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崔光远率部反正李元帅兵临西京
起先,至德二年(757年)闰八月二十六日,驻守长安的叛军将领安洛,突然率领一支大燕军队,袭击凤翔郡。
御史大夫崔光远得讯,命令自己的部将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等,紧急率众军,抵御叛军的偷袭。
叛军将领安洛偷袭不成,急忙退兵回城。
御史大夫崔光远,便乘胜率领官军,在骆谷(陕西省周至县西南)伏击,击破燕军。
官军追击大燕贼军,到了中渭桥(陕西省咸阳市东)一带,杀守桥燕军部众一千人,追击叛军进入了长安皇家林苑的大门。
当时,还有一只叛军部队,屯扎在武功县。
听说自己的燕军队伍偷袭官军失败以后,驻守武功的燕军将领崔焕,急忙烧毁武功的燕军营垒而逃,撤离了武功。
遗憾的是,在那次战斗中,唐军行军司马王伯伦,在与叛军的血战中战死沙场,判官李椿的力气用尽,也被叛军活捉。
然而,从此以后,官军就逐渐扫清了长安的外围。
叛军再不敢入西边,来侵犯凤翔郡。
2
却说这个御史大夫崔光远,很有几分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真本事。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二日那天早上,李隆基带着侍卫的禁军六军士兵、百余名朝廷文武官员,以及皇亲国戚等,离弃长安,仓皇出逃。
皇帝李隆基出逃后,京师长安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大城,立即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城里的人争着出去,四下逃命;城外的人争着进来,想借机发些国难财。
宦官、宫女,四散逃离禁宫。宫室禁苑、王侯宅第,都无人把守了,市井百姓,也能够随意出入。
于是,便有一些暴徒流氓,打起了国库和那些达官贵人宅邸的主意。
他们进入宫城,贵人宅邸,公然抢劫,最后还四处放火,将那些搬不动的财物,全部烧毁。
3
面对城市中这一切混乱之景,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手下帮手很少,一时也惶恐不安,无能为力,根本无法制止。
大敌当前,那些长期享受大唐朝廷丰厚俸禄的大唐官员、差役,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恪尽职守。
他们借用官府的资源和力量,逃走的竟然比谁都还快,而且是不计其数,不可阻拦。
就这样,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等,在慌乱之间,一时也找不到自己的下属官吏,帮助维护京师治安了。
就在一月之前,即天宝十五年(756年)的五月初,京兆尹崔光远,才刚刚从遥远的突厥汗国出使回来。
崔光远刚刚回到京城长安没有多久,并不十分了解朝廷最近发生的巨变,以及当前面临的种种深重危机。
崔光远似乎压根就还没有真正弄明白,朝廷内外,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故。
眼见潼关失守,形势危急,仓皇逃离的皇帝李隆基,手下无人,于是匆匆任命崔光远,为京兆尹,命令他负责京师长安的治安。
皇帝一走,京师顿时陷入混乱。给崔光远留下的,就是这么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面对京师这一团混乱的局面,崔光远唯有摇头苦笑,焦虑恼怒而已,实在很有些无能为力。
但维持京城治安,是京兆尹应尽的职责,不能因为皇帝不在京师长安,自己就撒手不管了。
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虽也算是一个官场混混,但也的确有些真本事。
见京师混乱,火光四起,崔光远非常着急,决定冒着危险,采取行动。
崔光远一面到处寻找人手帮忙,带着人四处灭火;一面临时招聘人员,担任各级主管,补充缺少的部门人手,处理京城的事务。
崔光远手下有了一些人手以后,接着,他开始采取强硬的手段,努力恢复京城秩序。
崔光远下令,凡是趁乱打劫,抢劫、盗窃公私财物者,一律就地正法。
在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下达严厉命令,官府一连诛杀了十几个乘乱盗抢公私财物的暴徒之后,京城长安内的混乱局势,才逐步地稳定了下来。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七,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带领叛军,到达了长安城下。
见叛军兵临城下,长安军民,更加惊慌失措。
此时,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见孙孝哲叛军兵临城下,大唐朝廷大势已去,越发清楚“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深刻含义。
为了保护长安居民,免遭叛军屠杀,崔光远于是提前派他的儿子崔元,携带自己的亲笔信,快马加鞭,前往洛阳,去觐见雄武皇帝安禄山,表示自己愿意归降大燕帝国的愿望。
安禄山同意。
所以,等孙孝哲率领的叛军兵马一到京师长安,京兆尹崔光远和监门将军边令诚,就命令部下,放弃抵抗,打开城门迎接燕军。
大燕叛军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进入了长安城。
叛军占领长安城池以后,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的内心,忐忑不安,为自己及其家族的命运忧心忡忡。
他既悔恨自己,没有尽到守土有责的职责,对不起大唐朝廷,但想到自己投降叛军,暂时拯救了长安万千百姓的生命,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安慰。
燕帝安禄山,见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既做到了尽忠职守,守土有责的职责,又很识时务,归顺大燕,很是欣赏。
安禄山当即任命崔光远,仍旧担任京兆尹,负责长安治安。
所以,崔光远在名义上,就归属了安禄山的大燕帝国,依然负责起了维护京师长安的秩序的责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