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自吹自己有十万大军,而陈毅这时要做的,是对苏北各个势力的外交工作。早在1939年7月,陈毅就和管文蔚单刀赴会约见苏北的地方武装李明扬兄弟,可是在随后的国共摩擦中,二李又反戈一击,进犯苏北。这时在江南的陈毅心急如焚,担心管文蔚和叶飞这次要被夹击失败。不料战斗胜利,陈毅接见了当时江北的指挥员,说:郭村战斗打的不错,有不少经验可以学习。但是战役或战斗的胜利,不等于战略的胜利。我们要在苏北打开局面,非打败韩德勤不可,这就一定要争取二李,逼甚了,他们就去投靠韩德勤,对我们很不利。韩德勤和他们的矛盾也很大,逼紧了,他们就来投靠我们。我们两边都逼紧了,他们就会去投靠日本人,所以,我们要争取他们中立,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
九月,对新四军占领黄桥、歼灭何克谦旅很不满的韩德勤发兵夺取黄桥。打了两次,主要还是担心在侧后方的日军会抄了自己后路,这样国民党在苏北就没有成体系的防御力量了,所以试探了两下之后改成了步步为营,用碉堡和封锁线封闭黄桥的往来道路。新四军迅速出击,连夜拿下沿途碉堡,进占姜埝,随后又退出姜埝,交给二李。这样一来,舆论导向突变。
新四军是来苏北抗战的,你总不能不给人家地方落脚吧。人家占了地盘又让出来,这已然有了和平的诚意了,你再步步紧逼,那就不怎么占理了。陈毅的外交公关非常到位,可韩德勤又开始了向黄桥进攻。同时,在长江沿线,韩德勤收走了所有的小船,看来,他是要把江北的新四军彻底消灭了。
这样看来,他就不是在搞摩擦了,韩德勤确确实实在搞内战。
陈毅命令一部坚守黄桥,阻击韩德勤主力,粟裕指挥另两个纵队两翼迂回,包抄。这场战役很像《三国演义》里的张文远大战逍遥津。李典、乐进放过了东吴前锋甘宁,抄了孙权的后路,等甘宁回援,张辽带领骑兵全面出击。这场战役的结果,八十九军和独立六旅,韩德勤手上的砝码一一被歼灭。
随后,陈毅又来到了海安县的小镇曲塘,召集了苏北各个势力的代表,当然除了韩德勤,决定议和。
议和规定:
双方军队就地停止不得再有互相冲突;
省韩立即表示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团结与友好立场;不得将内战扩大以利全国抗战;同时,陈毅还拟定了苏北基本改造办法:
实行三民主义改造苏局;
国共两党用联席会议解决一切问题;
召集省参议会,以民选为原则;
整军;
参政;
改善民生,清匪除毒;
统一指挥,分区抗战。
这是陈毅极大的让步,他知道,在韩德勤给二李的电文中,“肃清”“歼灭”这样的词汇用了不下十几次。抄后路收小船这样的招都用了,韩德勤还有什么可以信赖的?只有用实力说话。
作为一个政工干部,陈毅把政治斗争所需要的演技发挥到了极致。前脚打完,后脚就发了通电,按着自己设定的版本讲述了韩德勤顽固派的丑恶罪行,最后上纲上线说:查黄桥处大江北岸,在敌伪势力怀抱之中,省方不进攻敌寇,而专与职部寻衅着着进逼,势非歼灭本部不止。若省方进而猛扑黄桥,职部背临大江一时退避不及,势必不得已起而自卫,成败纵不足计,乃贻笑万邦称快敌寇,损失国军荣誉,破坏国共合作,咎将安归?
