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金顶红墙与世绝——且说宫廷异事 - 清宫秘史 - 叶文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宫秘史 >

第八编金顶红墙与世绝——且说宫廷异事

<div>大清王朝的深宫内院既是奇闻异趣的发生地,又是稀奇古怪的秘藏地。将这些秘而不宣的奇传公开曝光,定会让你耳目一新,意兴顿生、咀嚼无穷……

◎清宫避讳

皇宫避讳秘闻避讳鄙俗起始于周朝。后世凡遇皇帝和孔子名时,在说话或书写时都要避免直呼或直写,这叫做避国讳或叫做避公讳;凡遇祖先及长辈的名字,全家共避之,称为避家讳或避私讳。

清朝在入关之初,避讳之俗并不很严格。比如顺治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福临。按照讳法本来应避“福临”二字,可是当时顺治皇帝就曾下诏,宣布凡遇自己的名字和福临二字时可以不用避讳。并且在诏书中解释说,不可因他自己一人,而使天下所有的人无福。可是到了乾隆朝,这种鄙俗却又一次反弹回潮,甚至达到不顾祖训的程度。比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八月,乾隆皇帝在月坛参加祭祀完毕之后,在回宫的途中,行到西四牌楼处,偶然看见一户住家的门楣之上,书写了“五福临门”四个大字。于是心里很是气愤,觉得一户平民之家居然把自己祖宗的名字写在门楣之上,真是胆大妄为。第二天便颁诏查问并将这家门楣上的四字除去。为了此事他还诏示全国,规定日后民间门额再不可题此四字,如有违旨的人就要治罪,若为官的违旨则以革职论处。

道光的时候,曾有位满族的兵部郎中,在自己的客厅里,又一次地挂出了一块写有“五福临门”的匾额。一天有位姓杨的御史因公事到郎中家,看见有此匾额后,便将其事奏给了道光皇帝。于是道光皇帝便令步军统领查实后,以违制而论罪,结果这位郎中被革了职。

同治、光绪、宣统三帝,他们也都讲避讳。正因为如此便引起了民间的一些附会。如同治皇帝名载淳,避讳“淳”字,所以凡遇淳字,就得将淳字中的子字去掉,而补写一个日字,于是就成了“”字。因此人们就附会说:“去子而无子,所以同治无后。”光绪皇帝名载湉,避讳“湉”字,因此当遇湉字时,就得将湉字的最后一笔去掉,而写成“”字。于是就有人附会说光绪年间所以发大水,就是因为字开了口所致。末代皇帝宣统,讳“儀”字末笔省去,将仪字改写成“”字,即少写一撇。因此便有“清室自我而无了”的附会之词广为传播。

避讳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就更是离奇了。人们都知道慈禧是她的封号,并非其真名。但她却非常讨厌大臣和百姓叫禧字。因此当时满汉官员得到这一信息以后,凡名字带有“禧”字的都纷纷更易其名,不敢再用禧字了。又因为慈禧酷好听戏,京城中的一些名优常被她召去,如谭叫天、杨小楼等人。时间长了也深知她恶言禧字。因此凡戏名之中有禧字者就一律改名。如“红鸾禧”改为“秀才讨饭”,“喜崇台”改为“登台笑客”,并以此推论,而将“断后”改为“遇后”,“打龙袍”改为“太后还朝”,“斩黄袍”改为“陈桥兵变”等等,真是不一而足、遗笑人间了。

慈禧忌讳属羊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十月,按照中国的属相,属羊。凡入宫觐见的人,慈禧问起来者属什么的?如说是属虎的,二话不说,立刻就撵出去。羊是虎的美食,羊见了虎,定死无疑。如说是属羊的,立刻面露喜色;她一定追问是哪月生的?说是春夏时节四五月生,她就显得不高兴了。草草说上几句话,即令退下。因为春夏时节,遍地青草,羊儿正肥,比她生在十月草木皆枯的时节,羊儿没有吃的要强得多。所以摸到慈禧的忌讳,凡是属虎的,都改说其他属相;凡是属羊的,一律说是严冬寒天时节所生。慈禧不但忌属相,诸凡与她属相有关的事物,也都在忌讳之列。在宫内,谁也不能说“养羊”、“放羊”、“杀羊”等字眼,吃羊肉改为吃“福肉”、吃“寿肉”。在颐和园东南方一里多有一个村庄叫六郎庄,这六郎庄原名“柳浪庄”,因村庄四周遍栽柳树,微风一过,柳枝飘逸,翻起层层波花而得名,因“柳浪”与宋代名将杨延昭“六郎”谐音,不知哪年哪月,人们改称“六郎庄”了。

