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王公重臣凭谁问——且说王爷朝臣 - 清宫秘史 - 叶文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宫秘史 >

第五编王公重臣凭谁问——且说王爷朝臣

<div>王公、重臣是大清朝廷的栋梁,也是大清天子治理天下的左膀右臂。三百余年中,王公重臣们演绎过多少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又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让人难解难拆,又令人难舍难弃……

◎什么是“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贵且封爵牢固。在从后金算起的大清三百来年的历史中,获此殊荣的满洲贵胄仅有十二家,他们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

按清朝典制,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大清王朝封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因军功受封,叫军功封;一种是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乾隆时曾规定:以军功得封者,无论王、贝勒等爵,均世袭罔替即世代承袭本爵,永不降封;恩封王、贝勒等爵,均每世递降一等承袭,即亲王爵递降至镇国公,郡王爵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再往后则以本爵世袭罔替。宗室中无爵禄者则称“闲散宗室”。

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中,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八家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过汗马功劳而受封的,因为他们的功劳卓绝,所以王爵世袭罔替,没有子嗣后代或嗣王有了罪过革去爵位的则以旁支承袭王爵奉始封祖先祀。国家庆典、岁时节令、或诸王议事奏闻,列衔次序以礼亲王居首位。其他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四家铁帽子王则是因为和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而受封爵位的,都属于恩封。

这十二家“铁帽子王”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礼亲王,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是清太祖努而哈赤的次子。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封代善为和硕贝勒。顺治五年(1648年)十月,代善病逝,赐祭葬,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代善于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进封为和硕礼亲王。礼亲王一支王爵共传十世,十二王(其中两人被削爵)。

郑亲王,始封祖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曾封庄亲王)第六子。小时被努尔哈赤抚养,初封贝勒,在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进封为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去世,立碑记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辅佐幼帝顺治的特殊功劳配享太庙。郑亲王王爵共传十世,十七王(其中五人被削爵)。

睿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初封贝勒,崇德年(1636年),封多尔衮睿亲王。多尔衮生前位极人臣,显赫一时,死后不久却被清世祖顺治帝废尊号,黜宗室,毁坟墓。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被乾隆帝平反昭雪,还其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太庙。多尔衮因身后无子,过继其同母弟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后,承袭爵位。睿亲王爵位共传十一世,不算追封的共计八王。

豫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五子豫通亲王多铎。多铎幼时封贝勒,顺治六年(1649年)因出痘病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多铎死后,后世子孙袭封者曾一度被改封号为信亲王,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恢复原封王号。豫亲王世爵共传九世,十三王(其中二人被削爵)。

肃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豪格自幼随父祖出征,初封贝勒,入关后以围明都北京有功进封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封肃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豪格因与多尔衮不和,被多尔衮削去爵位。后被多尔衮迫害致死。直至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顺治帝亲政,才得以为其长兄豪格平反昭雪,恢复原封号,谥封号上称肃武亲王。肃亲王世爵共传九世,十王。

庄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承泽裕亲王硕塞。顺治十一年(1654年),硕塞死,其子博果铎承袭爵位,改封号为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八世,十一王(有二人被削爵)。

克勤郡王,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辈出征,屡建战功,于崇德元年(1636年)封成亲王。后因恃功倨傲,两次获罪,封爵两度降至贝子。崇德三年(1639年),岳托病死军中,诏封克勤郡王。此后其后世子孙的爵位曾一度变为衍禧郡王,平郡王等,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仍恢复原来封号。克勤郡王世爵共传十三世,袭封郡王共十七人(其中有三人被削爵)。

顺承郡王,始封祖为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其父是代善第三子隆哈璘。隆哈璘通满、汉、蒙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后被追封为颖亲王。勒克德浑是隆哈璘次子,顺治五年(1648年)被封为顺承郡王。顺承郡王爵共传十世,十五王(其中三人被削爵)。