这还没完,被陈毅说服的苏北士绅在曲塘议和之后,联名向重庆的黄炎培等人发电,转呈蒋委员长:数十万军旅不能收复失地,扫荡敌氛,日惟排斥异己,殃及池鱼,虐待民众,视同走狗。敌至则放弃一切,逃溃劫掠;敌去则搜劫行旅,抢掠村社。不遂所欲,诬以汉奸;偶攫其怒,指为新四军间谍。于烧杀拷打外,处以活埋,煮以石灰者,江邑独多。省垣县城商店住户每遭巨劫,率皆武装武器,无可抵抗。三年劫案,罄竹难书……仰恳中央疾电江苏省府停战息争,积极整顿军旅,改善省政,爱民节用,立解倒悬,抑或派员莅苏,挽救危局。
蒋委员长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已经无法掌控几千公里以外的苏北局势了。几年来,随着中央行政机关的撤离,地方军政一体化的施行,作为一个国家机关来说,蒋委员长认识到这是自己极大的退步。而同时期的中共,早就已经开始了军政分家的建设。缺少中央的直接领导,敌后地区中央财政拨款的行政手段根本无法施行,那么地方上用多少钱,就全凭韩德勤的胃口了。长此以往,腐败滋生,绝对的权利激发绝对的腐败,蒋委员长已经隐约感觉到不妙了。再这样下去,民心国运,就都不在他这边了。
这时候,他在祈祷,祈祷日美谈判快些谈崩,罗斯福能快些给日本政府更大的压力。只有这样,苏北以及其他沦陷区才不至于像一年前的华北一样沦为共产党的根据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和平之后的中国经济中心区旁边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存在,这是蒋委员长不能忍受的。这时候的蒋委员长,还没有见识过美国军队的战术水平以及火力配置,所以,他没考虑过利用美国装备可以改变整个战场的力量对比,在他眼里,只要苏北共产党大规模的存在,就是日后国共谈判最大的障碍,更是毛泽东手上最重的砝码。
他必须要敲掉。
而此时,在陕北的毛泽东,很欣赏陈毅的坚定。他仍然预判蒋委员长还是会迁就这种局部冲突。当时,斯大林还在和希特勒谈判,如何瓜分巴尔干半岛利益,德国和苏联的关系趋于缓和,希特勒摇着尾巴让斯大林相信自己是善意的。于是斯大林派崔可夫将军到中国来作为中国抗战的苏联顾问团总顾问。斯大林给中共的建议是:蒋委员长目前还没有全面剿共和投降日本的决心。无论如何,不能把两党关系的破裂作为出发点。
毛泽东并不赞同,但是他也认为,蒋委员长确实没有要动手的意思。
可是他不知道,正是因为黄桥战役的失败,蒋委员长在那份几个月前拟定的消灭新四军总部的计划上踌躇了很久。但是,他还是没有下决心。他是一个政治家,他现在要考虑的,是最后这几个月的国际形势。苏联如果和德国关系继续缓和,甚至亲密下去,国际军事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他要为这种变化做好准备。
但是鉴于这次摩擦,他要求何应钦和白崇禧加快对新四军北上的命令节奏,用军事命令要求新四军放弃江南地区,迅速向华北集结。他已经受不了这种撒豆成兵的战术了,必须要集结,干干净净地区华北,将来我也好干干净净地一勺烩。
这份电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皓电。
电报说:新四军到处设卡收税,收缴民枪,继更成立行政委员会,破坏行政系统,并截断江南江北补给线,统帅部严令禁止,仍悍不遵令……对友军则越轨以相侵,对商定后提示之方案则延宕不尊,而以非法越轨视为常事,此不特使袍泽寒心,且为敌寇张目也……限于电到壹个月内,全部开到中央提示案第三问题所规定之作战地境内,并对本问题所示各项规定,切实遵行,静候中央颁发对于执行提示案其他各问题之命令。
面对这样一封电报,毛泽东用一种超乎寻常的勇气去应对,很快,中央就草拟出了回复何应钦和白崇禧的电文。只不过,一封军事命令电报的回复,这一次,变成了全文发表在全国报纸上的公开信。11月17日,《新中华报》等报纸全文发表了中共的回电《为顾全大局挽救危亡朱彭叶项复何应钦白崇禧佳电》:
重庆第十八集团军叶参谋长剑英即转何参谋总长敬之白副参谋总长健生两公钧鉴:
两公自告(十月十九日)电,经叶参谋长转到奉悉。当以事关重大,处此民族危机千钧一发之时,为顾全大局挽救危亡起见,经德等往复电商,获得一致意见,兹特呈复,敬祈鉴察,并祈转呈统帅核示抵遵。
