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我准备悄悄潜出去 - 行者玄奘 - 昌如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行者玄奘 >

第二十六章我准备悄悄潜出去

离开长安一个月后,玄奘抵达凉州。

这是一座有着两万多人口的繁华城市,是河西的首府,也是从西北进入关中平原的要冲,更是中原与西域各国通商及使节往来的必经之地。城中居民多数为外国商人,他们占据了城内七个区中的五个。

自隋末以来,凉州就一直战云密布——西南的吐蕃实力强大,对河西和关陇地区虎视眈眈;西北各突厥部落的骑兵更是经常性地越边骚扰、掠夺人口。

唐朝建国后,这里更成为西北边境的国防重镇。朝廷颁布了“禁边令”,严禁没有过所的人出境。所有人都明白,大唐与东突厥之间迟早会有一战,而且从朝廷调来名将李大亮出任凉州大都督便可看出,这一天似乎已经不远了。

一股看不见的紧张气氛,笼罩在凉州城的上空。

到达凉州后,玄奘直奔安国寺挂单。

选择这座寺院,是因为这里曾是鸠摩罗什大师讲经的地方,寺中有一座建于后凉时期的宝塔,里面至今还供奉着什公的舌舍利。

多么奇妙的缘法!一座一直被战云笼罩的城市,却与一代译经大师结缘整整十七年!

站在罗什塔前,玄奘感觉有些恍惚,那细细高高的宝塔在他的眼前逐渐虚化,化成了一个身材高瘦的西域僧人——身披褐红色的袈裟法衣,袒露在外的右臂被西北的阳光晒成蜜色……他微笑着朝玄奘走来,那双幽蓝的微微下陷的双目中满溢着智慧的光泽……

“大师!”玄奘忍不住迎上前去,却发觉究竟是一切皆空,那个佛法高绝的西域僧人在他的眼前悄然消失,唯余历史的烟尘在塔前飘荡……

打从少年时起,玄奘就听过鸠摩罗什的故事:其父亲出自天竺婆罗门族,世袭高位,母亲则是龟兹王的妹妹。七岁那年,罗什随母亲一起出家,他天赋异禀,据说每天能熟读并背诵佛经一千偈。成年后的大师,更是深通佛法,尤善经文。

前秦建元十八年,皇帝苻坚派大将吕光率七万精兵出兵西域——不为金钱土地,只为一胡僧。吕光不负使命,终于在两年后攻陷龟兹,得到了鸠摩罗什。

吕光原不信佛,不理解苻坚为什么一定要得到罗什,更无从知晓这位龟兹高僧的智慧。他见罗什未达高年,便存了轻视辱慢之心,常逼他骑劣牛劣马取乐,甚至强逼他与龟兹王女成了亲。

对于这些强加于身的屈辱,大师都一一忍耐下来,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心愿:他要到遥远的东方去弘扬佛法。现在,这个心愿就快要实现了,那些屈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符坚竟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继而被部下姚苌所杀,江山也改姓了姚。吕光干脆割据凉州,自立为王,建立了后凉国。鸠摩罗什也被迫羁留凉州讲经说法,一待就是十七年。在这段时间内,他佛法精进,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

弘始三年,姚兴出兵西攻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五十八岁的鸠摩罗什大师终于被迎入关,实现了他向东弘法的心愿……

天色已晚,安国寺中古木苍苍,香火缭绕,静寂而又安宁。

玄奘没有回禅房,他准备在罗什塔前的石阶上打坐一晚。

像这种通宵打坐,肋不沾席的修行方式,称为“不倒单”,玄奘以前并不常用。这时的打坐修行,完全是出于对前辈高僧的敬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夜已经很深了,从北部荒原刮来的风打着尖厉的呼啸,吹埙般地掠过凉州大地。塔周的芨芨草挑着白色的霜花,摇摇晃晃,宛如一群幽灵,在迷蒙的夜色里上下飞舞,仿佛在凭吊那逝去的岁月。

玄奘微闭双目,静静聆听着风声,口中默诵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一颗心逐渐安宁下来。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诵读着这些文字,玄奘心里真是说不出的舒畅自在,那种感觉就如同沐浴着清凉的月光,洗去一身的尘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步一步地走进前辈大师的内心,走进那清凉的心海……