有一天,慈禧兴致勃勃登上颐和园山顶,遥望远处一个村庄,只见那里树木蔚蔚,煞是好看,于是就问:“那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禀:“六郎庄。”“郎”、“狼”同音,慈禧不禁大怒道:“好大的胆子,怎么能叫六狼(郎)庄!”狼是羊的克星,羊见狼,就得死路一条,何况碰上六只狼,那还不数狼分尸!马上下谕,改名为太平庄。这还不算,又下令在颐和园山顶修了个楼亭,命名“彩萃楼”,以镇园外的“六狼”。

属相也犯忌讳,可见慈禧的淫威太大了。

◎后宫奇闻

后宫秘道清朝未亡之前,宫中事事保密,有时真出乎人的意料。比如,皇上晚上住在某宫中,召见某位妃嫔侍寝,值班的内监就令其赤身裸体,用毯子裹在她身上,背着送到皇上面前。有人说这是明代的制度,还有人说这项制度是到清代雍正皇帝以后才有的。后一种说法或许较为接近事实,但是年代久远,也不能详考了。宫中有条地道与外界相通,有房间,有门窗,有床铺,几案、坐椅、灯镜等物一一俱全。遇到事变,皇帝就带着父母、皇后、妃子、儿子等人钻入地洞。洞外站着一个最亲信的内监,手里拿着枪枝,口里连连呼喊着“打拿”。“打拿”,是满语平安的意思,而形势危急时,就不再呼喊“打拿”了,这时皇帝和后妃等人或者在地洞里自尽,或者由地道逃走。出洋五大臣遇刺事件发生后,满人日夜不安,几次惊乍,而宫中尤其害怕。慈禧除了临朝几个小时以外,就同皇帝后妃等人潜入地洞里,达数日之久。

内宫刑杖

明代大太监魏忠贤的特务机构东厂,有一种刑具木杖,头大而尾韧,它的一端刻有圆形的寿字。京城里的无赖们就拿冬瓜来试它,瓜瓤被打烂了,而瓜皮却完好无损。于是就用人的肉体来试验,人肉被打得烂如泥而肉皮却一点不破。到了清代宫中责打太监,就改变使用方法,在木杖中灌上铅,太监被打十来下就丧命。据说宫中被处刑杖的,从戊戌年到慈禧临死前,不下百余人。

宫廷戏班

清朝宫中有个惯例,每年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日,传令戏曲名角小叫天、王瑶卿等人进宫唱戏。据他们中间人传说,宫中每当选拔一次内侍时,先挑选聪明俊美的小伙子献给太后,其余献给皇帝做侍从,再有的就派做杂务,然后最下等的让他们学习演戏,称作南府。由外面供府,叫作外学。供俸各监,每年给米一百四十多石,月俸不过数金。以后照例以每月的初一、十五进宫当差,逢忌日便依次下推。每演一次,共赏赐大约三千余金。宫中的戏子们,也就是所称为南府的,技艺都不怎么样,只侍奉各监,其中也有出众的。据说太监李莲英唱小生极好,外学们都称他为师傅。

九门八点独一钟

京城有“九门八点一口钟”的民谚。有些老年人说:“都城中八个城门的开关,都以点为号,只有崇文门以钟为号。”相传崇文门地址是一只海眼,有大龟覆在上面,此门即是就着龟背建立的。龟托梦给把门人说:“我负此重任,何时才能离去?”把门人告诉它听到打点就可以离开。所以此门独以钟为号。这是荒唐无稽的传说,但实际上是有所指而定的。据说从前某要官揽权受贿,住在崇文门内,老百姓都痛恨他,造了这个谣,以龟比喻某官,以门比喻朝政,以钟打点比喻典型。这意思是说此等贪官,非自投法网是不能丢官的。至于此门鸣钟作为城门的开关,或许是因为清朝初年摄政王多尔衮常由此出入的关系。

