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太液池边听哀声——且说宫女太监
<div>历朝历代的深宫内院,无不饱含着不幸宫女的无助呼喊,那一个个鲜亮生动的少女,自从被选入宫,便再也难寻儿时的天伦之乐,再也难圆青春少女的玫瑰梦。
而被强行剥夺男儿根本的太监们,则不仅是皇宫内府更是中国封建年代催生的怪胎畸儿。这些拿捏着不男不女腔调的太监们“给老佛爷请安”时,又有谁听得出他们心底的悲吟?
◎哪些人才能当宫女
宫女,是生活在各代王朝皇宫内的人物,而这已是十分遥远的往事了。眼下,我们只能在戏剧或电影里看到宫女的形象:她们个个年轻貌美、苗条曲柔、举止轻盈、娇娜动人。人们以为她们生活在帝王之家,好似那天上人间。但实际上,宫女是皇帝的女奴,她们和太监一样,在皇宫里日夜操劳,伺候主人。她们的一生,有诉不完的苦难情、洒不尽的辛酸泪。千百年来,各代文人写出了多少诗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与怜悯。唐·张佑祜《宫词》道:“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唐·元禛《行宫》道:“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些诗句,描绘出宫女深居大内,孤独幽思,心情凄凉,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白发苍苍,还没有获释。以她们的青春年华,装点着宫廷的生活情趣,将大半生宝贵光阴,白白地葬送在皇宫红墙之内。想想看,这种情景是何等悲惨。
宫女的起源,据考要先于太监。《周易·剥》有“贯鱼与宫人宠”的记载。《周礼·天官·宫人》记述周朝已设专管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女官。唐·颜师古《隋遗录》:“(炀)帝尝幸昭明文选楼,车驾未至,先命宫娥数千人迎祷。”表明宫女又称宫娥;唐孟东野《和蔷薇花歌》:“忽惊锦浪洗新色,又似宫娃逞妆饰。”又说明宫女也称宫娃。
清朝不由民间挑选汉人宫女,宫女一个来源是由内务府三旗“包衣”(包衣,满语奴仆之意。清未入关前,对所获各部落的俘虏,编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属正黄、正白、镶黄这上三旗的,隶内务府;属下五旗的,隶王府)人家选入的。按照清代规定,内务府旗人享有特权,出生下来即有俸米,各旗的女孩有被选宫女的义务。女孩们只要年届十三四岁,内务府即造册进呈皇帝,以供御览挑选。选择的条件与明朝一样,合乎条件的,就被选入宫,名之曰“当差”。一般是三年,期满后放出宫。如果得到主子的赏识,可延期放出,三年、五年,那就没有准儿了。但也有的可能成为答应、常在、贵人、嫔、妃的。女儿入宫当宫女,分明是一桩苦差,所以有些人家花钱贿赂内务府主管人员,假报残废,即可免选。也有些贫寒人家,一则为了减轻家中经济负担,二则女儿入宫三年,凭着这个经历,可以嫁到有声望人家。还有的人家希望女儿入宫,如能博得主子的欢心,借此以夸耀门庭。
◎清宫宫女的命运
各旗新宫女被选中后,在地安门内雁翅楼聚齐,然后进宫。由大总管太监、二总管太监及各宫首领太监、回事太监等,分别收为徒弟,教她们学习宫廷礼仪以及应对、进退,见什么等级的人如何叩头、如何请安等当差的规矩。各种礼仪、规定等都学习熟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才分配到各宫正式当差。同治、光绪年间宫女初入宫门,首先要拜慈禧太后,称“老佛爷”、“老祖宗”、“主子”;再拜皇帝,称“万岁”、“皇帝”;再拜妃嫔,称“小主子”,还要拜本宫姑姑。所谓姑姑,是本宫中较有资格的老宫女。她们的权限大,可以调遣宫女的工作。如果宫女伺候不当或得罪了她们,就要挨她们的责打。