什公到达长安后,姚兴专门为他建了一座“逍遥园”作为译经的场所,这也是中原最早的皇家译场;

什公一生共译经35部、297卷,俱为传世经典。玄奘读过的许多经书都出自他的译笔,比如幼时读的《佛说阿弥陀经》,少时学的《维摩诘所说经》,以及现在正在诵读的《金刚经》;

什公通晓梵汉双语,堪称“译界第一流宗匠”,他偏意译,趋文饰,注重表现原文的文体和意趣,其译文有着“天然西域之语趣”。

对于翻译,什公曾有过一个妙喻——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意思是说,看翻译的文章,就好比吃人家嚼过的饭一样,非但没有味道,还令人作呕。

这段话无形之中也影响了玄奘,他此次西行,固然有很多理由,但偶尔在脑海中也曾隐隐冒出一念:我为什么不能去佛国,尝尝真正的法味,而非要待在这里吃别人嚼过的饭呢?

什公七十岁圆寂,临命终时发下善愿:“我一生所译经典,如无违背原意的地方,死后焚身舌不烂。”

果然,大师遗体火化后,“薪灭形碎,唯舌不坏”,这座罗什寺塔就是为供奉大师的舌舍利而修建的。

……

大师的故事已经很遥远了,它们在这位汉家比丘脑中渐渐虚幻,直至一切皆空……玄奘觉得自己的头脑突然间变得清明起来,恍如佛光遍洒……

接着,身边似乎有了什么动静,睁开眼睛才发现,天不知何时已经大亮了。

不知不觉,玄奘已在凉州停留了三天,除拜谒罗什塔外,还应安国寺僧众的邀请讲经说法,同时预备干粮马麦,为下一段行程做准备。

这样到了第四天清晨,一切准备就绪,玄奘背起行囊,再一次来到罗什塔前,深深顶礼道:“大师历尽千难万险向东弘法,为中土众生带来佛陀的声音,弟子心中感佩万分。奈何弟子福薄业重,未能与师同代,亲睹大师风采,心中常以为憾,只盼有朝一日能到大师的舍利塔前参拜。今日得偿夙愿,也算与师有缘。弟子意欲西行求法,亦当以大师为表率,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能精进向前,方不负此缘。”

敬拜一番后,他站起身,将背上的竹箧向上托了托,便又继续西行了。

然而他与凉州的缘分显然还没有完,这一点,当他看到那扑面而来的滚滚沙尘,以及在尘土中飞驰而至的那支全副武装的唐军队伍时,就已经知道了。

凉州都督李大亮的书案上摆放着这样一份文告:

“有僧自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

提供消息的是一个商人,曾在安国寺内听玄奘讲经,也不知他从哪里得知,这位来自长安的游方僧意欲西行,于是便向大都督告了密。

其实李大亮早就注意到玄奘了。大唐军队在边关集结,对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作为凉州地区的最高长官,李大亮除了要做好物资集结、百姓安置等具体事务外,更重要的工作便是情报搜集、缉拿奸细、盘查出入。可以说,从玄奘到达凉州的第一天起,便自然而然地被李大亮列入了调查范围。

“这僧人名叫玄奘,虽然年纪不大,在两京地区也算是赫赫有名的了。”手下的探子向他报告说,“去年京城举行的僧道大辩论中,他独自一人贯通全场,震动京师!圣上亲自下诏,要他担任皇家寺院庄严寺的上座,竟被他一口回绝。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此事又不了了之。”

“嗯。”李大亮闭着眼睛点了点头,心中却想,一个来自帝京的名僧,又如此年轻,也算前途无量了。却甘愿抛弃荣华富贵跑到这又干又冷的西北地区,岂不是邪门得很?

莫非——凉州都督的脑子迅速转了个弯,这和尚在京城闯了祸而不得不逃亡?抑或是又有什么别的企图?该不会是个奸细吧?

想到这里,李大亮睁开眼睛,对探子道:“再探!把这和尚在凉州的行踪搞清楚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