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板荡臣子仪荐才乱世杰光弼崛起
天宝十五载(756)初,郭子仪上书朝廷,推荐大将李光弼出任节度使要职。
朝廷认为有理,遂同意郭子仪推荐,任命契丹人,名将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
郭子仪亲自从朔方镇大军中,分了一万人的精锐军队,交给李光弼带领,亲自送他出征河东。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开始发动对安禄山叛军的攻击。
2
李光弼之父李楷洛,原是一个契丹部落的酋长,娶李楷固之女为妻。
武则天当政时候,契丹部落酋长李楷洛,就归顺了大唐朝廷,被朝廷拜为左羽林大将军,任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蓟郡)公。
李楷洛以骁勇善战,英勇无畏而著称。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受任左骁卫将军的李楷洛,发兵二万余人,分为三军,去袭击背叛大唐朝廷的奚部落及契丹(辽河上游)部落联军,史称“冷陉之战”。
在冷陉,李楷洛被叛将李大酺打败。幽州都督孙佺和周以悌,也被奚部落俘杀。李楷洛失利而归,郁郁不安。
后来,吐蕃王国军队侵犯河源诸地,李楷洛请求河东,率精兵击退之,朝廷准奏。
这一次,李楷洛统率的唐军凯旋而归。而主将李楷洛却不幸以暴病卒于道上,死于反击吐蕃胜利的归途中,可谓为国捐躯。
皇帝闻听李楷洛死亡的噩耗,大为痛惜。为了表彰李楷洛的功绩,朝廷特赠李楷洛为营州都督,谥曰“忠烈”。所以,李光弼也是忠烈之后。
3
李光弼不拘言笑,年轻时候,就以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著称,喜读班固的《汉书》,治军极严。
初入军旅时,李光弼以父荫任左卫郎,以后任左清率兼安北都护。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安北都护李光弼,因此成为了王忠嗣的部属。
王忠嗣非常器重李光弼,十分欣赏李光弼的才干。
王忠嗣曾当众赞扬李光弼说:
“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王忠嗣曾经请求朝廷补李光弼为河西、陇右节度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朝廷同意。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也非常看重李光弼的才干,曾经上表朝廷,请求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知留后事,也就是坐镇朔方基地的朔方副节度使。
皇帝准奏,封李光弼为蓟郡公,知朔方留后。李光弼由此从河西、陇右节度府,调到朔方镇任职。
那时,郭子仪也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麾下,担任朔方节度右兵马使一职,因此,与郭子仪与李光弼成为了知己。
4
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一直十分赞赏喜爱李光弼,想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李光弼为妻。
那时,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与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等大将有隙,李光弼不愿意参与到大将们的争斗之中。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光弼听到上司节度使安思顺,想招他为婿的消息以后,就托病辞官回家。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十分敬佩李光弼的品行。他觉得李光弼是个人才,不用他十分可惜。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便奏请皇帝,将李光弼召回京师长安进行安置。
5
李光弼的身材魁梧结实,有着契丹勇士的典型相貌。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光弼刚刚四十八岁,正当英气勃勃的盛年之时。
当时,李光弼的手下,并没有多少军队,也没有被朝廷委以重任,生活似乎悠闲轻松。
虽然李光弼的生活悠闲,但此时他见国家危急,却也没有在家闲着,而是在整日在军中训练着军队,不时回到大营中,翻翻历代兵家典籍,研判叛军动向。
不久,安禄山反叛公开朝廷,大唐朝廷变得岌岌可危。
郭子仪曾经与李光弼同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共事,深知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和品行,就向皇帝(唐玄宗)推荐李光弼。
李隆基赞同,诏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持节,任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太守,后又加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6
李光弼一上任河东节度副大使,就在平定叛乱的战争中,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
李光弼立下的第一个功绩,就是为大唐王朝收复了常山郡(今河北正定)。
常山郡,地处叛军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唐燕两军都势在必得。
当初,常山郡由常山郡太守颜昊卿守卫。颜昊卿父子被叛军杀害以后,常山郡就落入了叛军的手中。
李光弼就任以后不久,就率领朔方军五千人,进攻守卫常山郡的叛军,常山郡当地军民,群起响应李光弼。
常山郡团练兵发动起义,将守卫常山郡的叛军将领史思义,绑到李光弼的军中归降。
在内外配合下,官军很快就重新收复了常山郡。
李光弼善待叛将史思义,亲自为史思义松绑。史思义感悟,决心真心诚意地归顺朝廷,并供出了叛军的动向和兵力部署。
7
第二天,叛将史思明就听说了常山郡失守的消息。
史思明大惊失色。他久在军中,深知常山郡的重要性。于是史思明亲自率二万精锐骑兵,直压常山城下,准备夺回常山郡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