宫女在宫中应差,有很多约束:工作时不许随便说话,要做到寂静无声,要始终保持面带笑容,哪怕是刚受过责罚,也绝不许对人哭丧着脸,还得强作笑颜。当听到或见到什么可笑、可惊的事,不许乱说乱笑;应该笑的时候,只能嫣然一笑,不许笑出声音,更不许哈哈大笑。笑和说话,不许露齿。站立或走路时,身体不能乱摇乱摆,头不许摇晃,宫女与宫女之间,不能乱说乱道,不许逾越自己的工作范围。主子对宫女说话时,宫女自己答称“奴才”或只应声“嗻”字,不许多嘴。说完话不能扭头就走,必须退着身子出去。请安时,身子要直,叩头要稳,不许忙手忙脚。还有一项严格制度,哪个宫的宫女必须在本宫应差,不许越宫门一步,绝对不许串宫,违犯者,或打或杀,由首领太监掌管。但受主子的差遣到某宫传话或送东西、办事,则属例外。以上这些要严格遵守,稍一不慎,出了差错,立即遭打受罚,或罚跪,或罚充杂役,但有一条,打宫女不许打脸。宫女挨打虽是常事,但不能任意打死。乾隆帝的惇妃汪氏,鞭笞宫女致死,乾隆帝弘历将惇妃降为嫔,并将该宫首领太监郭进忠、刘良等革去顶戴,罚钱粮二年。总管太监五人未能劝阻,各罚钱粮一年。所罚的钱粮一半由各太监俸粮内扣除,一半命惇妃代交。同时罚惇妃一百两白银,为死者殓葬。不过,没过多久,惇妃又复封为妃了。
宫女平时穿的是布褂或绸袍,外罩丝绸大坎肩。夏季多穿些浅色如淡色绸袍,春、秋、冬穿深色如紫红色绸袍,袖口、领口、裤脚处,绣出鲜艳的花卉、蝴蝶,以争奇斗艳。头发梳大独辫,大红辫梢,右鬓戴绒花,花样随季节更易,如牡丹、菊花等,喜庆时戴红喜字花。穿寸底鞋,鞋帮绣四季花卉。每月发二两胭脂钱,但平时不许涂脂、抹唇、描眉,每遇宫中有喜庆大事,比如元旦、慈禧的“万寿日”等,才允许涂脂抹粉,梳妆打扮,同时还要穿一色深红衣服。
宫女的早点,是吃各样米粥、烧饼、蒸食、春卷等,午餐有米饭、肉菜,晚餐多为各种蒸食。凡值夜班宫女,有一餐夜宵,有馄饨、汤面、各种点心。
宫女有闲余时间,就做些女红,如以丝绒线编织各种香囊络子,织出“万蝠流云”、“盘长”、“万字不到头”、“方胜”、“斜象眼”、“大料花”、“菊花”等,煞是好看,自己佩戴,也有托小太监带到街市上卖给香蜡店,换几个零钱用。凡是在慈禧跟前当差的宫女,待遇比较优厚,每月初二日可享受家人探视一次。其他各宫的宫女,往往一两年才得与家人见上一面。下一等的宫女,待遇低,吃穿差,干的是粗活,没人待见,入宫以后就很难见到家人了。
在储秀宫当差的宫女,她们的工作最具有宫女的代表性了。储秀宫是慈禧的寝宫,围绕慈禧的生活起居,宫女们各有专责:有管铺床叠被的,有管四季衣服的,有管四季鞋袜的,有管便溲“虎子”的,有管焚点松香、熏炉、手炉的,有伺候梳洗的,有侍茶、侍烟的,有烧地炉暖炕的,有擦抹桌椅摆设的,有擦抹砖地的,有管灯火的,有擦拭玻璃窗的,有专管传递文件奏折或到各宫传话的,有夜间值班的等等。每日天快亮时,慈禧起床,粗使宫女用水桶抬水,以备盥洗之用。宫女们先向慈禧跪安,太监刘德成(梳头刘)梳头,慈禧梳洗完毕,用银耳、莲子、百合及各色点心,然后乘舆去养心殿办公听政。慈禧退朝还宫时,在宫门外等候的太监先传递消息,姑姑们得知,不喊话,用右手食、中二指在左掌心轻轻一拍,一个传一个,大家都知晓,于是宫女们马上各就各位准备自己应做的工作。慈禧进屋,更衣换装后,接着喝茶、吸烟。她喜欢吸水烟,一般的水烟袋烟管短,吸烟者得一手托烟袋,一手自己点燃纸煤儿吸烟,她用的是银制珐琅水烟袋(又名“仙鹤腿烟袋”),烟管有二尺余长。吸烟时,她不自己点烟,由侍候的宫女单腿“打千”,跪在她的左下手,左手托着水烟袋,右手执着点燃的纸煤儿点烟。宫女口吹纸煤儿着火时,不许溅出火星,也不许吹扬纸灰;侍茶的宫女,要从慈禧的右方双手捧茶盘递茶,平平稳稳,不许洒出一点水来,这都是规矩。
