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麻醉手术中的不良事件(6) - 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 李敬平邓贵锋等主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71章麻醉手术中的不良事件(6)

(3)肝性脑病

(4)脑水肿

诊断标准为:1在昏迷的基础上,黄疸迅速加深;2频繁抽搐;3呼吸不规则;4瞳孔异常变化;

5血压持续升高;6视乳头水肿。

(5)吸入麻醉药的肝损害(氟烷性肝炎)的表现:1麻醉后3周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黄疸;2术前无肝病史;3排除其他肝毒性原因如肝脓肿、术中低血压、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感染;4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到血清中抗三氟乙酸抗体。

3.预防和治疗

(1)消除诱因:1控制上消化道出血;2控制感染;3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4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5其他:慎用利尿剂、限制蛋白摄入,避免输入库血,积极治疗便秘和或腹泻。

(2)减少肠道毒性物质的产生和吸收:1饮食,早期禁食蛋白质,及时补充维生素;2清除肠道内积血或积食;3应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

(3)促进有害物质的代谢清除:应用谷氨酸、谷氨酸钾、精氨酸、乙酰胺等。

(4)纠正氨基酸失衡及假性神经递质:应用支链氨基酸、左旋多巴、γ氨基丁酸苯二氮类复合受体拮抗剂等。

(5)肝细胞移植。

(6)人工肝支持系统:1血浆置换术;2生物人工肝。

(7)肝移植。

(8)其他治疗:1纠正氮质血症,必要时可行腹膜或血液透析;2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患者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3深昏迷患者可以冰帽、脱水等防治脑水肿;4肝细胞生长刺激因子增强肝细胞dna合成;5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输注,每日1~2次,意义在于刺激肝细胞内camp,促使肝细胞再生。

(三)急性胃黏膜病变与应激性溃疡

1.原因

(1)发病诱因:多发性创伤,严重颅脑外伤,严重全身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各种困难、复杂的大手术后、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脑复苏术后、心脑血管意外、严重心理应激等。

(2)机体因素:胃黏膜缺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胃黏膜分泌状改变、胆汁反流和胃粘膜渗透屏障崩溃。

(3)手术麻醉因素:术后应激性溃疡及胃酸分泌改变还与一下因素有关: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糖、低血糖、抗癌药物和类固醇激素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长期使用。

2.预防

随着监护条件的改善、对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认识加深、预防措施的完善,英家镇可以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由于应激性溃疡的原发病严重,一旦发生大出血或穿孔,其病死率较高,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效果直接影响原发病的预后,故其预防十分重要。

(1)icu监护:早期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密切监测,输液,氧疗。

(2)维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应尽早气管切开。

(3)呼吸支持治疗:对于肺不张者应给予正压通气支持,纠正内环境紊乱对肺通气的干扰,为应激性溃疡的综合治疗提供基础。

(4)胃肠监护:一般认为胃内ph≤4.0或黏膜内ph≤3.5,则易于发生应激性溃疡和出血,需采取预防措施。

(5)原发病的治疗,缓解危急状态。

(6)预防胃酸、胃蛋白酶过度分泌和黏膜保护——禁食、胃管引流,预防性应用制酸剂如质子泵阻滞剂,黏膜保护剂如米索前列醇。

(7)尽早开始胃肠内营养。

3.治疗

(1)治疗措施

1)控制胃酸、胃蛋白酶过度分泌和胃黏膜保护。

2)改善微循环、提高氧供:

1积极改善胃肠道的微循环血流,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血管扩张药的预防性使用有助于微循环的改善。

3纠正机体酸碱失衡及低血容量,增强胃粘膜上皮细胞抗酸能力。

4应慎用胃粘膜血管收缩剂和冰水灌洗,不可过量使用。

5山莨菪碱有抑制胃酸的作用,而且可以改善胃黏膜作用。

6前列腺素、硝酸甘油、多巴胺、莨菪碱类药物均可改善胃粘膜微循环、升高黏膜内ph。

7早期性星状神经节阻滞。

3)抗氧化、氧自由基治疗。

4)抗炎介质、细胞因子治疗:1paf受体拮抗剂。2乌司他丁:能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过氧化物的损害,抑制蛋白的分解,通过抑制机体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微循环,能预防外科老年危重患者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5)纠正贫血。

(2)应激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

1)立即输血补液,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2)迅速提高胃内ph,使之≥6.0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防治血栓溶解,创造胃内止血的必要条件,推荐以下用药:

1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首剂80mg,以后每8h40mg维持。

2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4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

3胃内灌注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并监测胃液ph。

4静脉条件许可,可考虑生长抑素类药物。

3)对烧伤等合并细菌感染者,应加强黏膜保护及和抗生素的应用,防止菌群移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