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药补不如食补(4) - 健康是三分水补七分食补 - 罗鲜英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13章药补不如食补(4)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往往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闷、头昏、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中医学认为,夏季暑盛湿重,既伤肾气又困脾胃,所以人会感觉不舒服。而苦味食物可通过其补气固肾、健脾燥湿的作用,达到平衡机体功能的目的。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苦味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都是佳品,可供选择。

(3)番茄汤

夏令多喝番茄荡既可获得养料,又能补足水分,一举两得。番茄汤,所含番茄红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护心脏的功效,最适于男性。

(4)鸭肉

切莫以为夏季只宜吃清淡食物,而夏季照样能进补,关键在于选准补品。鸭肉不仅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而且能防疾疗病。其奥妙在于鸭属水禽,性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易上火的人食用。

鸭与火腿、海参共炖,炖出的鸭汁善补五脏之阴;鸭同海带炖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鸭肉和竹笋炖食,可治痔疮出血。

(5)热茶

夏天离不开饮料,首选的既非各种冷饮制品,也不是啤酒或咖啡,而是极普通的热茶。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每100g茶水中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绿茶10.7mg,红茶24.1mg),既解渴又解乏。据英国专家的试验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乃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6)维生素e

维生素可让你平安度夏,“最佳”选择非维生素e莫属。德国科学家强调,人在夏天会遇到三大危险,即强烈的日照、臭氧与疲劳,而维生素e可将这三大危险降到最低程度。维生素e在麦牙、麸皮面包、胡桃泥、奶制品等食物中含量较多,夏天可多安排一点。必要时也可酌服维生素e的药丸,每天15~60mg足矣。

(7)姜

常言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也许有人会问:“冬吃萝卜可保暖防寒、温中健胃,而炎炎夏日为何还要吃性味辛辣的生姜呢?”原来,夏日食姜与人们的夏日生活习惯和生姜的多种药用作用有关。

炎炎夏日,人体受暑热侵袭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减少,而生姜中的姜辣素却能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促使胃肠道充血,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消化功能增强。它还能刺激小肠,使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明显增进人们的食欲。

(8)人参

炎热的夏天,人体在高温的刺激下,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增加,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人易疲劳,体质也往往受到影响。对于高温抗衡缺乏适应能力的人,人参正是抗御暑热的佳品。只要舌苔不是白腻,或厚腻,或黄腻,或有热度的话,就可以服参进补,这是增加抵抗力最有效的办法,称之为“伏补”。

特别是那些在冬天寒冷季节容易发作慢性病的患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病人,夏季服用人参扶正固本,提高肌体的免疫功能,预防冬季慢性病的发作,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

服用人参要有选择,一般可选用生晒参、西洋参、皮层参。此类人参的药性比较平和,对一般病人、年老体弱者较为适合。

夏季,天气炎热,每个人都应谨遵下面五条食补守则。

(1)注意补充盐分和维生素。盛夏,人体大量排汗,氯化钠损失比较多,故应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补充盐分。在夏日应多吃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庄、虾皮等,亦可饮用一些水果汁。

(2)不可过食冷饮和饮料。天气炎热时,适量吃些冷饮或喝点儿饮料,能起到一定的解暑降温作用。雪糕、冰砖等冷食是用牛奶、蛋粉、糖等材料制成,过食会使胃肠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则收缩,会诱发腹痛、腹泻等病症。

(3)夏日不要忽视补钾。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现象,会引起人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的大葱、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4)讲究饮食卫生。暑天饮食卫生特别重要,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不要买变质的食品原料;膳食最好现做现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凉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谓味,又能杀菌,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

(5)暑天最宜清补。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清炎、具有滋阴功效的食品,如鸭肉、虾、鲫鱼、瘦肉、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等。此外,还可进食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毒药粥”,它们具有一定的驱暑生津功效,而且味美可口。

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内蛋白质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多,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可多食鱼类、瘦肉、鸡肉、蛋、奶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以满足盛夏肌体代谢的需求。同时,为增进食欲,在饮食制作方面应力求烹调可口,注意花色品种的增加和变化亦可适量选用一些辛香类调味品。

15.秋季食补

秋天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是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的高发季节。

中秋是气候转换的分界点。中秋之前算早秋,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新陈代谢渐缓,尤其老人、小孩,抵抗力弱,容易感冒、咳嗽。除了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甚至会产生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是“秋燥”,不同于夏天雨水多,湿度高;秋天气候以干爽、燥气为主。表现在身体上的症状多是发炎、肿痛。如果肺气太强,容易口干舌燥、干咳、喉咙痛;如果肺气过强;容易伤肝,产生虚火、肝火。

为适应“秋燥”的特点,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以缓解干燥气候对于我们人体的伤害,多喝水,尤其是盐水和蜜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1)多喝盐水和蜜水

秋季气候的特点是燥,对人有直接伤害,其中以肺为最。在干燥的秋季,如果我们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掉或排出体外。

对付“秋燥”,我国古代医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最佳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那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代医学中的给病人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2)及时食补

从养生角度看,秋季是很关键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由夏季往冬季过渡的过程,此时进补,不仅对人体适应秋季气候变化、保证秋季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且为“冬藏”做好了准备。

秋季是进补的黄金季节,但不恰当的进补方法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健康。大量临床实例告诫人们,秋季若不注意食补原则、方法和补品的选择,盲目“乱补”,不但于健康无益,反而可能致病。秋季进补有四忌。

1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在夏季里,人们由于喝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这时候如果突然大量进补,会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于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

2忌以药代食

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许多食物也是好的滋补品。如果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3忌越贵越好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与之相适应的补品也是不同的。价格昂贵的补品如燕窝、人参之类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每种进补品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应以实用有效为滋补原则。有些人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实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

4忌只补肉类

秋季适当食用牛羊肉进补效果好。但经过夏季后,由于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因此过于油腻的食品不易消化吸收。另外,体内过多的脂类、只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食补中不应忽视蔬菜,它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要想保护脾胃,最好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沙拉等凉性食物。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些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秋天气温干燥,人容易上火,要少吃辛辣食物,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并无大碍,但不要常吃、多吃。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如常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

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看来,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他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由于夏季吃凉冷食品较多,初秋时人的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因此也不宜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

16.冬季食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