骄奢淫逸,是多少个皇帝的本性。如唐朝宫廷有“肉屏风”之说,皇帝午睡时,尝命数十个裸体宫女并排站在床边周围,还美其名曰“遮风”。按说皇帝有得是三宫六院、众多妃嫔,但蹂躏宫女的勾当,则是司空见惯的事。据传:清朝皇帝要“临幸”宫女了(一说经皇后批准),降旨下来,主管宫女的太监即将宫女的花名册进呈“御览”。大内的宫女何止千百,皇帝除贴身宫女外,张三、李四并不认得,只凭花名册上的名字、年龄,凭着一时好恶,看哪个名字顺眼,用朱笔一点,就算决定“临幸”谁了。太监于是就通知本人,于是这个宫女便立即停止日常工作,香汤沐浴,梳洗打扮,静候“临幸”。这夜,皇帝早到某宫等待,只等二更时辰,该宫女脱光衣服,一丝不挂,被一太监用黄绫被包起,扛在肩上,疾步送往宫去,门外站着两个太监值班,开门迎接,屋内不点灯,漆黑一片,太监将黄绫被包往皇帝床上一放,倒退步离去,将屋门合闭。这一夜只许皇帝恣意蹂躏宫女,宫女不但不能有一丝反抗,也不许表露缠绵柔情或形态放荡,如被门外值班太监听得,转报太后或皇后,反抗的定个逆君之罪,放荡的定个惑君之罪。第二天五更,门外值班太监梆子一敲,宫女必须马上应声下床,不得稍有怠慢。这时一太监马上进屋,又以黄绫被将宫女包起,送回原处。此后一月,如果怀孕了,就提升为嫔,为皇帝生儿育女,如果没有受孕,那么皇帝早已把她忘在脑后,各不相关了。
和明朝一样,清朝老宫女的归宿,有的十分悲惨可怜。她们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得到主子的欢心;或者得罪了主事太监、本宫姑姑或是伺候小主子,而小主子又遭皇帝或太后的冷遇,宫女也跟着陷入厄运,这些宫女,进宫时正值豆蔻年华,随着日月流逝,十几年或廿几年后,人老珠黄了,遣放出宫时,家中父母早已过世,归家不得,只得嫁给一般旗员,或嫁给太监。也有的在宫中当差多年,养成孤僻性格,只好独身一辈子;还有的嫁不了人,只好投亲靠友做佣人维持生计,了此一生。
◎伺候过老佛爷的缪氏和李氏宫人
在慈禧的宫眷当中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个是岁数大点的缪素筠;一个是岁数小点的李大姑娘。这缪素筠原本是云南人,光绪八年(1882年)随丈夫入四川,而丈夫不幸在四川任官期间染上了病。为求医曾辗转来到了京城,然而到京后不久丈夫就死了,留下一个未成龄的孩子,家境日渐贫困。为了生活,缪素筠只得凭借自己早年学成的一手好字画,天天靠卖字卖画度日。说到她的字画,当时京师的文人雅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那恽派花鸟,形象逼真,画工细腻;她那灵飞经体的小楷使人见后无不赞叹。她家居琉璃厂的西南园,自从她卖字画之后,就有不少名门闺秀来向她学字学画。飘泊异乡的缪素筠时时思念她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云南,可是靠卖字画赚来的钱只能糊口度日,根本没有回乡的川资。
光绪十六年(1890年)盛夏,一天慈禧正在南海乘凉,无意中看见光绪皇后(慈禧的内侄女)手中拿的折扇上画着松鼠葡萄,取过来一看原是缪素筠仿恽派之作,慈禧立刻爱不释手。次日她便传谕召缪素筠进宫。数日后慈禧见到缪素筠。她那彬彬有礼的举止,很得慈禧高兴。不久便命她在如意馆行走。这如意馆乃是专供宫廷绘画的地方,里面有不少知名画家,然而却无女性,因此缪素筠到这里后觉得很不方便。慈禧知道后就把她调到了自己的身边。由于她能为慈禧写字作画,因此慈禧表面上对她很是器重。除每月给她俸金二百两外,还经常赏赐给她不少珍品,如翠戒、玉环之类。按宫廷的规矩,宫女、女官见了太后都要跪拜,然而慈禧特准缪素筠可以免跪拜礼。在表面器重缪素筠的同时,慈禧又常常拿她开玩笑。比如她长得矮胖,慈禧就当着人说她像不倒翁。又比如她是缠足,每次慈禧游三海时又必须让她跟着,一日游玩下来,累得缪素筠举步艰难。
就这样她在慈禧身边一呆就是十年。直至庚子年才被准假回籍。虽然在这十年之中缪素筠得到了不少俸禄和赏赐,但她确像笼中的鸟儿一样被锁在了宫中,成了个御用画师。到了晚年,她常常在街上见到提笼养鸟的人,便以数倍市价的钱买去,然后开笼放鸟入林。有好奇的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便反问道:你们哪知道笼中鸟的滋味?
