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积极密谋反叛日君臣依旧颟顸时
“过了三年,天宝十三载(754年),奸佞杨国忠,太子,王忠嗣等人,设计了一个险恶的阴谋诡计,打算将朕诱至京师,想将朕诛灭,让朕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与奸相杨国忠,先后上书,告朕谋反,说朕图谋不轨。
起初,圣上并不相信他们的谗言。
圣上对朕的确恩遇甚厚,宠爱过于他人。朕也一直没有想过背叛圣上。
皇太子李亨这个闷瓜,也在此时火上浇油,上奏声称,发现了朕的不臣之迹,说朕欲反。
圣上虽然仍不太相信,却也不可一听了之。圣上很清楚,朕毕竟是三镇节度使,手握天下十几万精兵,如有不测,祸乱非小。
所以圣上听信了奸佞杨国忠,太子,王忠嗣等人试召朕入朝,以观其变的建议。”
安禄山兴致勃勃,越讲越兴奋,越讲越得意。
2
“陛下,你此次进京,不是很危险吗?”儿子安庆绪强睁醉眼朦胧的双眼,讨好地问道。
“孩儿说的很对!这就叫做,兵不厌诈,出奇制胜!
奸佞杨国忠,太子,王忠嗣等人,原以为朕必不敢来京。
朕却突出奇计,要证明朕的清白。
当朕接到圣上要朕入朝的手诏后,朕出人意料地迅即飞驰入京,接受圣旨。
朕的这一举动,出乎奸佞杨国忠,太子,王忠嗣等人意料之外,使得他们十分难堪。
圣人也没有理由相信奸佞杨国忠,太子,王忠嗣等人陷害的话语,说朕谋反的话了。
天宝十三载(754年)二月,朕入见圣人。朕满腔悲愤,向圣人哭诉说:
‘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等人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
圣人用好言安慰劝解朕,并加朕官为尚书左仆射,赐实封一千户;又封朕一子为三品官,另一子为五品官,奴婢十房,住宅各一所。
圣人还欲加授朕为同平章事,已命翰林学士张垍,负责起草制书。
奸佞杨国忠闻讯后,即上谏阻挠道:
‘陛下,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
此事遂中止,朕失望至极。朕功勋赫赫,雄才大略,怎么就不能够担任大唐的宰相呢?
自此,朕更加明白杨国忠等陷害朕的图谋,绝对不会停止,对他们有了戒心。
朕见圣人对朕的恩宠依然如故,遂乘机要求兼领闲厩、群牧,集中权利。
圣人当即任命朕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
朕又求兼总监,圣人又任命朕兼知总监事。朕遂利用职务之便,密派亲信,选健马能战者数千匹,另加饲养,以备不时之需。
朕还奏请圣人,说部下讨伐奚、契丹等建立了功勋,请不拘常格,超资加赏。
于是朕的部下,除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
天宝十三载(754年)三月一日,朕告辞圣人,将回范阳。
圣人亲临望春亭给朕饯行。
临别时,圣人还把御衣脱下,赐给朕,同时又派高力士,在长安城东的长乐坡,再次为朕饯行。
凡是上言朕谋反的人,圣人皆命执送于朕,任朕处理,似乎是对朕信任备至。
实际上,朕已经探知了圣人的心思。恩宠越大,猜忌越深。赏赐越多,残杀越狠!
朕十分清楚,朕这次去京,如闯龙潭虎穴,是冒着很大很大的风险的。
如果奸相、太子奏请圣人,将朕留在京师,或者是任命朕为宰相,朕可能就会遭灭顶之灾,不能够回到故里。
因此,一旦圣人允许朕离京,朕便急急如漏网之鱼,疾驱出关,然后乘船,沿黄河顺流而下。
朕心急如火,嫌弃船慢,又命船夫,拿着绳板,立于岸边拉纤,十五里一换班,昼夜兼行,日数百里,过郡县不下船。
朕虽平安返回范阳,仍心有余悸。朕十分清楚,奸佞们是想将朕置之死地。如果忍气吞声,不是会让奸佞们得逞吗?
说心里话,朕并不是起初,一直就雄心勃勃,知道天命所归,想与圣上做对,欲建立大燕帝国。
朕最后称兵自保,也是奸佞逼迫,形势使然,加之朕知道天命所归以后,惕然警觉的结果啊!朕不得不这样做啊!
事后朕细细想来,也难怪大唐朝廷君臣,猜忌朕躬,只因朕手中的兵力太多,而功劳又太大,功高震主,功高不赏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啊!
而朕又十分了解大唐的军事格局,是外重内轻,大唐君臣,怎么不对朕忌惮万分呢?
早在天宝元年,朕所控制的三镇兵力,就有十九万,占边兵的四成,占朝廷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朕后来又兼并了阿布思的数万精兵,总兵力将有二十多万,在军事上是举足轻重的。
朕深知汉将贪婪懦弱,三心二意;藩将勇猛多智,忠心耿耿,值得信任
天宝十四载(755)正月,朕派遣副将何千年,奏表朝廷,请求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目的是清除军队中的贪婪之风,整肃军队,为朝廷更好地拓展疆域。
圣上认同朕的意见,命中使宣付中书门下,即日便写告身交付何千年。
奸相杨国忠、韦见素等,嫉妒猜忌朕躬,却奏言圣上,认为朕以蕃将代汉将,其反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