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短命天才李贺 - 唐诗有温度 - 苏州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诗有温度 >

第32章短命天才李贺

在中唐时期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韩愈期待的重振盛唐气象的诗坛扛旗之人;

他是可以媲美李白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勤奋创造了一个成语叫呕心沥血;

他说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被无数后人引用;

但是他又是一位短命的天才,就像初唐的那位人杰一样,在风华正茂的27岁就离开了这是世界。

他就是“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相貌会多么让人一眼就记住他的奇特。)俗话说,人丑就要多读书。李贺估计也是听到了这样的说法,从小就刻苦读书,再加上上帝为他关上了盛世美颜,那就给他敏捷才思。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唐朝的天才,往往与仕途坎坷,命途多舛联系在一起。李贺也没有逃脱了这样的宿命。下面我们就从他的诗中去了解他那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生吧。

青春期的李贺,发现自己的样子无法拯救之后,就更加刻骨学习,专攻诗赋。相传李贺经常骑着毛驴,书童背着箩筐,俩人漫无目的的溜达。当然啦,他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路看一路想,一旦脑中有灵感,那就把句子写下来,扔进书童背着的箩筐。晚上回到家中后,饭也不吃,就将白天所得的断章零句整理,并形成一首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诗。他的母亲非常心疼,因为李贺除了姿色不佳外还体弱多病。就对李贺说:“你非要把心血都呕出来才能罢休吗?”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呕心沥血”。只是没想到李贺的母亲一语成谶(chèn),李贺饱受病痛折磨,加上仕途不顺,心情抑郁,在27岁那年就去世了。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意气风华的李贺来到了长安城,准备在长安城大展拳脚。李贺这个时候已经很有名了,但是李贺还是稳妥起见,将自己的诗文送给了当时的文坛一哥韩愈。韩愈拿到诗稿的那一刻,激动地语无伦次,恨不得立刻将这个小年轻纳入自己门下。这首让韩愈惊艳万分的诗叫《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一首边塞诗,谁也没想到会是十八岁的年轻人所写。诗中描绘的是两军对垒的场面:敌人像乌云一样逼近城池,感觉城池要被攻破,战士们穿着的鱼鳞铠甲在那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触目皆是秋天的荒凉大地上,号角声充斥其间,战士们伤亡惨重,血流满地,到了寒冷风夜晚,血都凝成了紫色。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夜里格外寒冷,战鼓声音都变得低沉。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读完之后,韩愈对这个小伙子是青睐有加,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在那一瞬间,他做了个决定,我一定要让这小子名扬立万。很快,整个文坛在韩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个叫做《李贺诗词研讨会》的学习活动。李贺名声大噪,准备向另外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科举!

踌躇满志的李贺没想到大嘴巴子来的这么快。有个人没有李贺有才,比李贺长得还丑,内心的嫉妒如同有一只猫在疯狂的挠自己的心。百爪挠心的这个小人终于找到了机会,大肆宣扬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与进士谐音,李贺要遵守孝道避父讳,就不能参加科举。嫉妒使一个人弱智,但是能让一群人疯狂。在悠悠众口下,李贺退缩了,他担不起不孝的骂名,毕竟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这是过不去的死胡同。

李贺放弃了科举考试,韩愈听闻前后缘由后,对这些不分黑白的小人气愤的很,就怼了他们一句:你爸爸名字里有仁,你是不是就不能是人了?然而,在大势所趋下,一个人的言语太薄弱了,因为李贺太年轻了,太有才了,你有多少人爱你就会有更多的人恨你!

仕途无望的李贺曾叹息道:“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二十岁最美的年华,就已经心如朽木,是多么凄凉。

我曾经幻想着跃马扬鞭,驰骋疆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我也曾期待着建功立业,出将入相: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数是万户侯。

好像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为什么?凭什么?我不甘心呐!或许在无数个被病痛折磨无法入睡的夜晚,李贺都在幻想和现实中徘徊彷徨而不能自拔。

经过几年的蛰伏,李贺那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又活跃起来了。元和六年(811年),李贺回到了长安,经过别人举荐,任奉礼郎,从九品。从任命的那一刻,李贺或许自己都知道自己待不了多长时间。在担任奉礼郎的三年内,李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有一首高中必备古诗: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坚持了三年,却发现与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李贺黯然辞去这份职务。开启新的征程,去参军。李贺去军队做幕僚的时间大概是元和八年(813年),这时候中兴之主宪宗的实力还不能让各地藩镇俯首帖耳,各地仍然战乱纷纷。李贺这一路来大概是看到了战乱对社会的巨大破坏,甚至产生了国之将亡的不祥预感。

于是,李贺在离开长安后,写下了著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他借见证了汉代兴衰的金铜仙人,表达自己的亡国预感。因为不忍离开长安而清泪如铅水的金铜仙人,正是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的李贺的凄凉写照。其中最有名的是: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神来之笔引无数文人诗客竞相效仿。宋代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元代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再到我们伟大的***曾经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足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题外话:***非常喜欢引用李贺的诗句,比如“一唱雄鸡天下”就是引用李贺的《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唱天下白”)

长期的病痛,加上郁郁不得志,李贺最终熬不过命运对他的严苛,在27岁那年,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并没有来的及欣赏的世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