至于李大姑娘则是另外一种人了。她是太监李莲英的妹妹名唤莲芜。她没进宫前,时时想着哥哥在宫中那样得势,为什么自己就不能进宫去呢?一天她和李莲英提起进宫的事,李莲英略加思索一下就答应了她的要求,并准备把她引到光绪皇帝的宫中。没想到李莲芜要进宫的消息先被慈禧知道了。于是慈禧就让她哥哥将她带来先见自己。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莲芜便进了宫,慈禧见她又聪明又伶俐,长得又俊俏,就把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并称她为大姑娘。因此李大姑娘这称呼就这样被叫开了,致使许多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在慈禧身边她很会观察太后的举止,迎合太后的心意,慈禧对她也就另眼相待了。每日慈禧用膳时,总是李大姑娘和缪素筠侍候左右,她俩能和太后同桌吃饭,而其他人就只能在旁边站着。
有一次,醇王的福晋入宫来看望慈禧,李大姑娘也在场。这位福晋乃是慈禧的妹妹。当她向慈禧请安之后,慈禧便向她赐座,福晋不由得吃了一惊,因为过去请安后慈禧从不赐座给她,所以她就迟迟不敢坐下。慈禧见此情景便沉下脸来对她说:“我给你座岂是为了你,你不坐大姑娘怎敢坐啊!你别忘了人家是小脚(李大姑娘是汉人),而你是大脚丫子。你能老站着,可人家不能老陪你站着呀!”福晋听后心里非常愤怒,但是不敢反驳一句,只好坐了下来。
李大姑娘自进宫来就和慈禧、皇后、李莲英串通一气。由于光绪帝爱恋珍妃,并不喜欢皇后,所以皇后时时向她的姑妈慈禧告皇帝的状。就在这时,李莲英便给慈禧出了个主意,让李大姑娘到光绪宫中去,说这是为监视皇上的行为。实际上这是他妹妹进宫前他就想好了的。想让她妹妹到光绪的身边,自己好效法汉代的李延年。只恨妹妹一进宫就被慈禧看中了,自己的妙算才一时不能如愿。现在好容易找到了这样一个机会。让妹妹进光绪宫中一来可买慈禧和皇后的好;二来想这下子接近皇帝这条路就可铺平了。谁知光绪并不是风流好色之君,李大姑娘虽有国色天香,但终不能打动光绪的心,光绪依然爱恋着珍妃。这就使李大姑娘妒忌珍妃之火越燃越烈,致使她多次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陷害珍妃。由于她的陷害,珍妃不知受了多少苦和罪。
时间荏苒,岁月飞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李大姑娘已是三十好几的人了。这时内务府的一个官员由于年前丧了妻子,便用重金贿赂了慈禧想得到李大姑娘。慈禧也知道李大姑娘早就应出宫选配了。于是就以太后指婚的名义把她嫁给了这个内务府官员。临出宫这天,李大姑娘依然恋恋不舍太后和皇后,哭得简直像个泪人儿。后来有人曾为李大姑娘写过两首七言诗。其一是:“偷随阿监入深宫,与别宫人总不同。太母上头宣赐坐,不教侍立绣屏风。”其二是:“汉宫谁似李延年,阿妹新承雨露偏。至竟汉皇非重色,不将金屋贮婵娟。”
◎太监怎样净身
中国有太监历史相当久远。大约是从战国时期(公元前175年—前221年)到清朝末年,上下共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的宫廷之内,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他们的影子。太监,说白了就是割去了男性生殖器的男人,又称阉人或宦官,古时又称寺人、阉宦、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如果真要考究起来,当源于古五刑之一的宫刑(也叫腐刑)。《书·占刑》:“宫辟疑赦。”传曰:“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子幽闭。”那么历史上为什么宫中要有太监?
