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谋讨逆突遇险阻共破贼君臣同心
回头再说,李亨与李泌秘密商量,定好讨伐安禄山的计策之后,就立即召见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文武大臣,商议征讨逆贼安禄山之大计,打算立即实施李泌的讨贼计划。
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久在军中任职,虽然也听人谈论过李泌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但他俩都没有亲眼见过李泌处理政事,对李泌的学识和智慧,了解得并不是很深,对李泌的才干也并不认同,甚至心目中可能还有一丝丝轻蔑。
2
在上朝之前,郭子仪曾经与李光弼私下悄悄谈论说道:
“光弼啊,你发现没有,陛下有些意气用事。
长源先生,虽然据说是才高八斗,谈吐高雅,超凡脱俗,但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已,对处理军事、政事,都没有丝毫的经验,无异于纸上谈兵。
皇上呢,却对没有任何从政从军经验的李泌,是言听计从,对他的计谋,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不是有些宠信过分了呢?
子仪担心,皇上一心听从先生的谋略,会像赵括那样,误了国家大事啊!
我们对这些现象,不能置之不理,以免危害平叛大业。”郭子仪疑虑重重。
“大帅所言极是!光弼也是如此看法,上朝以后,光弼一定据理力争,打消陛下的讨贼之计。”
李光弼慷慨激昂,向郭子仪许诺道。
3
上朝以后,李亨果然就李泌拟定的军事部署计划,开始询问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见。
听了皇帝拟定的进军计划,郭子仪十分忧急,脸色阴沉地首先站了出来,提出反对意见道:
“陛下,臣以为实施这样的计划不妥。
据臣观察,如今叛贼安禄山的力量还十分强大,我军讨伐叛军的兵力是严重不足。
根据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以及战局的发展和变化的情况来看,分兵作战,并不恰当,势必被叛军各个击破。这个计划还是延后为宜。”
郭子仪慷慨激昂地陈述道。
紧接着,李光弼也站了起来,附和郭子仪的言论道:
“陛下,郭大帅的担忧是对的。
臣私下以为,实施先生的计划,有些为时过早。等各地勤王大军完全集结以后,那时再分兵讨伐叛贼安禄山不迟。”
4
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说辞,如出一辙。
李亨最忌恨部属朋比为奸,听了两位大将的反对意见以后,勃然不悦,阴沉着脸,不发一言。
“朕心里十分清楚,郭子仪、李光弼二将所说,十分在理,朕对叛军的情形,也并不十分了解,朕的确也不太懂得军事问题。
但朕相信先生,确信先生的谋略是正确的。李光弼与郭子仪两将,一向关系友好,他们会不会相互勾结,与朕作对,破坏朝廷的讨贼大计呢?”
想到这些,李亨忧郁起来,心里隐隐不安。
见皇帝脸色阴沉,沉吟不语,郭子仪、李光弼二将,不以为意。他们坚持自己的判断,又详详细细地说了若干的反对理由。
5
郭子仪,李光弼两个武夫,哪里明白皇帝的心思呢?
此时此刻,李亨急于求成,只想尽快地为帝国立下功勋,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帝位。
听了郭子仪,李光弼的这些反对理由以后,李亨更加不满。
李亨的脸色为之突变。他暗自思量道:
“看样子,朕不能够对大臣们太好了。太宠信臣下,反而会让他们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只有好好地惩罚教训一下郭子仪,李光弼两将,才能够重振朕的威严。要不然,大将们都不将朕看在眼里了。”
眼见两位军事重臣,竭力反对自己讨伐叛军的计划,李亨越听越气愤,不禁勃然大怒起来。
“二位将军言之凿凿,反对的理由颇多。一句话,都是朕的决策有问题。
你们两位将军,是觉得朕初登帝位,没有治国经验吗?你们认为,朕的决策,是朕一时心血来潮,盲目做出的吗?
你们是存心轻视朕这个新君,挑战皇帝的权威,不听从朕的旨意吗?
为什么,你们俩要找这样那样的借口,竭力拖延实施此项讨贼计划呢?”
李亨早就对将领们的专横跋扈,深恶痛疾了。他声色俱厉地当庭训斥郭子仪、李光弼道。
此时的李亨,眼见郭子仪与李光弼这两位自己亲自重用提拔的高级将领,也不太服从自己这个皇帝的命令,觉得大失面子,不禁怒不可遏地大喝了起来。
6
看见皇帝怒不可遏,厉声斥责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群臣都大惊失色。李泌也有些意外。
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位将军,看见一向冷静内敛的皇帝突然发怒训斥,也都有些始料未及,不禁惊慌失措起来。
实际上,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位将军,久在边塞,从前与李亨的接触并不多,并不是十分了解李亨的个性。
7
只有李泌的心里最清楚,李亨之所以发怒,并不仅仅是因为容不下大臣们大将们的反对意见。
而是因为,大将们大臣们对待新君的态度,让皇帝觉得,自己的皇帝威严,受到了臣子的伤害,觉得自己受了臣下的蔑视,而发怒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