怡亲王,始封祖为怡贤亲王允祥,他是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十三子。因康熙时与皇四子雍亲王关系十分密切,雍亲王当了皇帝后,即封允祥为和硕怡亲王。怡亲王世爵共传八世,九王。

恭亲王,始封祖为恭忠亲王奕。奕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六子。宣宗遗诏立皇四子奕继宣宗位当上皇帝(咸丰帝)后,即封奕为恭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戊戌政变前夕,恭亲王病死,诏谥为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传三世,共二王。

醇亲王,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是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咸丰时封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光绪十六年(1890年),醇亲王病死,配享太庙,因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

最后一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是庆亲王奕劻。他是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初承袭辅国将军,咸丰帝时晋封贝子、贝勒。光绪十年(1884年),命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六十岁生日时封亲王。庆亲王于1913年在天津病死,由于清王朝已先于庆亲王消亡,所以他的王爵还没有来得及世袭。

◎多尔衮抢功北京城

爱新觉罗·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卒于大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为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其人聪明多智,文武双全,帮助清太宗皇太极成了大业,功勋卓著。顺治初年为摄政王,是大清王朝的实际缔造人。

清朝第一个入关君临中国的自然是六岁娃娃世祖福临(顺治帝)。但他其实是一个影子皇帝,真正君临中国的是他的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其人后来位居摄政王,被称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是一个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却又为爱新觉罗的天下创立了突出的功业,要比他在关外的父兄成就更大,统治的领域更广阔,而他的寿命却比父兄短。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朝鲜人称其为九王。他十五岁时父亲努尔哈赤去世,母亲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他的同母弟是阿济格和多铎,据说努尔哈赤曾属意于他继位。

太祖努尔哈赤死后,诸王皆成孤儿。这一点,所有儿子是相同的。然而,生母活活地被强迫自杀,这在他少年的心灵上不可能不受到创伤,同时皇位传给他异母兄皇太极,这对他又是强烈的刺激(两人相差二十岁)。这些因素,对他性格上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皇太极去世,诸王争夺帝位,宫廷政变的风暴接踵而来,他审度形势,觉得由自己称帝,后果并不有利,必会引起两黄旗等的反对,所以最后由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即位。多铎就尖锐地问道:“汝不即位,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

在定议立世祖福临后两天,礼亲王代善(多尔衮异母兄)的儿子硕托、孙阿达礼(硕托之侄)又图谋推翻成议,拥立多尔衮,多尔衮立即将他们下法司,使用野蛮手段,将两人露体绑缚处死,并株连阿达礼之母、硕托之妻一同缢杀,有一太监和一朝鲜妇人,因参与其事也被斩首。硕托想拥立的消息是代善告诉多尔衮的,而代善是不愿意多尔衮为帝的,这中间真实的内幕,至今已无法确悉,但也不妨设想:代善大义灭亲,无异向多尔衮将了一军,逼着他表态,多尔衮为了表明自己矢忠于幼主,只好将硕、阿作牺牲品。当时不赞成福临继统的不止一二人,只是动机不同,像镇国公艾度礼,就是认为福临太幼小,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多尔衮二王辅政,“今虽竭力从事,其谁知之?”就是害怕二王日后专权。从这一意义上说,艾度礼的不赞成幼主为帝,并不是没有理由,而且后来果然被他说中了。

所谓二王之一的济尔哈朗,对多尔衮就很有戒心,曾对吏部永政巩阿岱(宗室)说:“皇子即位,更复何言,惟以他人篡夺为忧。”这话针对什么人,不说自明。巩阿岱便去告诉多尔衮,多尔衮自然怀恨在心。二王的结怨相倾,一直延续到多尔衮死后。

总之,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不夺帝位而夺实权,不知经过多少曲折而激烈的斗争,流过多少人的鲜血,他后来高踞皇父的尊位,正是穿越火海成为铁腕人物的。