西门雪羊

西门城左边用白石打的地基,高低不齐,每当雪后从远处看去,犹如群羊起伏,京城人就叫它万羊城,很像广东的五羊城故事。

女戏子培训班

清宫某王爷过生日,这时某总督大臣的夫人献上天津的女戏子演剧三天,看戏的王爷、福晋及格格非常高兴。那个过生日的王爷忽然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用银子购买了十几个雏妓,在南府(清后宫专门演戏的戏班子)设立女戏子培训班,培训完后,就将这些女戏子进献给皇宫,以让皇帝、皇后、太后们观赏娱乐。

这话一传出,当时竟有人去南方采办,并有人建议让西洋女戏子跳舞。幸亏这一办法没有实施,否则玉树后庭之曲(乐府吴声歌曲名,为陈后主所作,内容都是赞美其妃嫔的姿色),临春结伴之游,又将重现于清朝了。

内宫藏宝

大清皇帝享于安逸,建造许多离宫别馆。冬春住在皇宫里,夏季去热河,秋天到奉天,平常在圆明园。圆明园离紫禁城远,驻在园中供职的阁员,半夜就得起身,到达圆明园时,天还没亮呢。阁臣尽量简化事情上奏,得到御旨后,再飞快回宫,这时还不到晌午。后来圆明园被烧,中原多事,皇帝便不再北巡,奉天、热河设满员驻守。此二宫有许多宝藏,热河特别多。据说某殿的墙壁镶嵌桃树,高过一丈,根干部是宝石,树叶都是翠玉,树枝上有一百多颗桃子,垒垒下垂,都是红霞洗,每个桃重约四五两。又在壁上镶嵌《明皇坠马图》,一色玉制,肉色、须发、袍带、靴骑,大约数尺,精细入微,莫不惟妙惟肖,好像自然天成。最精妙的是塑有唐明皇的黄袍红裹坠落的状态:袍角掀起,红裹略露,有云谲波诡。几案中暗藏机械,都是秘戏图,用手一按,人物都动,须发如生活一般。光绪末年,宫中大兴土木,慈禧太后想迁移热河行宫的物品进府库,共装载了一百八十大车,总共二万千余件入京宫。热河藏的奇珍异宝,从此以后有一半进入内宫。

御笔改错

御定武英殿本《廿四史》,除《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种校勘无误外,惟《晋书》以下,便错字连篇。当年特诏颁布国库的金帛,设立书局,将已经刊成的定本,传给后代,而负责校勘的诸臣为何如此疏忽大意!后来才知道其中另有原因,并非故意。这是因为校勘虽属于馆臣,而督工监印,都是内务府官员负责,这些人与宫内宦官的关系甚为亲密。按照惯例,一卷刊成,先拿样本进呈皇帝审阅,看过几遍,偶见一二个错字,必用红笔标出,并降旨斥责馆臣。虽然降旨申斥,但皇上内心却十分沾沾自喜。这是因为当时馆阁诸臣,都是海内名流,一时的饱学之士,学识有不到家的地方,要靠御笔改正,这说明皇上的学问渊博,实在不是臣工所能企及。所以每次校出书中的错字,那么这一天皇帝的心情就特别高兴。近侍虽有小过,也不致于被谴责。这些人便授意内府各员,故意多刻错字,以待御笔改正。但是皇上虽然喜欢校书,不过偶尔翻阅,当初并不是逐字校阅,而且时间一长皇帝就厌烦了。每次样本进呈,皇帝并不认真审阅,随手用朱笔大书“校过无误”四个字,照本发印。管事的大臣明明知道有错,但也不敢擅自刊改。帝王专制时代,侍候在皇帝身边的人如此昧着良心献媚称赞,真让后人不可思议。

◎后宫迷怪

雍和宫打鬼、御膳房跳神怪闻雍和宫在京城东北。原为雍正皇帝的藩邸。雍正即位以后,则将它改为庙宇了。宫前有两座宝坊。正中石坊一座,自此而入,甬道绵亘,为昭泰门。门东西各列碑亭。中为雍和门,门内为天王殿,左右环以回廊。正中为雍和宫。自从改为庙宇之后,雍正便派喇嘛僧奉祀蒙古佛于其中。

