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灵璧,他们走到了吗?这个问题除了画幕之上的女子此时此刻无人能回答。
大明的子民在心中问着自己,他们能走到吗?想必……是不可能的吧。心理上所有人都希望这些年轻的新兵们能够回到灵璧,吃上一口热乎乎的白饭,不要饿着战死在沙场上,但事实上他们都知道燕军不会允许这些人回到灵璧。
这一刻,朱棣恍然间好似看到了那一张张稚嫩的,对战争的残酷还未来得及清醒认知的年轻的新兵们,这一刻,朱棣甚至觉得自己还真不是个人!
这念头一出之后,朱棣又是一愣,战争是残酷的,他怎么会同情敌军!这实在太匪夷所思了,沉思半响后,他猛然觉得一定是因为那些年轻的新兵们是他们大明的子民,他们本不该是敌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天上画幕再次出声,打破了沉闷的气氛。
【朝廷军边迁移边防卫,全军上下每个人精神都紧绷着,生怕一旁虎视眈眈的燕军在哪一个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直扑上来。
两相对比之下,燕军这边的形式却很像溜着老鼠的猫儿似的,首先燕军这边南下本来就经过几次的洗劫,这时候粮秣充足,另外燕军也不需要像朝廷野战部队那样一次次地挖掘壕沟,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
燕军士兵们是轻松了,但燕王这个“卷王”可不轻松,他任劳任怨、乐意至极地每天亲自晚上率领着一部分的严燕军侦查部队对附近的地形进行侦查,想寻找是否能够借助地形对朝廷军形成压倒性的打击,或者悄悄地侦查朝廷军每一次的阵仗到了夜间是否会出现漏洞。
总而言之,就是朱棣恨不得自己分成两个,一个时时侦查地形,一个时时盯着朝廷军,在这样的氛围下,可想而知,朝廷那边的将士们神经得多紧绷啊!
夜间燕王的这一波行为简直是阎王爷在盯人一样,而除了夜间,白天那更是不得了。燕王朱棣在明知道朝廷那边饿着肚子的情况下,下令让自己这边的后勤兵将饭菜做得多又香,恶趣味地准备馋死朝廷军。
哈哈哈哈~说是这么说啦,但其实两军之间的阵营还是稍微有点距离的,燕军这边将饭菜做得香飘十里那是不可能的,但燕军这边好几万的将士,吃饭也是个大工程,朝廷军闻是闻不到了,但烧饭燃起的阵阵炊烟还是能看见的。
朝廷军这样也就罢了。馋就馋点,忍忍嘛!
可没想到,事情远远不及如此,燕王朱棣让自己的将士们敞开肚皮吃起来,然后吃饱喝足之后时不时纵马飞奔劫掠骚扰朝廷军的两翼,甚至阻止他们打猎、挖野菜、打柴等等。
一整天下来,燕军完全贯彻了朱棣的“卷”,将士们分成三班倒,无缝连接地、持续地、不分昼夜地骚扰着朝廷军的阵营和行军过程。@1
两军就这么交缠着,谁也没有第一个直接全军正面压上,打破你来我往的小交锋局面,几近断粮的朝廷军就在这样的境况下一点点耗着耗着,最终他们真的居然成功抵达了灵璧。
在这里我们可想而知,何福的能力是有多么强悍,领着这样一支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无法达到的军队,他们终于走到了灵璧。】
耿炳文满眼的不可置信,朝廷军在这样的境况下居然真的走到了灵璧……
朱元璋闻言,一直提着的心终于缓缓落了下来,他余光瞥过其他的武将,每个人脸色都显得轻松了很多。
这样的将士,朱棣心怀敬佩,哪怕当时的他们是水火不容的敌人。
朱元璋:“何福确实是个很有能耐的人,也只有在他的率领下,朝廷这些将士们才能到达灵璧。”
说着说着,他又想起何福那臭石头一样的性格,而后微微皱了皱眉头,何福这样的人,是否将来会投降老四,又能善终吗?
朱棣听着朱元璋的话,深以为然地点头,强悍有能耐的将领他非常敬佩这样的人。
“父皇,想来何将军在那时的“永乐盛世”一定能得重用。”
朱元璋眼神微妙,呵呵~何福这样的人怕不是能把你得罪死。
【在这里主播插播一下,何福最后的下场。他虽然最后是投靠了燕王朱棣,但何福这个人其实是很古怪又死倔的,在永乐年间的时候经常得罪人,还是一大把一大把地得罪,自然他最后也就落得个丢官弃爵的结果。】
朱元璋哼了一声,“果然如此。”
朱棣:……没道理啊,咱可最喜欢有能耐的将士了,咋这……?
