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破窗理论
####一、来源
破窗理论(brokenwindowstheory)是由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q.wilson)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georgel.kelling)在1982年提出的。该理论最初发表在《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monthly)上的一篇名为《破窗》(brokenwindows)的文章中。这一理论的形成受到了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启发,即“破窗实验”。
####二、简介
破窗理论是一种社会学和犯罪学的理论,它认为环境中的小的破坏行为,如打破窗户、涂鸦等,如果得不到及时修复,会给人传递出一种失序的信号,从而鼓励更多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一扇被打破且未修复的窗户象征着无人关心和失序的环境,这种环境会诱使更多的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最终导致社区或街区陷入恶性循环,犯罪率上升,社会秩序进一步恶化。
####三、解析
破窗理论的核心在于“第一扇破窗”的示范效应。当一个社区中出现第一个失序信号而没有被及时处理时,其他人就会认为这里缺乏管理和控制,从而更容易产生进一步的破坏行为。这种现象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阶段:
1.**社区开始出现失序**:部分居民迁出社区,留下的居民对区内事务漠不关心。
2.**监察力下降**:由于缺乏关注和维护,社区内的治安进一步恶化。
3.**更多居民迁走**:随着环境进一步恶化,更多居民选择搬离,剩下的居民更加退缩,减少外出时间。
4.**外来犯罪入侵**:社区变得脆弱,吸引外来犯罪分子入侵,令犯罪数字持续上升。
5.**无序状态加剧**:最终,社区进入一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犯罪行为猖獗。
破窗理论强调了环境和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小的破坏行为如果不加以控制和修复,将会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因此,防止犯罪的有效策略是在问题很小的时候就解决它,通过维护环境的整洁和有序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四、生活中的举例
破窗理论在生活中有许多实际的例子,涵盖了社会经济、教育、职场等多个领域:
1.**经济领域**:
-在一个城市中,如果某些街道的商店橱窗被打破而没有及时修复,其他店铺的橱窗也更可能被打破。这种现象传递出一种无人关心、管理不善的信号,导致整个社区的商业环境恶化。
-在地铁或公交车上,如果车厢内出现涂鸦而不及时清理,很快整个车厢都可能出现更多的涂鸦和垃圾。
2.**教育领域**:
-在学校中,如果教室里的桌椅损坏而不及时修理,学生可能会更加不爱惜公共财物,进一步破坏其他设施。
-校园内的乱丢垃圾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学生们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从而导致更多学生效仿。
3.**职场领域**:
-在一个公司里,如果员工看到同事迟到早退而不受惩罚,他们也可能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整个团队的纪律松散。
-办公环境中的杂乱无章如果不及时整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整体业绩。
4.**社区治理**:
-在一个居民区内,如果有少数家庭不注意环境卫生,随意丢弃垃圾,整个社区的卫生状况可能会逐渐恶化,居民之间的矛盾也可能增加。
-社区中的公共设施如果损坏后得不到及时维修,居民可能会认为社区管理者不负责任,从而减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和支持。
5.**网络环境**:
-在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如果存在大量的负面评论和恶意攻击而没有得到及时管理,用户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从而导致更多的负面行为出现。
-网络论坛上的不当言论如果不及时删除,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争吵和冲突,影响整个论坛的氛围。
6.**个人生活**: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不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可能会导致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变得杂乱无章。
-个人的拖延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任务堆积,最终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五、总结
破窗理论通过“第一扇破窗”的示范效应,揭示了环境和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社会治理、企业管理还是个人生活中,都应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通过维护环境的整洁和有序,我们可以有效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