他先以摄政王之尊,独揽大权,“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专掌之。”又以“盈庭聚讼,纷纷不决,反误国家政务”为由,罢诸王贝勒管理部院事务,规定各衙门办理事务,凡应奏闻或记入档案者,皆须先启知多尔衮。这样,既削弱了诸王的权力,又使济尔哈朗退居于下(名次本在多尔衮之上)。

顺治元年(1644年),礼部议定摄政王居内及出猎行军的仪节,诸王不得平起平坐。五月,多尔衮前往北京城,以周公辅成王自居,部下请他乘坐前明皇帝御辇,起先他推辞,后便乘登,由长安门进入皇宫,再入武英殿,受前明官员七八千人的朝拜。这时顺治皇帝与济尔哈朗尚在关外,内外政令均由多尔衮在北京发布,所以刑部同户部会议题本中有“墨勒根亲王抢北京”之语。

八月二十日,顺治皇帝及诸王大臣、两宫眷属从沈阳启程。九月,车驾抵通州,多尔衮率诸王公迎驾,先向皇太后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向幼主三跪九叩。十九日下午,顺治帝自正阳门(即前门)入宫。十月初一日,正式即帝位。顺治帝赐多尔衮嵌有十三颗东珠的黑狐皮帽、黑狐皮大衣及金银、鞍马、骆驼等。

这以后,多尔衮就对两黄旗进行打击和分化,对异己的王公予以制裁,两黄旗大臣又因多尔衮的分化纷起内讧。正黄旗的大臣谭泰、图赖等后来便成了他的亲信。两黄旗侍卫本为清帝护军,多尔衮通过谭泰、拜尹图便将两黄旗侍卫处于自己控制之下,锡翰、冷僧机等竟“散遣皇上(世祖)侍卫大臣等,径送圣躬至睿王处。”

济尔哈朗本与多尔衮一同辅政,到了顺治四年,多尔衮干脆不让他辅政,而以多铎为辅政叔王。第二年,又罗列其十几条罪状,降为郡王。不久,济尔哈朗离开京城,率兵攻打山东的抗清部队。

多尔衮种种专横擅权的行为,使少年的世祖顺治皇帝敢怒而不敢言。顺治十三年,世祖顺治皇帝在追忆时曾说:“于时墨勒根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大事,朕既不预,亦未有人向朕言者。”即此数语,世祖顺治皇帝对这位皇叔父的愤懑已经神情如画,和春秋时卫献公说的“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如出一辙。早在顺治元年,多尔衮之弟英王阿济格入关后,和宣府巡抚李鉴争论时,旗人绰书泰在旁,便叱李鉴说:“尔何不惧(英)王而反惧冲龄幼主耶?”阿济格本人也视世祖为“八岁幼儿”,有时当众称为“孺子”。这都说明,多尔衮一派根本没有将顺治放在心目中。

多尔衮的府第规制全仿皇宫,大殿就有四座,日夜督造,历时三年,所以当时传说墨勒根王府第与皇上宫殿无异。这座王府的原址本为明朝南内的洪庆宫,多尔衮因罪废黜后,便改为寺院,康熙时为吗噶喇庙,乾隆时为普度寺。据俞正燮《癸巳存稿》记载“今墨尔根王府在东单牌楼石大人胡同,乾隆时所立也。”现为北京某小学校,已非常破残,很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之概叹。

随权欲的扩张,色欲也同时膨胀了。多尔衮的政敌豪格被幽禁而死后,便将豪格之妻纳为福晋。在八旗选美女入他府邸后,又在新征服的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并向邻边朝鲜国王索取皇室或大臣中的美女。

多尔衮前后共有六妻四妾,却无子嗣,后以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嗣。他的身材细瘦,体质素来衰弱,豪格早就说过,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恐不能维持到摄政的结束。

