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意思就是说我们该结束!”
“恩”晶的点头像八点的时针分针滴答一声,错落有致。
“结束”我默默的念到一声。心冷不防地纠结,捉弄起眼来,泪滴出现在风中,月球上的环形山白皙清晰。
晶继续看着由近到远的城市,我看着从下到上的塔。如果我选择跳下去的灵魂是否回到我的内心,这是晶选择的路。
在那样的地点是晶和我每次看完书都爱去的偷玩地方,时间的流水就像是孵化的云层,只有紧紧盯着才可以叫千变万化。
那时候我的内心还没有神秘男子的存在。
别人看不懂的你我看见了,我看不懂的你别人看见了。
我想起和晶去看书的日子,那是爱琴海的奏响。
我和晶站在楼顶上漫漫长夜里,时来运转,谁都各抒己见。
我和晶成为她的qq签名: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我们被置放在那无望的网络里,很多年的夏花,很多年的秋叶。
晶已经恢复了沉默,端庄的夫妇守着田园,棉花的枝苞被烈日烘烤,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生活终于被打翻。
和晶去的书店(新华书店)如今很少寻见,在我们当初去的时候,早晨九点营业,下午六点关门,很多次我和晶都在酒店旁的卷闸门一直等待,那吱吱的滚动声不仅让我们会产生一种温暖的空气律动,还有书页和明台的清朗,书是那个房间里最纯情的动物,至少,只要进去书店,我和晶都是爱不释手。
想到此处我的嘴角被怀念记挂,那是多美好的日子,幸福的每一天里都意义无穷无尽,更重要的事年轻的晶和我还身在左右。
书店由一条长达六七件客房的长廊打通,地板是松木的长方形地砖,上面每隔三米就装设一个圆形吸顶灯,往上面就是很多复杂的钢筋铁骨和十多个方形散热器,每次看书之前我都会记得它特有的机扩声和风扇转动,然而看得痴迷了就不甚了了。
晶和我是分开的,我们各有各自的热爱,而我永远是大海捞针,如同很多年后在成年人的北海道里随意取舍自己的意中人,然而命运也不是始终照顾一人的,书可以拿的下不去翻看就舍去,而人就大相径庭。
我去儿童读物,看动漫,看日本的漫画,看探险,看美国的卡片解密,看笔记,看欧洲的旅游奇景,看历史,看大陆的泱泱朝代,那时候,因为澎湃的年轻,所以对一切照单全收,所以路过晶的身旁也是急匆匆和停不下来的。
很多次因为找下一册书就失去了自己的木椅,的确不好受。
晶往往单独看我一眼,就和我一起围着窗户边的六棱书柜,靠着二米多宽的厚落地玻璃,一看就是一个下午。
肚子很快饿了起来,空瘪如同气球泄了气,透过窗户的外面是一处公交车站。
晶对它发过很多次呆,檬檬的雨天里世界有些潮湿,晶看累了就在我身旁合起书,绽放出精致的目光注视着那个站牌,台阶上的人是千万种人,背后只有一家新春天大药房,在身旁就是一家刻章小店,小店的内门还有一个配锁机,挂着一个钟表维修的小牌子。
后面就是城里唯一的一座山峦了。我和晶也去过。
晶每次发呆时都是不经意的,等我发现之时已经入定,我有时在书籍给我营造出的世界观好不容易挣脱时才不忍看到出神的晶,晶仿佛失去了某种属于她本来的质性。
可惜,那时候的我,年轻得根本毫无察觉,也无能为力。
只能转转发酸的脖颈,动动僵硬的小腿继续攻入下一个情节,如果我来得及拯救晶,晶便不会离开我。
但是,人生的如果只能是你在想的这个如果,况且,本无如果。
毫无违和地说,是这个书店带给我看到全世界的方向,每一天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此,所以后来我和晶出去骑行的次数越来越少,少得可怜,直到几个月来,都不曾有过一次,无论是学业还是空暇,我们都直接选择去了书店,新华书店。
那个森林味道的书廊和车水马龙的落地窗,使我一度和晶合二为一的生命不分彼此。
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几个月不到的时间后书店就进行整改装饰,我和晶没了去处。
对于护城河里的鱼虾蚌壳我们只是偶尔望望而已,桥边倾斜的柳树绿枝一直垂到水面,没几个周末的早晨,总有一些大叔能在桥下拉起渔网带走好几尾几尺长的鲫鱼,鲤鱼,对于鱼的种类我已经了熟于心。
晶总是羡慕地拉着我的肩膀:“哇,好大的鱼,没想到河里居然有这样大的鱼。”
是啊,惭愧的我只能对自己永远捕捉到手指般长的各种鱼仔而感到自卑,在自己心怡的人面前,我只好拼命带走晶,——我们过去那边,那边有好玩的。
书店过来的街背后就是一条河,河边有橄榄树,柳树和桦树,不大,三米高就是整整齐齐的一层房可以对上,在这里,周末时我和晶可以看到洁白的鸽子,碧绿的眼珠和红铜身份环,据说种类繁多,但是晶只是喜欢看鸽子的眼神,而我喜欢看晶看鸽子的眼神。
鸽子旁的最多就是那些狗仔了,什么家养的中华田园犬,也就是常说的土狗,黑白色,纯黑和花白色的多的数不清,再加上各种宠物狗,时髦的发型和靓丽的打扮,一整个清晨的阳光里可以说都是狗叫声了,大的小的,都是狗吠。
晶和我穿过这里就像是经历红尘滚滚,晶会偶尔紧紧握紧我的手,也会自然放开自己凑近去看那些小猫咪,在亲昵地抚摸后晶偷偷笑了起来,如同被呢喃的猫咪有点欢喜,总之,那样和煦的日光中,晶和我,在很多六十花甲的老年人间畅想生命的意义,所追逐的船舶和余晖都近在身边。
再过去就是尽头,绕着河的对面是一排居民房,我和晶从这边过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色。
车流缓行,开张小店,树叶婆娑和人群攒动,晶恢复了安静的本色,我恢复在晶的身旁,我们不用多说一句都可以知道彼此心中所想。
过来就是书店的门口,可以整改期间都是电动机的马达声,晶和我下去地下商场,在天桥的脚下,地面有三棵几十年憔悴的枫树。
晶拿起书,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妇,二十多的年纪,在商场的过道里租下门面做了一阵子的生意了,我和晶开心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