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李长源兴修水利造福于杭州百姓
建中二年(781年)九月,李泌接旨,携带眷属,来到杭州,担任杭州刺史。
上任不久,李泌就做下了一件造福杭州百姓的好事,一直恩泽后世。
杭州刺史李泌牵头主持,组织官吏百姓,在杭州城修建了六井等水利工程。
六井等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解决了数百年以来,长期困扰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从此以后,杭州城市发生了一场巨变,华丽转身,成为了天堂之地。
李泌的惊世创举,至今依然大受杭州百姓的赞誉,创造了一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神话。
2
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根本就还不存在杭州这座城市。杭州那快地盘,还只是一个大的海湾。
杭州的初民,大多聚居在杭州周边的凤凰山等小山之上,主要以渔猎为生。
后来,沧海桑田,海退人进,才逐渐有了杭州的田园和城市。海退之时,由于钱塘江泻下的泥沙,淤塞了海湾口,便在群山和海涂之间,留下了一个泻湖。
而这泻湖,恰好就在杭州城市的西边,所以称为“西湖”。
西湖的出名,始于唐代。
唐王朝前期,是一个强盛而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的岁月中,人们富裕幸福,充满自信和乐观。
庶民百姓既向往功名事业,又追求充满诗意的生活,常常寄情于青山绿水之中。
于是,这一泓美丽的湖水泻湖“西湖”,便幸运地成为了文人骚客们的灵感的源泉。
3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时,隋文帝废弃赫赫有名的钱塘郡,改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开皇十一年(公元561年),隋王朝大臣杨素,奉皇命开始营建杭州城池。
杨素在杭州的凤凰山上,依山筑城。杭州城城市,周长约三十六里九十步。杭州城南北,在吴山与钱塘门之间;杭州城的东西,在盐桥河与西湖之间。
凤凰山上的这坐简陋初创的城池,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杭州城的雏形。
杭州城筑好以后,居民逐渐迁入,人数越来越多,百业繁盛,慢慢地走向了繁荣。
据《乾道临安志》记载:
自陈置钱唐郡,隋废钱唐郡为杭州之时,杭州有户口一万五千三百八十户;
唐贞观年间,杭州有户口三万零五百七十一户,人口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九人;开元年间,杭州户口剧增到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户,人口约四十万人。
但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发展并不顺利。
当时,杭州的城市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落后,实际上还都是很差很差的。
杭州的地下水十分咸苦,不能饮用,制约了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老百姓积年累月,或者集用雨水,或者是不辞辛苦地前往西湖或者到周围的山上,去取泉水,生活十分不便。
饮水难,成为了当时杭州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瓶颈。
所以历史上,杭州一直是一个多井的城市。它的城市发展与井的发展历史,休戚相关。
这一点,从杭州现在仍然保留着的老地名上,还可以得到准确的印证。如大井巷、小井巷、方井弄、井弄、百井坊巷等等。
但旧时杭州的水井,与其他城市看到的取用地下水的普通的井,有所不同,因为杭州的水井的水,大多取自西湖。
杭州原本是钱塘江和东海的故地,虽经沧海桑田,变成了陆地,但地下水,还是保留了海水的特征,咸苦不能饮用。
老百姓为了生活,无可奈何,只能到很远的西湖等山泉湖泊去取水,非常不方便不说,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3
起初,李泌刚刚到杭州就任刺史那几几天,并不十分了解杭州的水源情况。
作为杭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杭州刺史,衙署里,自然而然有人服务,解决饮水问题。
李泌看到,杭州城内河道纵横,人口众多,市场繁荣,居民已经接近十万户,不禁被江南的秀丽和富庶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心里非常高兴。
那时,李泌到任杭州刺史之时,已经是秋季九、十月份了,早已过了夏天多雨的季节。
杭州城里,也已经连续好长一段日子,晴朗无雨了,长期依靠雨水过活的杭州庶民百姓,不得不考虑起了一家老小的饮水大事。
4
李泌到任的第二天,就走马上任。他带着杭州府里的大小官吏外出,分头行动,四处巡查城市乡村,考察民情,过问民间疾苦。
秋高气爽,气温宜人,李泌一行,一大帮子人,一路游山玩水,愉快交谈,不知不觉,就巡视到了吴山脚下。
此时,一个壮观的场面,出现在了李泌一行人的眼前。
李泌看见,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有的背着木桶,有的提着水桶,有的挑着担子,带着五花八门的运水工具,步履匆匆,不约而同地向山上走去,就像一个盛大的节日。
李泌看见,大为诧异。
李泌觉得十分奇怪,来不及询问身边的官员,就急忙上前,拦住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关切地询问道:
“老人家,贵姓啊?您白发苍苍,年老体衰,匆匆忙忙,背着一个木桶,上山去干什么去啊?”
老人一边走着,一边急急忙忙地回答李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