原来内廷之中,宫殿林立,面积广阔,比如洒扫宫院、搬运杂物、勤杂事务以及服侍帝后妃嫔等,很多工作需要重体力劳动,这些事宫女们又不能胜任,因而不得不由男子承担了。但是宫廷之内,绝不允许男女混杂,这是一条严格的禁律。就连皇太子成年以后,也要另赐府第,搬出宫去。这样,宫廷之内既需要男劳力,又不让男子进入,所以就以宫刑的方法,阉割了男子生殖器,成为一种具有男子的体力,又完全失去男子性功能的人,和宫女一样,成年累月生活在宫内,以供驱使。
其实,太监并不是单纯在宫内服劳役的人。他们之中,可以封官晋爵,担任宫中的事务或管理政务。太监的事务,设置单独的机构管理,或隶属于某一政府衙门。战国时,赵有宦者令。秦、汉的宦官属少府。西汉初高后纪八年,诸宫官、宦者令,皆赐爵关内侯,食邑。据《后汉书·宦者传》记载,还可“享分土之封,超登公卿之位。”隋代置内侍者,管理内侍、内常侍等。唐朝时高宗龙朔二年,改监为中御大监、少监,设置官名。宋代设内侍省,以宦官主管,有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等官职。唐、宋时太监的权势,甚至扩大到直接统领军队。辽置太府秘书、都水等监,全以太监充任。明朝设置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清朝以前的太监,有的比较贤明,比如明成祖朱棣,率军进入云南,收留了昆明回族人马三保,后来充当太监,赐名郑和。其人曾七次下“西洋”,史称“三宝太监”,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但权赫一世、专横跋扈的太监,也不乏其人。明代中期,朝政荒废,大权旁落于太监之手。太监的权势日益扩大,趋炎附势,拉帮结派,残杀异己,成为“阉患”,人们称之为“阉党”,如太监王振、王直等。明正德时太监刘瑾,掌管司礼监,与阁臣焦芳等勾结窃权,到处安插党羽,大乱朝纲。明万历年间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秉笔太监,与朱常洛的奶母容氏(保定定兴人,后封为奉圣夫人)狼狈为奸,专断国政。他自称“九千岁”,仅次于“万岁皇帝”,下有五虎、五彪、十狗等名目,从内阁六部到各地都抚,都有他的党羽。他又密设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镇压“东林党”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死于他手中的仁人志士和无辜百姓不计其数。
清代鉴于前明太监肆虐为患,顺治皇帝屡降“明训”,规定太监不准谈论政事,更不准干预政事,违者处以极刑。还规定太监的品位不得超过四品。当时限制太监权力的条例很多,也颇严厉。如雍正时太监苏培盛,虽然受了殊恩,被授为宫廷监都领侍,但只赏赐四品官衔,官职并不太高。但是到了慈禧太后掌握政权的时候,就废置不顾了。慈禧的得力太监安德海(小安子)、李莲英、张兰德(小德张)等,破例赏赐三品官衔顶戴。
另外,清朝为防止太监仗势欺人、招摇勒索,还立有太监不许出京的“祖训”,违犯者即刻处死。
清朝太监,差不多每代都有两千人左右,慈禧当权时多达三千多名,直到宣统溥仪退位前,还有八九百名。清初管理太监的机构,有十三衙门。康熙废除了十三衙门,改由内务府总理其事。在宫廷内设敬事房,设总管太监二人,管理宫中太监调动升迁等一切事务。太监,大致分三类:一类是在太后、皇帝、皇妃、妃嫔身边的太监;一类是各处的太监,有总管、首领;再一类是一般太监。总管太监分配事务时,先选择相貌端正、口齿伶俐、体格强健、聪明能干、娴熟礼仪的,分配各宫侍候帝后妃嫔。其次则分配到大内各殿(如养心殿等)、各宫(如储秀宫等)、各门(如隆宗门等)、各处(如奏事处等)、各房(如御膳房等),这些地方各有首领,各有专责。