【另外,虽然到此刻,我们还没将靖难之役全部讲完,但讲到现在我们都大概有个粗略的判断。纵观整个靖难之役中,朝廷军这边的将领自从李景隆被调走后,基本是完全是靠何福撑起来的。
德州兵团的盛庸很大程度上是蹭了何福的光的,我们完全可以回顾一下,每一次燕王朱棣偷袭朝廷军后军时,只有何福时时预防着,可见他对燕王朱棣本人的行军策略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东昌之战,燕军几乎是唯一一次的大敗也是出自何福之手。
而何福还未来到德州兵团的时候,盛庸和李景隆已经被白沟河那一次袭击后军,袭击到直接反败为胜,可是李景隆和盛庸经受了这么惨重的失败后,下一次依旧雷打不动地被突袭后军。
这一幕,是直到何福来了才有所改善的。
靖难之役中,若说哪一位统帅能够勉强被称为朱棣的“克星”的话,那非何福莫属了。当然我这里只是说勉强啊,就是矮子里非要挑一个高的的意思,可是吧……若说朝廷的其他将领,在行军打仗上是矮子的话,其实也不太合理。
只是因为他们生在了人才辈出的大明初期,所以才在对比之下显得不够出色,然而这些人单拎出去一个,在明末都能完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其他主将了,放到其他时期,也绝对是一方倚重的猛将。】
“强国出猛将,这个道理咱老朱懂。”朱元璋自得地点点头。
耿炳文、李文忠、傅友德等等武将瞬间挺直自己的背脊,没错,猛将说的正是他们,他们之中单拎出去一个都是一朝一代一方倚重的猛将。
【好了,话说回这次燕军和朝廷军野战主力部队的一路死死纠缠后,朝廷军终于到了灵璧,便立刻建立起了大营。
同样的,燕军这边也需要修整一番,因为其实在这一场死死纠缠之中,燕军也没有占到特别大的便宜,这一路上下来,他们的粮食也是在慢慢消耗的。
而此时此刻,燕军的所在地才是最危险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就在朝廷军兵集结点的包围之中,在朝廷的腹地内,燕军不能再耗下去了,必须尽快将朝廷野战主力军再一次重创,使他们再也成不了气候。
否则,在建文朝廷的粮食、储备兵的支援到来之后,燕军暂时的优势便会变得劣势,北平又距离此地超过八百里,退路也不是那么容易退的。
燕王朱棣现在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硬着头皮继续啃朝廷野战主力军这块硬骨头,二是暂时回退,退到运河以东搜刮补给线的军粮,再次囤好粮食,盘踞下一座城镇给士兵们好好休息,然后再谋大事。
燕王部将的想法其实不能说是错的,他们也有他们的考虑。因为燕军的大部分将士们们基本都是北地的人,北方寒冷干燥,而燕军南下到现在,已经是快到盛夏时分了。
南地盛夏天气湿热,又多雨,他们唯恐士兵们水土不服,害怕士兵们一连着生病,且运河以东多是平原,牛马众多,小麦即将熟了,真的是一个修整的好地方。@2
朱棣的部将大都同意第二个选择,毕竟这一路下来,何福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再耗下去,恐怕生变。】
朱元璋皱紧眉头,喝道:“笑话,谁这时候退兵,谁就是傻蛋。”
文官武将:……皇上你到底站在哪一方?
“是,不能退。自诱导朝廷军南下,花费了那么多的心力,面对如此僵局,就此放下,那一切将付之东流。”此时二十岁出头的朱棣当然不愿意放过,成功已经唾手可得了。
朱标沉思点头。
【面对这两个选择,不,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第二个选择,因为燕王朱棣绝对不会选择第二个。部下们的提议被朱棣狠狠地否决掉了。《奉天靖难记》里朱棣是这样说的,“卿等所见,拘以常算,非知通变者也。夫两敌相持,贵进忌退……@3”
朱棣的意思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实在是不知道变通,太拘泥了。两军状态相互胶着的时刻,进,才是正道,退,非常忌讳。现在朝廷这边接连着打了败阵,士气低落,粮食又见底,士兵面有菜色,他们日日夜夜在等待着补给,全军的意志力快到尽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