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蚍蜉撼大树
鸿门宴在哪里都管用,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刘寻只是不懂,为啥他们不去问杨措?不去问杨控?
噢,他们不敢。
他们只敢欺负杨服的学生,欺负一个无权无势的年轻人。
刘寻道:“杨氏何礼不遵?”
“同师有言:礼经国家,政在士夫。杨氏非士夫也,为何把持朝政?”
“敢问小少爷,何为士?”
“知文守礼,气望通达,可为士。”
呃,意思是谁流量高就由谁来当家做主呗?按这样说的话,那么天下至少有一半是王家的,谁让王轩是南方士族首望呢?
话都说到这儿了,刘寻干脆不再客气,道:“小少爷写诗很厉害,所以当然是知文的;守礼也不用多说;小少爷位列京城才子之首,气望自然也是足够的。小少爷为士,我不怀疑。”
说完这些,刘寻捞起一杯酒自饮,继续道:“然而小少爷能不能为政?我却不敢下定论。今日李司农在此,咱们便让李司农做个裁判,如何?”
王奉又哼了一声,信心十足,道:“来!”
李从看热闹正开心,没料到包袱甩到了自己头上,连忙放下酒杯和筷子,道:“刘侍郎请说。”
刘寻又喝了一杯酒,仔细回忆了一下,道:“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和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者,道来寺内多少僧?”
“......”
王奉面露难色。
王轩陷入沉思。
赵浑一秒放弃。
李从只花了不到五秒钟,便目露精光,看向刘寻!
刘寻竖起食指放在嘴边,示意他先不要说话。
这是一道刘寻原本那个世界的小学题,但是放在这个世界的这个年代嘛,会的人却是不多的。
为啥刘寻有这个判断?因为这里的人过于讲究文字运用,忽略了数学的重要性。
正在这时,仆役领着四个女子进了花园。刘寻认得皇后和虞玉函,另外两个年轻女子不用说,便是永平和淑平了,只是刘寻分辨不出两姐妹分别是谁。
刘寻和李从起身行礼,其余人也从思考中恢复过来,赶忙跟着行礼。
“起来吧。”皇后一边说话,一边示意大家各自找位置坐下,问:“在想啥呢?”
王轩年纪是大了点儿,记忆力却是极好的,就将刘寻的题目说了一遍。
然后几个女子也陷入沉思。
过了十分钟左右,王轩摇头,道:“李司农,你告诉老夫吧,到底有多少僧?”
李从瞄了瞄姐姐。
皇后撇着嘴,点了点头。
“六百二十四。刘侍郎,对否?”
刘寻还能说啥,只能道:“李司农心思敏捷,刘寻佩服。”
“哼!再来!”其中一个公主道。
刘寻看了她一眼,知道了她就是永平。
永平长得中等,跟虞玉函差不多,比杨琴差远了,但是她胜在贵气十足,从头上到腰间挂了许多黄金饰品,动作大大咧咧,散发出很强的气场,仿佛天底下没有她得不到的东西。
刘寻再看向皇后。
皇后又点头。
刘寻道:“远望高塔有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李从又是五秒后就目露精光!
怪不得杨服一直没动李从,他不止是靠着外戚的身份,而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
其余人再次陷入抓狂。
一刻钟后,皇后开口了,道:“李从,你说吧。”
“三盏。”
刘寻点头,众人恍然大悟。
王奉愣了一下,随后反应过来,这是驸马之争,可不能落了下风,于是道:“这跟为政又有什么关系?”
听到这话,刘寻瞬间对王奉失去兴趣。心想:这人是不是白痴?你连数字都算不明白,陛下还敢将军政大事交给你?
王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连忙打圆场,顺便将局势拉回孙子这边,道:“今日咱们畅饮,以诗下酒,如何?”
皇后皱着眉头,她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难道王奉真的是个不成大器的人?不过听到王轩的话,她还是很给面子,道:“嗯。不如就以酒为题,孩子们都作一首吧。”
各人点头。
得意又重新爬回王奉的脸上。
皇后都拉偏架了,刘寻还有啥好说的?跟虞玉函对望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