具体工作项目颇多,除了随侍左右,执伞提炉,伺候饮食起居之外,据《宫中则例》记载有:“传宣谕旨、引带、对臣工、承接题奏事件;承行内务府各衙门文移、收复外库钱粮、巡查火烛;收掌文房书籍、古玩字画、冠袍履带、鸟枪弓箭;收贮古玩器皿、常用物件、功臣黄带、干鲜果品;带领御医各宫请脉、外匠营造物件;供奉列祖实录圣训、御容前和神前香烛;稽查各门大小臣工出入;登记翰林入值和侍卫值宿名单;遵藏御宝;登记起居注;鞭笞犯规宫女、太监;验自鸣钟时刻;煎药;唱戏;充当道士在城皇庙里念经焚香;为皇帝做替身在雍和宫里充当喇嘛”等等,也有分配到各王府的。粗笨一些的太监,分配到各宫院,打扫庭院、搬柴运炭、刷洗便桶(宫内没有厕所)、整理花木、饲养鸟鹿金鱼等,这些太监,实际就是杂役,没有品级,永远得不到皇帝的赏识,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头之日,只有老死。
那么当太监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的来路各有不同:有的是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地主的压迫,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再加上天灾人祸,生活贫困不堪,为了找一条生路;有的人家被迫将亲生孩子送进宫中,当了太监;有的是被恶人拐骗的孩子,转手卖给太监;有的是看到乡邻原也是穷人,一旦当了太监,在家乡置地买房,一跃而为富有之家,于是也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当太监,以图将来发家致富;还有的因本人犯有罪行,当了太监,就可以逃避刑责。清朝以前的太监,不分地域,各地人都有。清代太监以河北河间、易县、交河等十余县的人最多,这就形成一种乡土关系,其他各省人很难跻身于太监行列之内了。
正常人“净身”后才能充当太监。所谓净身,就是割去男子生殖器的雅语。每当宫中老太监多了,人手不足应用时,清代由内务府主办、由总管太监主管,招收十几岁的男童(也有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为新太监。愿为太监的,通过所在州县报名申请,也有宫中太监提名推荐的。报名申请的,写出姓名、籍贯、年龄、家庭成员、三代情况。经州县审查,报府再审后并转到总管太监。这里应该提出的是,三代中如有诈骗、盗窃行径的,不能收录,这是太监的大忌。总管太监审查合格后,就通知本人进京。再由主事太监亲自谈话,反复询问:当了太监,绝了后嗣,家庭断了香火,有无顾虑?一辈子生活在宫中,远离亲人,能否做到?终生侍奉皇上,为皇宫服役,是否心甘情愿?等等。当本人表示一切均无问题,甘愿一生侍奉皇上时,才算最后通过。如果这时稍有迟疑,立即不录,退回原籍。从录取后起,为期三个月,每日膏粱厚味,保养身体,单等选定吉日净身了。
光绪年间,北京有个人叫“小刀儿刘”的,是著名的阉割手。吉日那天,将被阉者带入一间房内(即手术室),这间房从天花板到地面,四周墙壁以及手术床、布单什物等,统统都是红色,说是被阉者如果当时看见一点血迹,就可导致发疯致死;由于房内各处都是红色,或沾血迹,也不明显。被阉者上床仰卧后,褪去衣裤,正对屋顶上有一横梁,嵌有铜环一枚,系红绳一根垂下,将生殖器系好,拉直绷紧,这时床边一侧有人仍问有无反悔之意,连问三次,待被阉者三次郑重表示决心时,才开始下刀。床边另侧的“小刀儿刘”,早已备好刀器,这刀器是一戒指,刀刃呈半月状,套在右手中指上,刀刃藏在手掌心内,左手持熟鸡蛋黄两枚,送入被阉者口内,趁他咀嚼蛋黄,干涩难咽之际,说时迟,那时快,一刀将生殖器切下,红绳遂即拉向上方,悬在半空,这时被阉者剧痛难忍、但满口蛋黄,喊叫不出,立即昏死过去。接着将一干净苇管插入尿道内,伤处敷好“刀煎药”,包扎停当,弄到另屋,慢慢等待苏醒。此后的时日,即是调养伤口,不许喝水,只吃软饭,每日移动一下苇管,防止黏连,小便时,尿从苇管流出。一连七七四十九天,伤势痊愈,就成为太监了。然后拜老太监为师,学习礼仪,如何请安,如何侍奉应对。他们学习到一定时间之后,才被分配到宫廷里当差。