打鬼是过去蒙古的风俗,为的是除去不祥的意思。每年正月二十日,照例举行。这一天正午,宫外已集满了好事的观众。喇嘛僧侣扮为诸天神模样,鱼贯地走出宫来,口中念念有词,并作种种舞姿。这时在雍和宫内给大喇嘛役使的“多达”,也扮成无数鬼卒来到宫外。他们手中拿着黑白两色粉末,见到围观的人便撒。凡为粉沾衣的人便为不祥。这时饰天神的喇嘛便将饰鬼卒的“多达”围住,用竹板追打。待追打累了,“鬼卒”便倒在地上,称为“死鬼”。随后诸“天神”便将观众衣上沾有粉渍的地方,一一以手拭去。每当做此举动时,便口诵经文,这叫做去邪。这时被抹去了粉渍的人,便向喇嘛僧致谢。每当打鬼时日,清廷便派廷官到场进行监督。据说一次打鬼的活动,就要耗资八千多两银子。

这种打鬼活动有时还引到宫中,那就是当宫中疑为有“鬼”之时。宫中打鬼一般有两种:一是全用雍和宫中的人,即雍和宫中的“多达”穿起白衣白裤,戴上白冠,在脸上乱涂杂色,使其形似鬼状,狰狞可怖。并事先伏于暗处。雍和宫中的喇嘛僧,在事先搭好的台上念经作法后,灯火尽灭。忽然一声吼叫,众“鬼”便从暗处窜了出来,此时喇叭僧便以竹板追打活鬼,直至赶出宫门为止。这时宫中灯火复明,“鬼”已被打跑了;二是雍和宫中的大喇嘛仅管念经,当鬼的为太监,打鬼的为宫女。追打时,太监须往所谓有鬼的地方跑,宫女三五成群追打。此情此景,真让人看了啼笑皆非。

跳灶是清宫的一习俗。从前京城内家家户户均置灶君于厨房。清宫内也不例外,置灶君画像于大内御膳房内。每月朔望,宫内祭官照例要拈香祭祀诸神,灶君也在受祀之中。腊月二十三日夜,还将糖瓜(以麦芽糖做成西瓜形状)供于灶君之前,然后焚香进行祭祀。每当此时,便有六名太监扮饰灶君,头戴金冠,身穿黑衣,面涂黑色,齐集于神位之前,手舞足蹈,大致需要折腾一个来小时方能作罢。接着便是把灶君像及两边的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送到房的外面焚烧。直至除夕再另请(买来)一张灶君贴于神龛之上,对联也换了新的,但原来那十个字却只字未改。

据说供糖瓜于灶君前的意思是要粘住他的嘴,让他上天少讲话,即使讲话,也要想到人世间甜蜜的滋味。这可能就是“上天言好事”的用意罢。至于祭者吃了糖瓜,意思也是要世人遇事少开口,以免招惹是非。但是在那光怪陆离的社会,牛鬼蛇神当道的宫廷即使不开口,祸也会时时而来的。

猪祭神灵怪闻

清代宫廷的风俗,每月初一就要以全猪两口在坤宁宫祭祀神灵。一般是先将猪耳内灌上酒捆好了放在祭台上,这称之为献生。然后将活猪杀了煮熟切成块重祭,称之为献熟。这与堂子祭神无异。坤宁宫煮猪的锅称之为神锅,据说从顺治一直到光绪庚子年从来没停过火。朝廷常常以所祭之熟猪肉赏赐给告休的元老和重臣,这称之为赐神肉。

光绪(1900年)义和团设坛于京城各处,坛中所祭诸神位中有猪八戒神一尊。因此京城义和团大师兄张金玉,便通过端、庄二王转奏朝廷,要求日后每月初一祭祀所用的猪,必须用其他的牲畜代替,否则就是亵渎义和团的神灵。慈禧太后得知后,很费斟酌,因为这是祖先留下的遗制和风俗。若骤然改变恐怕多所不便,若不准奏,当时义和团的势力正盛,得罪了义和团恐怕对朝廷对自己都没有好处。慈禧思之再三觉得还是先和端、庄二王商量商量为好。于是便召见了端、庄二王,经过商议,决定祭祀所用的猪仍然不变,只是规定许献生不许献熟。端、庄二王将慈禧的谕旨转达给大师兄之后,大师兄表示接受慈禧的谕旨。这是庚子年六月的事。