(甲)关于行动者。职军所有部队,莫不以遵循国策服从命令坚持抗战为唯一之任务。四年以来,抗御众多之敌军,收复广大之失地,所有战绩,为国人所共见,亦为委座历次明令所嘉奖。即如此次华北百团大战,自八月号日开始以来,已历两月有半,现方进入第二阶段。曾奉委座明令,勘勉备至,全军感奋。又如皖东皖南战役,粉碎敌之进攻,亦属最近期间之事。凡此所陈,非敢自矜劳绩,实欲以明遵循国策服从命令为捍卫民族国家奋斗到底之决心,实贯澈于全军之上下,而未敢有丝毫之乖离也。其中一部分,曾与他军之一部分发生事件,如尊电所指者,言之至堪痛心。其发生之原因与消除之方策,德等早经迭次陈明在案。最近苏北事件,德等已有马电详陈委座。鲁南事件,亦有复杂原因,深堪注意。除令该地部队服从钧令,约束行动外,拟请中央选派公正大员,予以澈查,如属究[咎]在职军,德等决不袒庇,愿受国家法律之处罚。如属究[咎]在他方,亦祈按情处理,以明责任。古人有言,兼昕则明,偏听则暗。而事理之正,贵得其平。况在艰苦异常之敌后抗战,多一分磨擦,即多一分困难,自非不顾大局专以磨擦为能事之人,未有不愿消弭纷争团结对敌者。故德等主张澈底查明其是非曲直,期于永杜纠纷,以利抗战。倘承俯允,乞赐施行。
(乙)关于防地者。中央提示案内所列办法,七八月间,经周恩来同志传达后,德等以中央意旨所在,唯有服从,而下属苦衷,亦宜上达。缘华中敌后各部,多属地方人民反抗敌寇保卫家乡而组织者,彼等以祖宗坟墓田园庐舍父母妻子所在,欲其置当面敌军奸淫焚掠之惨于不顾,远赴华北,其事甚难。委座庐山谈话及告沦陷区同胞书中所示,彼等又正衷心遵循,毫无违异。忽令离乡别井,驱迫上道,其事甚惨。自平江惨案,确山惨案发生后,新四军后方各处,如赣南、闽西、湘赣边区、鄂东、皖西、豫南等地,其家属及留守人员,横被摧残,毫无保障。今又欲华中各部北移,彼等甚惧复辙相寻,故无不谈虎色变。又况华北地区,水早风虫敌五灾并重,树叶为粮,道殣相望,该地军民已甚感维持之困难,有请南移者,有请他调者,德等方勉为抑止,告以苦撑,实亦甚难容纳其他之部队。以此种种,故请恩来转陈中央,请予允许大江南北各部,仍就原地抗战。一俟驱敌出国,抗战胜利,自当移动,以就集中之防地。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再三考虑,认为执行命令与俯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遵令北移。仍恳中央宽以限期,以求解释深入,不致激生他故,重增德等无穷之罪。对于江北部队,则暂时拟请免调,责成彼等严伤军纪,和协友军,加紧对敌之反攻,配合正面之作战,以免操之过激,转费用章。德等对于此事,深用腐心。欲顾全地方,则恐违中央之命令,欲服从命令,则恐失当地之人心。而抗战胜利,全赖人心之归属;两公高瞻远瞩,必不河汉斯言。目前正属奸伪思逞谣言纷起之时,亟宜调协各方,统一对敌,庶免为敌所乘,自召分崩离析之祸。切忌煎迫太甚,相激相荡,演成两败俱伤之局,既非中央之本心,复违德等之始愿。我为鹬蚌,敌作渔人,事与愿违,嗟悔无及。此则德等肺腑之言,深愿为两公一吐者。两公虚怀若谷,全局在胸,必能维持调护,挽此艰难之时局,固不待德等多言也。
(丙)关于编制者。职军孤悬敌后,欲求杀敌致果,达成统帅所付之战略任务,不得不遵循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所示原则,唤起民众,组织游击部队,因而超过原来编制,此任务与组织之联带关系,实亦有所不得不然。然以现有五十万人之众,领四万五千人之饷,虽有巧妇,难以为炊,故不得不要求民众协助。因而于敌后凡有敌寇而无友军之处,于驱除敌寇之后,建立抗日政权,创造抗日根据地,以民众之衣粮,给民众之武力,御凶残之敌寇,卫自己之家乡,诚有未可厚非者。虽衣单食薄,艰难奋战,历尽人间之辛苦,然不为法律所承认,不为后方所援助,则精神痛苦,无以复加,故有请中央允予扩充编制之举。中央亦为顾全事实起见,允予酌为扩编,如提示案内所示,职军闻之,实深庆幸。兹所求者,则请早日实行,并请对编制额数,酌予增加,以慰前线将士之心,亦为国家培养一校可靠之抗战力量。非第楚弓楚得,无庸怀轩轾之心,实亦卫国卫家,正赖比干城之选。
(丁)关于补给者。敌后艰苦,具如上述,而子弹与医药用品等件,尤为缺乏。职军已十四个月未蒙发给颗弹片药,有一枪仅余四发五发子弹者,有一伤仅敷一次两次药物者,于是作战则专凭肉搏,负伤则听其自然。虽明知中央亦处艰难境地,然职军之特殊困苦,不得不上达聪听,以求于艰难之中,获涓埃之助。其他补给各项,均曾列款上陈,敬求一并核示。
(戊)关于边区者。陕甘宁边区二十三县一案,悬而未决者四年于兹。近且沿边区之周道,驻屯大军二十余万,发动民夫,修筑五道之封锁线。西起宁夏,南沿泾水,东迄河滨,绵亘数省,规模宏大,耗巨额之经费,筑万里之长城。而于远道北来之青年学生及职军往来人员,或被扣留暗杀,或被监禁于集中营。以此道路惊疑,纷纷揣测,不曰大举进攻,即日准备妥协。德等闯之刺耳,辩之焦唇。良以悬案未决,又加封锁,空穴来风,猜疑易启,亦无怪其然也。合应恳请宁央,对于悬案则予以解决,对于封锁则予以制止,释军民之疑虑,因合作之根基,实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