某一种理论所左右,或出于一种贪欲而违背常理,就会迷失自我。同时,这也说明,无论多么高明的理论,最首要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合乎理性的良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