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我还没想到啊
一顿饭吃的苏礼文十分提不起劲来,昭溦看着他一副做错的事的样子,就拉着他进了小书房,道:“路上爹娘骂你了?”
苏礼文坐在椅子上,支着肘叹气:“倒也没,就是感觉自己失算了,当时买之前去看一眼就好了。”
昭溦点点头后,说道:“现在懊恼没有用,不如跟我说说田里怎么样?怎么说那家人也买来七八年,不可能一点都没种啊?”
苏礼文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后,就说道:“那四十亩地呢,说是良田呢,没种作物,说是果园,也就稀稀落落地种了几排果树,看起来真是不像话。在你见过周围麦苗抽穗的田,再见咱家那个田,你就觉得那么大块地,就和半个荒地似的,到处都是草。”
苏礼文简单描述了一番,昭溦就在旁边简单画了一张草图,等他说完,她就举着那张图问苏礼文:“你说的是这样吗?”
苏礼文接过,提笔给她改了改,重新递给了她。问道:“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昭溦看了他一眼,默默地笑了一下,说道:“还没想到。”
苏礼文顿时泄了一半的气,“原来刚刚你只是安慰安慰我。”
昭溦淡淡地点点头,说道:“我是觉得你得打起精神来,虽然,我也不擅长种作物,种果树,我也不会,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嘛,对不对?”
说着,昭溦就给苏礼文分析了起来,只听她指着图缓缓的道:“四十亩的地,连在一起真的是很大很大的一片,就是夹在两座山地中间,所以取水困难,再者就是野猪问题,种什么毁什么,可是你要经营成果园,好像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家来说,似乎有些奢侈。”
苏礼文看着眼前的草图,抿了抿嘴,道:“你说的很对,你看这片果树的布局,我觉得之前那户人家可能是想边缘种树,中间种作物。”
昭溦看着图纸,道:“从图上来看,倒是不错,不过种地也要佃户愿意才行,咱们包给佃户都算是厚道的,六四分成,别人都是七三,像我们那佃户刘老实那家,他那一大家子,得有十口人,包了五十亩,这六四和七三区别真的很大了,就这样人家也不愿意。”
苏礼文点点头道:“是啊,而且近些年长安种稻盛行,春种稻谷,夏种玉米,冬季种麦,一年四季,生生不息。正常的土地,收成应该还不错。咱那地再不好引水,种不了稻子,也能种写豆子、玉米,番薯什么的。哎呀,还是那些野猪太难解决了,要是让猎户把那些野猪打了,猎户恐怕也没有把握。”
昭溦听了他的话,拄着肘想了半天道:“既然如此,咱们就得先了解那些野猪的习性。对症才能下药。”
“了解习性?什么意思?”苏礼文不是很懂。
昭溦耐心地说道:“咱先了解那野猪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早上出来啊,还是晚上出来啊,是喜欢水啊还是喜欢干啊,是喜欢暖和的地方还是喜欢阴暗的地方啊这类。”
昭溦正要往下数,就听到苏礼文道:“野猪食杂,什么都吃,早上傍晚都爱出来,也喜欢水,喜欢阳光,所以经常从山的南坡活动。”
昭溦听完,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好像并不简单。
不由得地“啧”了一声。手指不住地在桌上敲着。
过了一会就问道:“照你这么说咱家肯定种不了地里的,那养家禽怎么样?死物长在土里,野猪来了你没办法,但是你养活的就不一样了啊,活的能跑啊。”
昭溦越想越觉得可行,不由得在心里盘算了起来。
苏礼文往椅背上一靠,不由得说道:“圈养也只得在投入最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像人力,物力这些都得考虑。”
夫妻俩正在屋里思考着,解敏言忽然过来串门,苏父苏母忙叫了苏礼文和昭溦过来,并请他去了厅堂。
解敏言早已经习惯了昭溦在苏礼文身边,于是他也不客气,一坐下就说道:“我听福叔说你们家买了几十亩地,今日沐休过来问问。”
苏礼文坐在解敏言身旁,给他斟了一杯茶,道:“确有此事,只是现在正头疼着呢,早上和我爹娘去看了一下,感觉那边有点棘手,刚刚还在和昭溦在小书房商量要怎么办来着。”
苏礼文抱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心态,将情形仔细地描述了一遍。
只是解敏言听完后直接从怀里掏出一本关于农事记载的杂书道:“我对农事生产不甚了解。不过我先前翻阅这本书,书里有说果树开花结果的周期,还有一些作物虫害防治的,就先拿过来了。有时间你们也翻看看。”
苏父结果书,道:“既然如此,我看先种果树算了,近三五年不产出,也是没办法的事。”
昭溦看这眼下也没好的想法,就说道:“我和礼文现在有个初步的想法,就是在种果树的基础上圈养家禽,只是实施的难度有点大。”
苏礼文点点头道:“四十亩不小,全部种果树,投入产出的周期太长,我们这样的人家耗不起,种作物又没有佃户有这个胆子,所以就想到了圈养家禽上面了。简单搭个窝棚子,养些猪,羊,鸡,鸭,野猪总不会吃了家猪吧,反正是半个荒地,散养些家禽总是能对付过今年。可是这样恐怕还得在地里雇个工。”
解敏言细想了一会,道:“你们要是觉得这样可以,搭窝棚简单,雇工我来帮你们找,我记得前段时间福叔有个远房的侄子来寻过他几次,要给福叔养老送终,我看着挺靠谱的,听福叔说,他家好像就是住在那里,只是家里条件不太好,父亲以前就是那座山上的猎人,后来在山里受过一点伤,不能干重活,母亲不在了,家里又刚添了丁,福叔说他自己是失独的人,怕折了小孩子的福气,就不愿意过去,这才罢了。”
苏父道:“看来这样也是最好的法子了,趁现在春天刚到,寻些好点的果树苗子,再孵些鸡崽子,鸭崽子出来,等入了秋,京里就开始屯冬菜了,刚好可以把鸡鸭卖出去,这样雇工也可以过个好冬天。”
一家人商量了半天,终于把初步的计划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