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奸佞密谋害太子唐廷再起大波折
“常言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论怎样明智的人,只要被蒙蔽,被欺骗,都会昏聩糊涂。陛下也难以逃脱这样的命运。
从开元末年之后,担任帝国宰相的李林甫,以及后来的宰相国舅杨国忠等朝廷大员,与武惠妃,贵妃娘娘等,相互勾结,祸乱朝纲,欺骗迷惑陛下,先后成为了对太子殿下威胁最大的几股家族势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殿下的遭遇能够好到哪里去呢?他当然也会受到那样的陷害的。
而且,殿下受到的迫害更多,更大,有好几次,都差点要了殿下的生命!”
想起这些往事,李泌的愤怒就涌上了心头。
2
“殿下最初面对的最大威胁,就来自于当朝权倾天下的宰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武惠妃那时在宫内非常受宠,陛下对她是言听计从。
为了保住他们的权势与地位,李林甫与武惠妃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想尽了千方百计,终于搬掉了太子李嗣谦这块绊脚石。
武惠妃与李林甫当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把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又叫李清),扶上太子之位。
没有想到,半路却杀出了一个程咬金。
两人绞尽脑汁,用尽心机,千辛万苦的努力,却被殿下捡了一个落地桃子。
陛下听从高力士的建议,将殿下立为了皇太子。李林甫,武惠妃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愤怒怨恨,欲除之而后快。
殿下与李林甫、武惠妃结怨的起因,就在于此。”
3
回想当初,李林甫,武惠妃以及后来杨国忠,贵妃娘娘等人对太子的多重迫害,李泌还有些心有余悸,有些担心。
不仅是朝廷文武大臣,对皇帝对待儿子的态度,感到疑惑不解,就是李泌,也常常在心中,暗暗猜测皇帝的用意。
“为什么当初,李林甫与杨国忠两个奸贼,千方百计地陷害太子,与太子明争暗斗,陛下会熟视无睹,不闻不问,充耳不闻呢?
陛下当时的内心世界,对太子殿下的暧昧态度,是多么值得探秘的啊!
陛下的心里,是不是一直不信任殿下这个太子,有陛下自己的想法与计划安排呢?
如今想来,陛下的心里,肯定是不愿意太子坐大,挑战和分割皇帝的权力啊!
也许就是这样,陛下才会对李林甫等奸佞们对太子殿下的迫害,睁只眼闭只眼吧!”李泌猜测道。
“陛下啊,为什么你不相信太子呢?太子不是陛下的孩子,不是帝国的储君吗?
为什么有时,陛下你对待殿下的态度,比对待外人还不如,还要冷酷呢?”
想起李隆基那时的所作所为,李泌疑惑万分,像是在对李亨当面说道:
“殿下啊,你知道陛下为什么几乎从不公开出面,去遏制或阻拦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对殿下你的轮番冲击和打击吗?
陛下其实是很不情愿看到,他的儿子-太子殿下你的羽翼丰满、势力扩张,从而威胁到陛下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啊!
韦坚兄弟私下与你谈论的时候,不是给你讲过这个道理吗?
韦坚兄弟说得很对啊!陛下就是想依靠旁人的力量,来制衡住殿下你这个太子啊!
殿下啊,到了现在,你想通这个道理了吗?”
李隆基对太子李亨的限制与制约,使得李亨那时的处境,显得尤为艰难和被动,李亨心里对父皇的怨恨与不满,也与日俱增。
4
“先生,你在想什么呢?为什么突然不讲了呢?”李瑞突然问李泌道。
李泌吃了一惊,才发觉自己走了神,从沉思中醒悟过来。
“瑞儿啊,我在想太子呢!我在想,太子殿下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要不是殿下善于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还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结局呢?”李泌回答道。
“瑞儿啊,你不知道,对于太子而言,他成长在这样的一个太平盛世里,并且又充当着陛下这样一位,富有巨大成就感,超强的自豪感、超群的自信心的帝王继承人,并不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啊!
在殿下的心里,常常会不时泛起几丝淡淡的悲哀、忧愁,不安和恐惧。
巨大的压力,逐渐养成了太子殿下忧郁不安,猜忌多疑,优柔寡断的性格。
只有在开元,天宝之交的那七八个年头里,皇太子殿下,才好过一些啊!
那时,殿下虽然深受各种压力,心情的确有些抑郁,但却也是殿下生涯中,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啊!
唉,美好的日子,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不久,太子殿下安宁的生活就被打破,陷入了种种困厄之中。”
李亨忧郁地讲述道。
5
“这期间,来自李林甫,武惠妃方面的种种威胁和打击,还没有严重到,能够危及殿下的太子地位的地步。
朝廷之上,对册立皇太子这些事件,也暂时减少了议论与猜测,对陛下的决定也没有太多的疑惑。
陛下就经常对高力士等亲随说道:
‘太子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他孝顺体贴,一直在朕的眼皮底下—十王宅中,成长起来。
朕对太子的才干和性格,还是颇为了解和熟悉的。朕对太子,十分满意,朕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记得殿下当时,也曾经对我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