清太宗皇太极死后的这场宫廷斗争,多尔衮是享取斗争成果最丰厚又最贪婪的一位猎手,他的胜利一个有利的条件是皇帝还为幼童,但他个人的才能、手腕和毅力也是重要的因素。可是不言而喻,他生前必也结了不少仇敌。在他权势熏天时,人家只好忍气吞声,其中就有顺治皇帝在内,等到多尔衮死后,这种复仇的火星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爆发了。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因“有疾不悦”,率诸王、贝勒猎于边外,十二月初九日病死于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皇帝依据众亲王、大臣等的联合奏呈,追治当年显赫一时的皇父摄政王的罪行。就这样多尔衮被削爵、黜宗室,没收财产充公,并令其养子(多铎之子)归宗。《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命令毁掉阿玛王(满族称父亲为阿玛,这里指多尔衮)华丽的坟墓,……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多尔衮亲信多人也先后被处死或贬革,其弟豫亲王多铎受株连追降郡王。多尔衮就这样从一个皇父摄政王、死后追封的义皇帝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罪人。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尔衮才被乾隆帝平反昭雪。乾隆下令为其恢复睿亲王爵,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并命其爵世袭罔替,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阿济格谋政未成死于狱中

阿济格,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只是多尔衮同母兄,被封英王。《清史列传·宗室王公传一》,第一个是礼亲王代善,第二个就是阿济格。《鞑靼漂流记》描写阿济格的形象说:“听说是个粗野人,考虑问题粗率,所以从来不过问政务。看来年纪近五十岁,麻脸,身材魁梧,眼神令人望而生畏。为人慓悍,在交战时,攻城陷阵,无往不胜。大明和鞑靼交战之际,屡建军功。”

阿济格十五岁开始戎马生活,但此人有勇无谋,性情暴躁蛮横,而且一意孤行,与人争执动辄以兵刃相见。他又好财物女色,常向部下索取妇女。清军攻克皮岛时,牛录章京徐大祯获一美妇,阿济格先后索取四次而没有得手。徐大祯回沈阳,阿济格竟派人前往追寻。

皇太极去世,他竭力支持多尔衮夺位,坚决反对皇太极长子豪格嗣位。在诸王公议立福临承统的会议中,他中途退出,此后即称病不出,对皇太极丧事概不来往,直到多尔衮发怒,才勉强参加皇太极的完殓丧仪。

多尔衮专权后,罢济尔哈朗辅政王职,代之以其弟多铎。不久,多尔衮的政敌豪格被囚毙狱中,便以阿济格代豪格为正蓝旗主旗贝勒,其子劳亲封为亲王。阿济格还不满意,派人向多尔衮说:多铎功小,不应优异,济尔哈朗为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上之叔,何不以予为叔父?”多尔衮予以斥责,说他无自知之明。多铎为他同母弟,且当时已死,他却依然在妒忌。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欲承袭摄政,即派三百骑兵,赶往京城,企图让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归附自己,派人往告郡王勒克德浑:“原令尔等三人理事,今何不议一摄政之人?”又诈言多尔衮悔以多尔博(多铎之子)为嗣子,曾取劳亲入正白旗,且暗示端亲王博洛速推阿济格摄政。两白旗大臣心存疑惧,各率部属执兵刃严防,阿济格大怒,威胁镶白旗的阿尔津等说:“两旗之人,戈戟森列,尔主在后何为?可速来一战而死。”阿尔津等回去告诉额克亲、吴拜等五人,他们经商量后说:“诸王得毋谓我等以英王为摄政王亲兄,因而向彼耶?夫摄政王拥立之君,今固在也,我等当抱王幼子,依皇上以为生。”并向济尔哈朗等告发阿济格欲谋乱夺政。

多尔衮灵车返京时,行到石门,与阿济格之子劳亲相遇。阿济格让部下大张旗帜和劳亲合军,环丧车而行,父子左右居首而坐,济尔哈朗于是派兵监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