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认知失调
###一、来源
认知失调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这一理论源于费斯廷格对幽浮末日教派成员在预言失败后态度转变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当个体面临相互矛盾的信念或态度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不适或紧张状态,即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认知,以使其与行为保持一致。
###二、简介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一种心理不适或紧张状态。当个体的行为与其持有的信念或态度冲突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动机状态,即认知失调。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认知,以使其与行为保持一致。认知失调理论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认知不一致时的心理反应及其应对策略,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动机及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解析
####1.认知失调的产生
认知失调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境中:
-**决策后失调**:当个体在做出重要决策后,可能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和不安。例如,一个人在购买一辆新车后,可能会开始关注其他品牌的优点,从而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质疑。
-**强迫服从**:当个体在外界压力下被迫做出与其信念或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时,也会产生认知失调。例如,一个人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尝试了一款他并不喜欢的游戏,之后可能会感到内心不适。
-**新信息与旧信念冲突**:当个体接触到与其原有信念或态度相冲突的新信息时,也会产生认知失调。例如,一个长期相信某种健康食品的人,突然发现科学研究证明该食品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有益,这可能会让他感到困惑和不安。
####2.认知失调的应对策略
为了减轻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人们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调整自己的认知:
-**改变行为**:使行为与信念一致,从而减少失调。例如,一个认为健康至上但持续吸烟的人可能会尝试戒烟。
-**改变信念**:调整自己的信念以适应行为。例如,上述吸烟者可能会说服自己吸烟的危害被夸大了,或者认为吸烟其实没那么糟。
-**寻找新信息**:主动寻找支持自己行为的信息,以减少失调。例如,吸烟者可能会寻找研究表明吸烟对某些人无害的信息。
-**忽视或否认**:忽视或否认与自己信念相冲突的信息,以减少失调。例如,继续吸烟并告诉自己“我只是偶尔抽”。
####3.认知失调的影响
认知失调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都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它可能导致个体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另一方面,它也促使个体采取行动来减轻失调,从而推动行为的改变和态度的转变。此外,认知失调还可能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和信息加工方式,使其更加倾向于接受与自己信念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不一致的信息。
###四、生活中的举例
####1.健康饮食却缺乏锻炼
很多人在追求健康生活时会选择健康饮食,如吃更多的蔬菜和水果,减少糖分和油脂摄入。然而,当人们过度强调饮食而忽视锻炼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虽然饮食对健康有益,但缺乏锻炼会导致肌肉无力、心肺功能下降等问题。这种认知失调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的偏差发展,使人陷入不完整的健康模式中。
####2.环保意识与消费习惯的矛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选择使用环保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等。然而,这种环保意识与现代消费主义的广告和诱惑相冲突。许多人虽然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仍然对时尚、新奇的商品感到吸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认知失调。他们在环境保护与个人欲望之间找到了平衡,这牺牲了一部分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
####3.干扰和自我欺骗
有时候,我们会遭遇不质疑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我们可能在工作场所或社交圈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点并拒绝接纳新的信息和观点。这种认知失调阻碍了我们能够真正开放和理解多样性。我们可能陷入自我欺骗的罗网,过滤和选择只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信息,从而逐渐失去扩展思维边界和理解的能力。
####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我们常常对自己设定高标准和追求理想的目标。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和限制,使我们无法实现理想中的目标。这种认知失调来自于我们对现实的期望与现实情况之间的不一致。这可能导致挫折感、自卑感和情绪低落,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5.决策和后悔的关系
在生活中作出决策有时会带来后悔的情绪。当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陷入认知失调的状态。我们会反复权衡选择,担心可能损失或后悔自己的选择。这种内部冲突会干扰我们的思考和行动,导致焦虑和犹豫不决。
####6.消费决策中的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做出各种消费决策,比如购买一件衣服、选择一家餐厅吃饭等。当我们面对多种选择时,可能会出现认知失调,即我们难以确定哪种选择是最好的。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为减轻这种不适,我们可能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比如,我们可能会主动寻找有利于我们选择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利于我们选择的信息,以此来强化我们的决定。
####7.行为改变中的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或目标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人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认知,以使其与行为保持一致。例如,一个抽烟者可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仍然继续吸烟。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他可能会说服自己吸烟的危害被夸大了,或者认为吸烟其实没那么糟。
####8.小三上位成功中的失调
在情感关系中,也经常出现认知失调的情况。例如,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陈俊生提出了离婚,罗子君苦苦地问他为什么。在罗子君看来,丈夫的背叛是难以理解的,她认为一定是别的女人勾引了他。然而,当凌玲温柔体贴地对待陈俊生时,陈俊生就产生了认知失调。他迫切地想找到解释自己出轨的理由,而凌玲的乖巧温柔给了他这个理由。这使得陈俊生越来越心疼凌玲,最终选择了与罗子君离婚。
####9.社交媒体上的失调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经常面临认知失调的挑战。我们可能会看到与我们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或评论,这可能会引发我们的认知失调。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我们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来调整自己的认知。例如,我们可能会主动寻找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或评论,或者忽略那些与我们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或评论。
####10.工作中的失调
在工作中,我们也经常面临认知失调的挑战。例如,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价值观或兴趣不一致。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我们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来调整自己的认知。例如,我们可能会试图找到工作中的积极方面或意义,或者考虑改变工作以使其更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或兴趣。
综上所述,认知失调理论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认知不一致时的心理反应及其应对策略。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及变化过程,并在必要时采取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认知失调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