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唐天子不恤军民李怀光暗生叛心
然而不久,李适就又故态复萌,习惯性背信。他忘记了奉天蒙难的经历,忘记了兵变的起因,忘记了对天下人的承诺。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十四日,李适在奉天行宫的廊庑下,设置库房,专门储存各道,向皇帝献纳的贡物。
李适兴致勃勃,奋笔疾书,在扁额题字写道:“琼林大盈库”。
“琼林大盈库”,就是皇宫内库,皇帝的私人小金库,与国库内藏完全不同。
考功郎中陆贽,认为皇帝把各道向皇帝献纳的贡物,纳入私人小金库此举不妥,于是进谏道:
“陛下,对于在战场上,攻战守备的立功的将士的功劳,还没有先行颁行赏赐,而皇帝陛下,反而急急忙忙地私建小金库,陛下叫天下人如何思考呢?
臣以为,这会使士兵怨责失望,消减他们的斗志啊!
陛下,臣听说,天子与上天,赋有同样的德行。如此的话,陛下当以四海为家,为什么一定要破坏公家的法度,集聚私人的财货呢?
陛下这样做,不是把至尊无上的皇帝,降低到代替有关部门看守财产的地步了吗?不是将万乘之主,辱没到效法寻常之人,私藏物品的地步了吗?
臣以为,这样做,不仅有亏法度,更失人心,而且容易诱发奸邪,积聚邪恶。
用这种作为,去裁断天下万事,难道不是太不可取了吗?
不久前,随从陛下出行的禁卫军,最初来到奉天时,各种物品都没有储备。
朝廷既要外御凶恶之徒,又要内防垂危的城堞,日夜全无休息,大约有五十天左右,将士们饥寒交迫,死伤的人们,相枕而卧。
然而,全靠大家齐心协力,尽力效命,共同努力,终于克服了巨大的艰难。
这实在是因为陛下,自身没有贪图丰厚的享受,不去满足自己的私欲的缘故啊!
陛下戒绝甘美的食品,而与士兵同甘苦;中止进餐,用省下的食品,送给立下功劳的将士吃。
因此,将士们深受感动,无不效力。
不用严厉的制度,但人们并无背离,这是因为他们想到,陛下的感人之处;
没有丰厚的奖赏,但人们并不埋怨,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当时完全没有东西的缘故。
现在,敌军的攻打和围困,已经解除,将士的衣服饮食,已经丰足,然而怨言却正在产生,军中逐淅产生了疑惑的情绪。
这难道不是因为一介勇夫,通常好利夸功,在患难时既已与他们同受忧患,在情况好转、安乐可望以后,却不与他们同享利益吗?
假如陛下,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恬淡静默,他们怎么会毫无怨言咨嗟呢?
假如陛下能够想想近日,身在重围之中,所经受的深切忧虑;能够戒去平时专门满足己欲私望的缺点;将储存在琼林、大盈二库的珍宝财物,全都拿出来赏赐有功之臣;而且,每当得到珍奇华美的东西,便先支付军中的奖赏。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臣相信,变乱就一定能够平定,敌寇就一定能够削平。
到那时候,陛下徐徐地驾起乘舆,凯旋班师,返回京城。就凭着天子的高贵,难道陛下还要担心贫穷吗?
所以,臣提出的建议,乃是要散去陛下小小的储存,却造成陛下宏大的储存,减损陛下小小的财物损失,却巩固陛下宏大的财物贮存啊!”
李适内心,觉得陆贽所言有理,却又舍不得抛弃这些,皇帝可以自由使用的小金库里的财物。
李适当即命令,除去“琼林大盈库”的扁额,但依然把那些财物,作为皇家的私房钱,加以储存。
陆贽见后,沮丧不已,不敢再说。文武大臣,护卫的将士们,也是怨恨不止,觉得皇帝口口声声天下为公,实际上完全是一个典型的自私君,守财奴,吝啬鬼,根本就没有把天下人的利益和想法,看在自己眼里。
2
那时,宰相萧复,也就宦官重新执掌禁军兵权一事,前来劝谏李适。
宰相萧复,希望皇帝,应当充分信任贤臣,不要太过宠信宦官,不要再次把禁军兵权交给他们,以免重蹈覆辙。
萧复于是进宫,对李适进谏说道:
“陛下,自从国步艰难以来,宦官往往担任监军。他们仗恃着陛下的恩宠,常常任意而为,结党营私,专权纳贿。
臣以为,这样做,其实对国事有诸多不利。要想事业有成,必须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中使宦官这些人,只适于掌管皇宫内部的事情,侍候皇帝,不应该把兵权和国政,委托给他们去处理,以免伤害帝国大计。”
李适听后,心里很不高兴,反驳说道:
“相国此言差也!
当初,朕遭遇叛贼的威胁之时,正是朕身边的侍卫,忠心耿耿地护卫朕,保护朕的安全,朕才得以安然脱身。
朕怎么能够像从前那些君王那样,忘恩负义,忘记他们的功绩呢?
况且,由朕身边的侍卫指挥禁卫军,就像朕亲自指挥他们一样,有什么不恰当的呢?相国的看法不妥。”
萧复继续向皇帝进谏说:
“陛下不肯忘记他们的功劳,真是有德圣君的所为。
然而,陛下也只需要赏赐他们金银财物就行了,何须要用禁军兵权和朝廷国政,去奖赏他们呢?
掌握军队和处理国政,并不是他们的强项,而是朝廷文武大臣的职责。
臣恐怕,他们这样做,不能够服众,没有制衡不说,最终会仗恃皇帝宠爱,尾大不掉,对朝廷不利啊!
陛下难道忘记了肃宗皇帝,代宗皇帝,受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掣肘的往事了吗?”
“相国放心,朕只有分寸!任用帝国人才,为什么要分内外呢?相国你只需要听从朕的旨意就行。”
听萧复说起肃宗皇帝,代宗皇帝的往事,李适恼怒万分,直接回绝萧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