七月初一,义和团民又见有人从宫中拿出祭肉来,义和团民将这件事转告了张大师兄,于是张大师兄便来到庄王府,当面质问庄王这是怎么回事。端、庄二王不敢迟慢,马上进宫将此事奏明了慈禧。慈禧当即降了旨,说那是下面所为,日后一定严加管束。

其实,六月慈禧召见端、庄二王之后,便暗中吩咐了礼部,待月朔祭祀之时,献生之后,仍要献熟,只不过赐神肉时,要向所赐之人交代明白,勿使团民见到,以免招惹是非。不料七月初一有一老臣受赐神肉之后,刚刚走出神武门,便见一队头裹红巾雄赳赳的武夫朝他走来。他当时想手中拿的神肉一定被他们看见了,心里一害怕,手一哆嗦这神肉便脱了手。可巧这块肉落在了这队义和团队伍的前面,就这样经团民的一再追问,老臣只得如实地将坤宁宫里如何献生又献熟,以及自己受赐神肉的事原原本本地道了出来。因此这才有了张大师兄对庄王的质问。

等大师兄从端、庄二王处得到慈禧谕旨后,便准备下月朔日亲自带领团众前去坤宁宫中监视祭祀。然而没想到,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连慈禧太后都逃之夭夭了,哪还再顾得上祭奠神灵!

“象数秘本”和“金危危日”

迷信在有神论统治的大千世界中,处处皆有所闻。当然清宫中也不例外。宫中迷信之举与迷信传闻实为不少。这里仅举两例。

例一。清代占天象以授人时的官署称之为“钦天监”。城之东南的观象台隶属该监所辖。据说这里曾藏有《象数秘本》二册。以它占验象数无不灵验。此书极为奥秘,平时即锁在铁柜之中。其书仅有一副本放于宫内,以备考证灵验与否之用。晚清时节,社会多变。钦天监无人过问,所以该监只是按俗套子上奏。如每当月正元日,便奏言风从艮地起,主人寿年丰之类。

同治皇帝死的那年,东西两太后在痛定之后,忽然想起本年钦天监所奏为人寿年丰,致使皇帝驾崩而不知。随将钦天监主管官革职。并下诏说,日后无论吉凶之象,只要有象就得据实而奏,不得隐瞒,违者革职论罪。自此以后,钦天监进行了一番整顿。并将藏于铁柜中的《象数秘本》翻了出来,时时查看。遇有不吉之象,便据实而奏。然而所奏之象多是水旱之灾。

庚子年五月初,钦天监忽然封奏一象叫作“彗杪天池”。按照《象数秘本》中所载,此象是主天子下殿而走。可是观当时社会并无大的波动。皇帝何必要下殿而走呢!慈禧和光绪见奏后很是惊慌,然而不解其意。“彗杪天池”中所说的天池是指前门内、大清门外的棋盘街这块地方。这年自四月末起,每夜寅时,必有彗星出现于西北天边,其星尾则直接指向天池。这一现象直到七月初才结束。然而未过二旬,光绪真的下了殿逃出了京城,到西安避难去了。其实,这不过是巧合罢了。

例二。宫中祭金危危之举。金危危是过去时宪书内于日支下偶遇一金日,而又适逢连缀危危两字。北方民俗相传,如遇此日即为财喜之日。若遇金、斗、满三字连缀也是财喜之日。一年十二个月中很难遇此一日,但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一年或能有两遇这种情况,也有时一二年不逢此日。这本是无稽之谈,然而民间崇拜,约定俗成,积久了于是成为一种风气。

京城每逢此日,家家焚香祭祀财神。商人成交,居家储蓄都在这天进行,以取吉利。此风渐渐流于宫中。开始不过是无聊的太监、白发的嫔妃于深宫静僻之处,作此举动,并非是要求财得财,而是借此消闲而已。一天慈禧在中海倚楼眺望,偶见三五成群的小太监,结伙焚香膜拜。慈禧见了十分惊异,忙命人查看。查看的人回奏说,今日是金危危日,小太监们都在祭财神。慈禧听后便命人把时宪书取来,得知是日是七月二十三日。又查得当年十月初三日正好为金、斗、满日。于是便召李莲英,让他按时准备,到十月初三自己将亲自去祭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