◎清宫太监私生活
人们以为太监住在宫廷,从不与外界接触,殊不知太监在宫外也有他自己的私人住宅。总管太监、首领太监等高一级的,除按时到宫内应差外,宫内无事时就回到各自的住宅,他们的家,有小太监、奴仆、使女等伺候。有的太监也娶名义上的妻子,有义子义女,生活豪华,与官宦之家完全一样。据说太监李莲英就有不少义子义女,他死后,义子义女们分得了许多金银、房产。一般太监积蓄多的,或买房,或赁房,都安家居住。穷苦的太监,有几个人租一两间民房或庙房的,一起合住;在宫中每天工作休息时,则都散居在各宫“小蹋蹋”(即宫中供休息的小屋)内。人们不禁要问:太监已经阉去外生殖器,为什么还要娶妻成家?你可知道,太监不但娶妻,还频频涉足于烟花柳巷。原来太监虽然不能进行性交活动,但还有性要求。
太监的收入高低不等,差异也很大。少数有权势的,如安德海、张兰德、李莲英、崔玉贵、冠连材、刘德盛(梳头刘)等,他们品级高,俸银、俸米、月例多,再一个由于成天围绕在太后、皇帝、后妃周围,博得主子的欢心,各种恩赏也多。另外,各省封疆大吏、道台、知府等以及各部官吏,为欲面朝皇上奏事,必须给太监“纳金”或馈赠,求得引见。纳金馈赠得多,引见得快,纳金馈赠得少,引见得慢。如果不花费,太监就不理不睬,推诿拖延。希望得到引见的官吏还蒙在鼓里,每天可怜巴巴地干等在会馆或旅店里。等候日久,开支花销越大,还得托人疏通,将银两送上,不用多时,即可得到引见了。引见一关,犹如拦路抢劫,没有银两,休想通过。以李莲英来说,各省官吏如想升迁调转,少不了要将金银器皿、翠玉玛瑙等珍贵文物送到他的手中,他就会在慈禧面前多说好话,极力推举。更有甚者,李莲英与庆王奕劻上下串通,卖官鬻爵,根据官职大小、地方肥瘠,价码多寡不一,少则一二万两,多则十万两左右。这已是清末官场中人人皆知的事。据说李莲英与袁世凯密谋夺权一事,袁世凯一次即送李白银二十万两。慈禧于庚子之后,要修建颐和园,一面挪用海军军费,一面下谕旨:凡王公大臣、贝子、贝勒,在京各部尚书,在外省督抚等,都要奉献银两。这时,北京各大建筑厂商,则纷纷通过李莲英从中斡旋,包揽下这项发财的工程。颐和园的工程完毕,在地安门黄化门西口路北建造住宅一所,一文不收,白送给李莲英。宅院富丽堂皇,不亚于王公宅府。室内隔扇,一色楠木或黄松;落地罩、天圆罩均仿颐和园式样雕刻。住宅路北及路南,建盖房廊马圈二百余间。另外,李莲英在京城内的房产不下百余处,其家乡还置有土地若干顷。太监张兰德入宫当太监时本是一个穷光蛋,由于得到慈禧的赏识,青云直上,权大财广,在家乡置房买地,在京城购置住宅,开设商店多处,不几年工夫,竟成了一名阔太监,财产仅仅次于李莲英了。一般太监,品级不高或没有品级的,他们的收入,只靠有数的俸银、俸米、月例,最低的月银二两,米二斗,制钱六百,生活比较清寒。惟一盼望的是宫中遇有喜庆大事,如新年元旦、皇帝大婚、慈禧办寿等,可以得到一些恩赏,或随大溜儿晋升一级。为了将来出宫后,安排晚年生活,平时不得不省吃俭用,自己留点积蓄。
太监的伙食,也是有等级的。一般小太监,每月饭银二两,都吃大锅菜饭。在各宫服役的太监,每月饭银五两,每餐一菜一汤。各处的首领太监,每月饭银十两,每餐三菜一汤。总管太监、首领太监,每月饭银五十两至一百两,每餐菜汤数十道,山珍海味,自不必说了。太监的服装,都是按季节更换的。夏季一般穿红青官纱袍褂,冬季穿红青缎绣蟒出白凤毛袍褂。无品级的,按季穿布褂,没有补服顶戴。有品级的,按品级穿戴。像李莲英,穿的是蟒袍补褂,三品顶戴。
