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一家人的一家门
宁国三公分别为:太尉、司马和司空。
按照高祖和杨服在最初对宁国官制的设计:太尉管政,相当于丞相;司马掌兵,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司空管官,相当于两院合二为一的最高长。
不过由于宁国立国时间不算长,杨服又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因此司马和司空两个位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摸到过,也没有人敢想。
事实上就相当于三位皇帝先后是帝国的主人,而杨服则一直是帝国的官家。
如今杨服去世,赵鸿为了做到朝堂平衡,自然不愿意再让三公的功能集中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杨措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心里所想的是自己继承太尉以管政,而军事则由赵鸿亲自把握,杨氏掌着龙虎军也就足够自保了。
至于司空的位置,那个不重要的,爱谁谁,给了王轩又如何?反正他也不可能光凭一张嘴就将官员拉下马,或者是推上位,干啥事儿不还得经过太尉管辖下的吏部和刑部么?除非司空有自己的刑罚队伍,否则就是个虚号。
“陛下,臣今日回去,大公子一定会问关于钱财的问题,到时候臣该如何作答?”
“国库没钱,这是为何?”赵鸿反问。
“入不敷出。”
“与此同时,各大家,包括杨氏、王氏、李氏等,甚至连你那个虞伐幼女的虞氏,却个个都吃不完要不完,这是为何?”
“陛下要臣说实话吗?”刘寻小心谨慎。
“你可以尝试欺君。”赵鸿冷笑。
“呃...归根结底,一在民,二在田。二者属于国,则国富;属于家族,则国穷。”
“那么朕能不能将民、田收归国有?”
“陛下可以下诏,但是此诏令走不出朱雀殿。”
“这便是了,你又何必问朕?”
当初杨服之所以对士族和将门狂踢乱捶,除了维护皇权、扶稳文帝的需要之外,有很大一个目的是要把生产力抢回来。
问题就在于,杨服在抢回生产力之后,并没有交到文帝手中,或者说交到朝廷进行合理的再分配,而是自己当时便又分下去了,没有一个特别严谨的系统和计划。
当然,当时也没有严谨的系统可供参考和运用,前代的都是失败作品,不然为何会被推翻?
因此杨服的行为在当时看起来并没有错,甚至还是帮助皇权迅速稳定社会的有效手段。
只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那又不同了。
现在杨氏派系占据了太多的生产力,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机器的运转。
再加上其余土生土长、大而不倒、死而不僵的士族和将门,两者合力之下,就造成了朝廷收支不平衡的尴尬局面。
上次赵鸿说杨服能让国库收入每两年翻一番,这是真的,但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生产力的恢复,二是杨服愿意养国。
现在杨服死了,杨措接手了杨氏。说句不好听的,若是杨措哪天反了,那么宁国财政就会立即崩溃。
这便是赵鸿说“何必问朕”的原因,宁国有钱没钱,杨措最清楚,也最能左右,他在这方面的影响力比赵鸿要大得多、强得多。
“陛下,大公子是讲道理的。”
“讲道理有何用?如今有用,又如何确保以后有用?”说到这个,赵鸿不禁有些失落,倒不是他担心杨措会反,而是觉得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儿,“你可有解决之法?”
刘寻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自己就是背靠杨氏的食利阶层,怎么会帮你想办法,反过来去搞杨氏?
但刘寻又有些不忍看到赵鸿的难过,于是道:“臣以为,增加国库收入,见效最快而又不至于动摇过甚的办法,便是发展商业。”
“何谓商业?”赵鸿来了兴趣。
“鼓励大伙儿去挣钱。”
“具体说。”
“陛下,臣举个例子。那天臣在书铺买了王奉的一本诗集,花了一两金子。在这个事情中,臣的金子到了书铺掌柜的手里。可以想象,那一两金子随后又会分给王奉、房东、印刷书的人、酒铺、青楼等等,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收归国库。所以只要这类买卖足够多、足够大,那么大伙儿就会有钱,国库也会充盈。”
“前提是不能让那些‘等等’,甚至于国库,变成一族之人,否则又成了族天下。”赵鸿一针见血。
“臣以为然。”
“如今他们已是一族人了,而且还是姓杨的。”
刘寻忽略过“姓杨的”三个字,道:“因此要弄些他们没有,但是又急需的玩意儿。”
“啥东西?”
“嘿嘿,陛下,不是一家人,不说一家话。臣现在还是杨氏的人。”
“京卫将军,朕是不是太给你脸了?”赵鸿笑骂起身,飞起一脚到刘寻屁股上。
“陛下,非是臣对杨氏不忠,而是这事儿关乎天下百姓,因此觉得杨氏不能藏私,也不应该藏私。”
赵鸿停下笑容,站着仔细看了看刘寻,似乎想从刘寻脸上找到什么值得怀疑的迹象,然而并没有,于是严肃道:“嗯,说吧。”
“商业可慢慢发展。而国库专营食盐,可很快见效。”
从理论上来说,食盐如今在宁国已经是国库专营,然而实际上地方的州、郡、县三级代理都被各家、各军瓜分和把持,国库反而是抢不到大块蛋糕的那个倒霉蛋。
比如说皇库有很大一部分收入,就是因为皇室可以专卖京城的盐。相当于七八百万人,每人每天都在给皇室做贡献,这是持续不断增加,而且又特别巨大的数字。
可惜的是这笔钱归皇库,而非国库。
“你的意思是说,朕派人去收回盐引?”赵鸿不解。
“那肯定不行,各家各军会反的。”刘寻故作神秘,压低声音道:“陛下可弄些百姓所需的新盐。新盐由陛下专供,并且掌握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