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选太子妃
清晨。
朱雀殿。
宁国大朝会的开始时间为卯时,也就是早上5点左右。与会人员为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以及御史司的名士。
名士一般从头闭嘴到尾,只负责微笑点头。按刘寻的理解,朝廷就是让他们来感受君臣和谐的氛围,盼着他们下朝之后写两篇爽文,告诉宁国的子民们岁月静好。
然而,“静”是大家都能共享的,“好”却未必人人有份,因为宁国的顶级坑位并不多。
今天要填的坑,名叫“太子妃”。
这原本不需要经过大讨论,皇家和礼部来选择就好,但赵鸿为表开明,当然,更多的是为了防止再出现一个类似于李氏那样的外戚,因此有意让大伙儿参与。
这会儿与杨服在的时候不一样,赵鸿已经知道杨措的需求,也就是太尉之位,因此不需要整天担心杨氏,更不必找一个与杨氏相匹敌的强大外戚,差不多就行了。
按照礼部提前透露的消息,太子妃的要求为:累世清白、碧玉年华、知书达理、性子温纯、康健无恙。
这些要求不算高,京城里还是有很多选择的,比如九大才女中就三个符合标准——就算有些地方不符合,比如性格之类的,但是临时抱佛脚、积极改造也可以达标。
然而如果再参考太师的言语,那就尴尬了。
太师的要求只有两个:一、能生孩子;二、要会做饭。
第一条就让大伙儿难以接受。
能不能生孩子,那得试过才知道。然而各家女子都是精心培育、重金打造的,谁给你试啊?你不要了咋办?这可不好退货,因为你退的不止是一个女子,更是一个家族的荣耀啊;
第二条也有够奇葩。
知书达理的女子哪有时间学做饭?作诗不香吗?而且这也不是参加个临时培训班就能忽悠过去的,你总不能只学三道菜,然后让太子长年累月反复吃吧?
众人在朱雀殿当场就争论起来。
尤其是名士谢必。他一改以往只听不说的风格,这次是长篇大论,直言太师老糊涂,这两个要求简直是千百年未见之荒谬。当然,他敢这么说话的原因是赵言不在现场。
刘寻倒是知道谢必的心思。虞玉函说过,谢必的女儿谢楚梅虽然只有十六岁,但是她提笔作诗、泼墨成画,位列京城才女之首,其才学远不是王奉那种站在长辈肩膀上的人可比。
京城有名的未婚女子中,除了杨琴不需要看别人脸色、虞玉函决心只嫁刘寻之外,其余几乎都在待价而沽。
而谢楚梅既然是才女之首,自然就不会屈身于一般家庭,皇室才是她的归宿。鉴于皇帝赵鸿不喜女色的事实,那么太子赵楷便是她终极的目标。
“刘寻,你有什么想说的啊?”正在刘寻胡思乱想时,赵鸿的声音响起,殿内瞬间安静,几百人的目光瞬间定位在他身上。
我没想说的啊...刘寻内心喊冤。但是抬头看到赵鸿似笑非笑的眼神后,他只有头皮发麻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太师所说的要求并无不妥,一家子的饭都不会做,如何会做天下人的饭?”
谢必出列行礼,道:“陛下,臣以为做饭的说法实在匪夷所思。臣想问刘将军,你老婆会做饭吗?”
这话就问得不太友好了,矛头直指永平。众人皱起眉头,连赵鸿都有点儿不开心,感觉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儿。
刘寻道:“我还没成家,不过即便我成家了,我老婆会不会做饭也并不重要,因为我会。喏,陛下便点评过我的手艺。”
赵鸿点头道:“刘寻煮的面条是好吃的。”
谢必等太子选老婆有些年头了,现在好不容易等来了机会,而且是选正妃啊,搞不好就能一步登天!
此时他却看到赵鸿和刘寻互相配合,如何能不着急?大声道:“陛下!太子、妃子妃何等尊荣!又不用自己做饭,何必执著于此!”
刘寻道:“谢御史此言差矣。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做饭事儿小,但如何做饭?成本几何?这却是天家应该知道的。不过陛下,臣以为目前更重要的是太子自己喜欢。”
谢必看到刘寻突然刹车,也就不再纠缠这个问题,附和道:“陛下,臣以为刘将军此言极是,何不让太子自己面见合适女子,以做挑选?”
赵鸿道:“说得有理。不过符合标准的女子若是太多,太子如何看得过来?”
刘寻道:“陛下,臣认为可以进行考试。自以为符合标准者,可先到礼部报名、考试;礼部挑选一部分人出来,再让皇室考试;最后挑选其中胜出三五人,到东宫面见太子。”
“嗯,这个方式可以选出最合适的太子妃。”说完这句,赵鸿长叹,似是自言自语,声音又足以让殿内的人听得清楚,道:“倘若官员也是如此选拔,那么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了...”
赵鸿话音刚落,王轩立刻看向刘寻,心想:原来你们瞎扯了这么半天蛋,竟是为了这个!
要知道如今的家族是不是士族,家族中的子弟是不是士,那都得过王轩一手,他说的才算。杨氏就被他品评过,说是“士素难辨,强行自显”,搞得杨氏的子弟现在都还得自称布衣。
在如今这年头,不是士的人很难当官。这也是之前王奉说杨氏“无礼”的原因,同师说的嘛:政在士夫。
杨措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天下官员皆可通过考试选拔。”
“噢?杨尚书也如此认为?”
“然!陛下,吏部每年收到的举荐,九成九来自于各个家族,然而臣以为,人才不止在家族,更在民间。臣建议陛下广开官路,发现并录用更多人才。”
“嗯,言之有理。王老。”
王轩站起来,道:“老臣在。”
“杨尚书的话有道理,但是朝廷如何知道其人有无真实才学?朕便请你领头,与杨尚书一起做这个事儿,如何?”
“老臣遵命!”王轩领命坐下后,再次看了看刘寻。
刘寻微笑点头,示意他稍安勿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