但是太监毕竟是皇帝的奴才。在宫内对于帝后妃嫔恭谨逢迎,一言一行,都要合乎规矩,不得稍有差错。如果漫不经心,失去尺度,或犯有什么错误,既便是受帝后器重的太监,也要挨一顿训斥。至于一般太监,错误轻的由各宫总管太监处以杖刑;重的送交内务府处理;再重的则送刑部处刑。平常因为些许小事挨打受气,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常言道:“养儿防老。”人在垂暮之年,都希望子孙们照顾赡养。太监没有子嗣,晚年依靠谁呢?当然阔太监已有大量积蓄,早就备置产业,老年出宫后,尽可在家使奴唤婢,养尊处优,以尽天年。而一般穷太监,年老出宫后,无依无靠,孤身一人,惟一的归宿就是到道士庙当道士。有人要问:老太监只当道士,为什么不当和尚?这是有原因的。远在明朝时期,有些太监考虑到晚年的归宿,于是联合一些太监,大家集资修建道士庙,如北京西便门的白云观、钟楼后娘娘庙的鸿恩观、旧鼓楼大街的清虚观,还有京西一带的数十处道士庙,多是太监捐资兴建或重修的。很自然道士庙就成了太监老年安身立命之所了。还有一些一贫如洗的太监,道士庙也不收留,只能流落街头,沦为乞丐。
说起来,近乎荒唐的是,太监死后,无论贫富,一定要将当年净身时的干瘪生殖器装入布袋,放在棺内,名曰“高升”,意思是来生可为完人。因此“高升”二字,成为太监的忌讳,大凡太监高升品级,人们只能道贺,当面不得以“高升”二字恭维。还有,太监还忌讳人家称他为“老公”。在人际接触中,对一般太监,只能称张公、李公、张爷、李爷,或张太监、李太监,对总管太监或各府的大总管,则称张总管、李总管。太监“高升”,当年净身的生殖器怎么保存下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监自己保存。一种是保存在当时净身手术者处。上面提到的“小刀儿刘”,当年是一家不小的富户,他的钱财并不来源于净身手术费,因为这是一项“官差”,所得费用并不太多,主要的是“小刀儿刘”保存有许多太监的阴干生殖器,哪个太监发迹了,他死后必然高价买回生殖器,少则数百两,多则数千两不等。有三五个出高价的太监,就是上万两财富。至于一般太监,没什么油水,几十两也可成交。太监死后的丧葬,贫富也是有悬殊的。清代的太监如张兰德、李莲英、刘德盛等,都有各自的茔地,并且都具一定规模。普通太监,没有能力自置茔地,大多葬于京西恩济庄太监义地。这块义地,占地很大,前有大门,周有围墙,义地内松柏成林,显得肃穆幽静。至于当了道士的太监,死葬则由道观来处理了。
1911年大清封建王朝覆灭了,近千名太监被遣散离开了皇宫,大多数散居在北京民间。一二十年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也就逐步绝迹了。细算起来,这类特殊人群在我国延续存在了两千年之久,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中一件可悲的现象。
◎大清盛世时的太监
大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皇帝,虽然有的走走形式,有的好大喜功,但以异族而入主中原,无论在文治武功上,都不失为英明之主。这四位皇帝对宫廷内近侍太监的管理都很严厉,而且各人有各人的重点,因此在有清一代的前半段时期里,宫廷中,尤其是太监是严肃而遵守规矩的,不像后半段时期——特别是慈禧太后掌权以后那么紊乱和没有法度。
康、雍、乾、嘉四帝管理宫廷各有各的方法,并且从他们对于太监的管束方式,也可以看出各人的一些个性来,这一切都是非常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