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推敲诗奴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阆(làng)仙,一作浪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zhuo)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唐代诗人,儒客大家,人称“诗奴”。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青年贾岛虽然穷的叮当响,但是内心还有一颗仗剑走天涯的躁动的内心。在学有所成之后,就开始云游四方。想向李白同志学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甚至还在云游中写了首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十年才磨好一把剑,锋利如寒霜的剑刃尚未开试。今天把这把剑拿出来给各位瞧一瞧看一看,说遭到了不公平的事情说出来,我给你们做主。
一位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没多久就被现实扇了两个大嘴巴子。想学李白,但是却忘记了我们的太白同志一年散尽三十万金!小贾同志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只能探口气: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没钱搞不了浪漫。一气之下,小贾同志作了个决定,剃了光头,去做了和尚。
即使作了和尚,佛经我不擅长,但是我可以作和尚中写诗最好的那一个。贾岛经常为了诗中的字句皓首穷经,都快魔怔了。相传,顶着个大光头的贾岛正在为一句诗中的一个字而纠结,想的太入神了,一不小心自己的奥拓(小毛驴)冲撞了韩愈的奥迪(官轿)。冲撞了也没啥,道歉赔钱就行啊,结果贾岛还没从诗句中走出来,浑然不觉发生了什么,坐在地上喃喃自语。韩愈看此人有些奇特,就上前盘问:“小兄弟,你怎么了,遇到什么难事了,什么冤屈跟本官好好聊聊。”贾岛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韩愈:“我没有啊,你不要打扰我,我都快想出来了。”韩愈更加好奇,就问:“你在想什么,或许我能帮助你。”贾岛就说:“我去朋友家,突然有了灵感,一句诗就蹦了出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我突然又觉得用“敲”也不错,现在很纠结用“推”还是“敲”。”爱才的韩愈就不在计较冲撞一事,与他一起坐在大街上用手势作推、敲状。最后建议贾岛用“敲”这个字。之后韩愈将贾岛带回府邸,皆为布衣之交。贾岛正是拜在韩愈门下,成为韩孟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这就是流传千年的典故——“推敲”。这个词语现在也被用来形容做文章或者做事的时候,反复琢磨,仔细斟酌。
在韩愈的影响和劝说下,贾岛还俗了。并且还考上了进士(经过了很多次的失利,那时在贾岛出家之前的,当时科举不第后心灰意冷也是触发贾岛出家的诱因之一。不过认识了韩愈之后就直接中举了。作为过来人的韩愈怎么会忍心让自己的弟子在走自己的老路呢!)但是虽然进入官场,但是并不是难么好混的,没过多久,就被贬长江主簿。只有有诗歌相伴,去哪里都没事。在那几年里,贾岛一心都扑在了作诗上。有一天,突然灵感来了,想到一句“知音如不赏”,刚想得意,一拍大腿,完了呀,下句怎么接。就这样苦思冥想,一直到三年后突然想道了下一句“归卧故山秋”。不禁流流满面,被自己的坚持感动的一塌糊涂,高声吟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我们可爱的贾岛先生除了写诗还有个爱好,到深山老林里踏青寻隐。其中就写过一首诗,这首诗是儿童学唐诗的入门诗作: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树下问一个学童你师父哪去了。学童说到山里采药去啦。还说就在这个山里面,只是云雾缭绕,不知道在哪儿。这首诗是探友未见写下的,本来想见却没见到是非常让人沮丧的事情,但是在贾岛的这首诗中,营造出的意象中却没有任何沮丧。虽然只有四句,但是给人无限的想象,比如贾岛就带着这个学童一起到那云深之处去继续探寻。想想这个画面,真的很美。
贾岛没有做过大官,困顿一生,没有钱财,只有一头驴还有一张琴。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作诗上。在孟郊去世后,韩愈曾写诗这样说道:“天恐文章混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足可见,贾岛在文坛的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