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 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 - 澍以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第131章

群臣想起此次的玄武门之变,朝中多少重臣、禁卫军、甚至已故的齐王、废太子等等身边都有李世民势力的渗透,如此一想,突厥那边同样有卧底、潜伏者,也就很好理解了。

秦王,哦不,未来的太宗皇帝真是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他收集情报、渗透敌军内部的能力。

【从执失善光的墓志铭上,我们得出了以上的几点,所以我们再返回来看,当时不明真相的萧瑀劝太宗皇帝不可轻敌时,太宗则回答他,吾已筹之,非卿所知也。

春秋时期,便有“非子所知”这种话,意思也是有隐瞒战线情报。

所以太宗皇帝的这话,便是他与执失思力的秘密会见。

颉利可汗的目的是为了求财,既然要和谈的话,太宗皇帝也只能默许这一要求,因此两人之间的密谈进行得非常顺利。

其实在长安城下,若真的打起来的话,太宗皇帝还是能赢的,只不过不太划算,时机太不对了,打起来整个北方要重新燃起烽火,这是李世民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渭水之盟”之所以记载得很少,一部分原因是在太宗皇帝的心中,即便他用金银财宝劝退了突厥,但这到底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所以太宗皇帝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谈起这场盟约的具体细节,就如同曾经的汉高祖刘邦一样,白登之围也是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细节。

另外的原因,就是当时密谈时,大唐这边的话也就太宗皇帝和一名护卫在便桥上。

1972年,昭陵陪葬墓安元寿墓志铭出土了,安元寿便是渭水之盟时,太宗皇帝身边的护卫,从他的墓志铭上也能得出这一点,太宗皇帝给了突厥足够的钱财,突厥才退兵的。】

李世民听着天幕所讲,即便渭水之盟还没有发生,他现在都感觉到耻辱……又何况是当时的他呢,所以他必然是三缄其口。

房玄龄见李世民此时心情沉郁,于是开口道:“殿下,如今天幕将突厥的行军路线透露出来,大唐……大有可为了……”

李世民闻言,转头对上房玄龄意味深长的眼神,他瞬间明了,也忍不住快意起来,好你个突厥,这一回定叫你有来无回。

【突厥心满意足,引兵而还。

一个月后,颉利可汗向唐朝献上了三千马匹,万口白羊,太宗皇帝没有接受这些东西,而是令颉利归还被劫掠到突厥的中原人口。

这一点要夸夸太宗皇帝,要人不要货,民本思想杠杠的。

大唐初期真的太缺人了,顶多也就一千万人口差不多吧,而这一点归还人口是不是也是渭水之盟时达成的协议就不得而知了。

说到人口,就不得不提到当时颉利可汗刚刚上位时,频繁地对唐朝的边境发起进攻,李渊对突厥的态度也就越发强硬了,所以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公元624年时,就有人劝李渊说,突厥之所以不停地进犯关中就是因为人口、玉帛都在长安,不如焚毁城郭、迁都他地,突厥之患自然就解除了。

于是李渊便派宇文士及在秦岭以南探寻新都的位置,李建成、李元吉、裴寂也都认可这一政策,萧瑀等人不认可却又不敢谏言。

这时候唯有秦王李世民跳出来坚决、强烈反对,他认为这是一种躲避强敌的耻辱行为,坚持要与东突厥正面硬扛。

纵观历史长河,历来因为异族而迁都的皇帝,一个个都得被后世人拉出来骂的,李渊、李建成这一想法是想直接跳到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迁都、异族入侵?

这一刻众人将这几点联系了起来,是了,天幕说过安史内乱之后,大唐开始了“国都六陷,君子九逃”,王朝也慢慢走向了末路。

众人不由地想起晋朝,想起那段黑暗的岁月。

李渊沉着脸,当时他之所以同意迁都,不光是因为想避开突厥,更是为了避开次子李世民的势力,他想迁都到对方势力范围外的地方。

但这样的心思,此刻已经是不能说了。

【李世民当时才刚及冠,他不止反对迁都,甚至直接立下豪言,不出十年必定漠北。

然而渭水之盟时,他才刚刚登基十九年,便要违背自己两年前许下的豪言壮志,大唐又回到了厚赂求和的屈辱之路上。

太宗心里是极其不情愿的,但他没有办法,当时局势下的最优解便是和谈,并且在己方劣势下,他保住了大唐王朝的体面。

强者的自尊心都非常高,但到底理性更加占据上风,所以太宗皇帝真的是优秀的君王,能屈能伸。

从渭水之盟的这一日起,太宗皇帝始终没有忘记与东突厥城下之盟的耻辱。

九月二十二日,李世民便在显德殿前带领士兵操练箭术,乃至接下来的日子,他都带领着数百名士兵练习武艺,名列前茅着,他还会赏赐他们弓、刀、帛等。】

裴寂闻言,皱紧了眉头,将士们殿前带着刀、箭等,是否太过危险了……他心里尤为不赞同。

【然而太宗皇帝的这些行为却引起了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的不解,他们不理解太宗心中的憋闷便罢了,还反倒劝太宗皇帝。

他们说,按照大唐的律法,携带兵刃到御前者,应当绞刑,今日陛下令卑贱士卒携弓立于身侧,万一有狂夫行刺,后果不堪设想,还请陛下以社稷为重。

太宗皇帝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而是直言自己视四海、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从以上贵族和太宗皇帝之间,我们便能窥见二者思想上的不同,李世民的思想真的很超前,在封建时代之下,他格外地与众不同。

贵族视士兵们卑贱、低劣,但在太宗皇帝的心中,这些人全部是他的子民,他甚至亲自下场教授他们箭术、武艺等等,与士兵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按理来说,与民亲近的帝皇如果是像大明皇帝朱元璋那样出身底层的平民百姓,那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太宗皇帝是出身关陇贵族世家,而在他的身上我们完全看不见那种阶层感。

他好像生来便是心系天下百姓,太宗皇帝站在贵族高台上,却俯下身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

心系天下,不贪享受,勇武有谋,胆识过人,千年唯此一人而已。】

李世民闻言,不自觉地伸手摸着心脏跳动的位置,他感受着微微跳动的胸腔,忍不住动容,他李世民何德何能,能得到如此大的赞誉。

这一生,他又要如何做,才能不辜负后世的赞颂。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最是明白他们所效忠的殿下到底有多心怀炙热。

群臣心中莫不佩服、震撼,而天幕下的百姓则是热泪盈眶,多少年了,他们终于等到了真正“爱民如子”的皇帝,何其幸运……

【不过这些开劝李世民的官员们,他们所说的士兵带刀容易生变、出事,也不是没有道理。

然而他们到底还是低估了李世民的武学能力,狂夫这样的人,若真的有,那此人是图谋不轨,还是想不开,还不一定呢,毕竟太宗皇帝刀人是相当厉害的……

《资治通鉴》里记载着太宗皇帝这样的一席话,“戎狄侵盗之事,自古有之。患在边境,稍有安定,君主就会沉溺享乐而忘战,导致敌寇前来无法抵御。今日朕不让尔等修建园林,而是专心练习弓矢,平时闲暇,朕为尔等的教师,若突厥入寇,则是尔等的将领,如此中国之民才可以稍微过上安稳的日子。”

太宗皇帝的这席话在千年后的如今听来,依旧是那般振聋发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