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当鲜血沾染在尉迟敬德的甲胄上时,一切便已经结束。
尉迟敬德转身返回皇宫的御舟上,“皇上,罪臣李建成已伏诛。”
尘埃落定,李渊闭上眼,周遭文武官员们也都默默垂头。
良久,李渊挥了挥手,示意自己已经知晓了。
【玄武门之变的前因,过程,结果我们便说到这里,但是“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深远。
事实上只要是知晓了解玄武门之变的人,都无不庆幸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成功,为什么呢?
我们先不说远的、大的影响,只说近的、小的,玄武门发生在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这场政变里涉及到的文臣武将实在是太多了。
李世民几乎将整个朝堂都给渗透了,除了毅然决然站在他的阵营的,还有许多看似中立派,实则也是倾向秦王的人。
若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败了,那么以李建成睚眦必报的性子,这些臣子统统要遭受到残酷的追杀。
而偏偏这些人几乎都是实力强盛的悍将或者谋略过人的秦王府幕僚,大唐若是失去他们,失去这个班底子,那这个才刚刚建立九年的王朝至少要瘫掉一半。】
李渊失去了儿子们,他情绪外露,悲伤痛苦过,然而他毕竟曾在战场上身披重甲、打过战,留过血,从乱世中走出来的,所以此刻也很快平复了情绪。
他思考着天幕所说的话,不得不承认,秦王府的文臣武将们个顶个的优秀,失去他们,对大唐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因为此时的大唐平定天下还没有多长的时间,国内的统治也还不是非常地稳定,外部更是顶着突厥的压力,所以这些人若是在这场宫变中逝去,那大唐又发生多大的巨变呢……
李世民闻言,余光掠过他的幕僚将士们,天下有才能之人尽数归于他手中,这是何等地畅快、自豪。
【且最重要的是,谁也没有料到玄武门之变才刚过去没两个月,大唐立国以来一场最大的危机悄然来临。
突厥是非常精明的,先不说他们经常在背后下注其他的势力与大唐进行博弈,只说这次当突厥得知唐朝内部要发生政变了,试想他们难道会放过这个机会吗?
当然不会,所以同年的八月,突厥大举进攻,颉利可汗亲自带着十万军队一路南下,南袭泾州,攻占武功,绕路泾阳,最终抵达了渭水北岸。
渭北北岸可距离长安不过四十里地,相当于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而刚刚经历过政变的大唐,在长安城内的兵力不过数万,双方兵力悬殊,大唐简直危在旦夕。
为什么突厥能直接长驱而入来到长安附近,在于阻拦突厥的第一道防线是李艺、张谨等人,他们都是李建成的人。
李建成死后,即便李世民对他们多加安抚,这些手握重兵、能够稍微阻拦突厥南下,拖延时间的将领们居然意思意思糊弄了事,根本没有认真开打,就这么将突厥给放进来了。】
大唐天底下的百姓们瞬间哗然、惊惧不已。
突厥直入,到达了渭水北岸?长安危矣!
百姓们算算时间,这会儿突厥必定是已经南下了,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
李渊更是猛然站起身,呼吸急促,他下意识看向身旁的次子李世民,“突厥来势汹汹,这可怎生是好?”
李世民沉着脸,皱眉道:“这天幕,也不知突厥人能否见到?”
一语惊醒梦中人,众人如梦初醒,若是这个天幕,突厥人也能看见,那么他们必定不敢南下。
李渊这么一想,顿时松了一口气,是了,天幕说过次子乃是千古一帝,并且还会解决突厥的问题,突厥人必定此时战战兢兢,不敢生事。
下一刻,李世民猜测道:“大约是看不见的,上次天幕出现与这一次之间相隔了一段时间,上次天幕便隐隐约约透露出唐太宗是我,那些夸赞、那些成就突厥人若是知晓,必定不会任由我成功上位。”
“是了,他们一定会阻止玄武门之变的我的成功,并且突厥在长安必定有细作、杀手,他们若是知晓,一定会派人刺杀我。”
“然而并没有……这说明突厥人根本无法看见天幕……”
李世民的话还未说完,李渊立刻插嘴道:“也就是说,突厥已经南下了!”
李世民沉着脸,微微颔首。
【所以说,若是玄武门之变,李建成真的成功了,在失去了秦王府的悍将之后,李建成帐下的人是阻拦不住突厥铁蹄踏进长安的。
而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了,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只有李世民能够逼退突厥,同理,突厥人在面对李世民和他手下的悍将们时才会投鼠忌器。
既然说到了这里,那我们顺便来讲一讲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到底是如何劝退突厥骑兵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内接受了唐高祖李渊的禅让,登基称帝。
司空、魏国公裴寂于南郊祭告上天,随后李世民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自武德元年被流放的囚犯都被恩准返回故乡,文武官员加官晋爵,天下百姓则免除赋税一年,另外还有掖庭的三千宫女被恩准提前出宫,返回故乡。】
免除赋税一年??
此时此刻,大唐的百姓们忍不住欢呼雀跃……
虽然他们方才得知突厥将来会打到渭水北岸,但那都是天幕未出现之前的事了,如今可不一样了……
并且即便天幕没有出现,他们的未来的君王也能够在缺兵的情况下护住他们,所以百姓们想通这一点之后,便没有一开始的惊惧了。
【此时新上任的君王唐太宗李世民,正踌躇满志地规划着大唐的未来。
然而在短短的十九天之后,强邻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二盟亲率大军直指唐朝首都长安。
大唐、突厥仅仅隔着一条渭水之河,这是大唐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一次危机,也是唐太宗这位新上任的帝王面对的第一次国家大难。
后世人称此次突厥与唐朝的会面结盟为“渭水之盟”又叫“便桥之盟”。
曾经隋炀帝杨广北上试图消灭突厥时,却迎来了突厥始毕可汗的数十万精兵铁骑包围雁门。
雁门之围便是中原王朝与东突厥力量强弱的转折点,自那以后隋朝在天下动乱中走向崩溃,而东突厥再度崛起。
与此相同的是,渭水之盟也是唐朝与突厥强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只不过,这一次是唐朝逐渐强盛,而东突厥在此后成为了唐朝的附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