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君王讳疾又忌医妙手国士也难治 - 巨变岁月之乱世贤相 - 星河灿烂876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3章君王讳疾又忌医妙手国士也难治

大唐朝廷的文武百官,实际上很多都了解皇帝的个性。

李适生性猜疑而又妒忌,自以为才华盖世,聪明睿智,不肯充分信任自己的臣下,所以他才会采取这样那样的预防措施,防止臣僚揽权反叛。

朝廷的文武百官,军队的将领,无论官职是大是小,一定要由皇帝自己来选拔任用才行;

对于宰相进呈的长远伟大的规划,远见卓识的谋略,李适也很少称许认可。

及至群臣一旦遭到皇帝的斥责,往往一辈子李适也不再收录起用他。

李适又喜欢以能言善辩为条件,来为朝廷选取人才,因而不能得到敦厚忠实,脚踏实地的人选。

对官吏的提拔任用,朝廷也面临重重困难,各种能人志士,遂沉抑于下,不得升进,怨愤日增。

2

贞元十年(794年)五月,陆贽不顾李适的冷漠不满,再次上奏进谏,提醒皇帝说:

“陛下啊,一秉大公,公平公正,奖惩分明,任人唯贤,是维持朝廷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制度和原则。

提拔任用人才,是为了勉励功劳;贬抑降职是为了惩戒犯下的过失。

两方面交相为用,相辅相成,才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其中的道理,就如同圆环,周而复始。

受到进用以后,又有了过失,便需要给予惩罚;受到惩罚以后,又修正过来了,便应该再提升上来。

朝廷这样做,既不会荒废法度,也不会捐弃人才。

即使对任何细微的过失,都一定惩罚,但可供使用的人才,不会缺乏。

因为这可以使受到贬逐的人,勉励自己,力求恢复官职,也可以使被提升的人,告诫自己恭谨地任官办事。

这样做,就能够使上面的人,没有难解的疑虑;下面的人,没有积蓄的怨恨。

明智的君主,不会单单根据一个人的言词,来使用人才,也不会按照主观的意想,去选拔士大夫。

如果对自己所亲善的人,便不加选择地任用;如果喜欢一个人的言词,便不去检验他的行为;

升官降职,全随着个人的爱憎情感;亲疏远近,全凭着人们与自己的志趣相同与否。

这是舍弃墨斗,而靠心意来判断线的曲直,丢开秤锤,而用双手来掂量物体的轻重的作法。即使你的操作极其精细,还是不能避免没有谬误。

中等智能以上的人们,都是互有长处短处的。

如果能够恰当地分辨人们的长处短处,交付给人们的职任与他们的才干相当,各自适应人们的性情,分别发挥他们的能力,及至将大家聚合在一起,成就了事功。

这与人人都是全才,也是没有区别的。

要做到这一点,只在于善于识别,襟度阔达,驾驭有方罢了。

由于一句话,讲得使自己惬意,便以为讲话人是有才能的,因而不再核查他的实际情况;

由于一件事,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便以为办事人是有罪过的,因而不再考究他是忠是邪。

对讲话使人惬意的人,将超过他能力极限的重任交给他,而不去考虑这是他所难以胜任的;

对于办事违背自己意志的人,将有失允当的罪责加给他,不肯宽恕他的无能为力。

这就使人在职务范围以内,难得成就事功,使君臣之间没有确定的责任。

如此做法,怎么能够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呢?”

3

李适见到陆贽的上奏,越发恼怒:

“陆贽捕风捉影,言过其实。说话含沙射影,不是在明目张胆地讽刺朕,偏听偏信,赏罚不明,任人唯亲,处事不公吗?”

李适的不满更加强烈,根本就不能够接受陆贽的建议。

不久,陆贽又上书皇帝,请求平均并节省财税的方法,共有六条很有见地的建议。

陆贽论述了两税法的弊端,提醒李适道:

“陛下一定十分清楚,依照国家原有的制度,征派赋税徭役的办法,称作租、调、庸。

成年男子,每人可以得到田地一百亩,每年交纳粮食二石,称作租。

每户各自按照土地所生产出来的不同产品,交纳绢或者绫或者,一共二丈,丝绵三两,不养蚕的土地,交纳棉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

每个成年男子,每年应当承担的徭役,则是收取雇人代役所应该偿付的佣金,每天以交纳绢三尺为标准,称作庸。

天下成为一家,法令制度平均如一。

即使有人打算辗转迁徙,这样的奸谋,也是无处可以容纳的。所以人们不会有动荡不安情绪,而事情都有固定的规制。

及至羯胡安禄山、史思明祸乱中华,百姓如乱云纷扰。户籍与地图,因朝廷躲避他处而毁去,税法因供应军需,而破坏。

在建中初年,朝廷商讨重新建置各种制度。

执掌朝政的人,如宰相杨炎等,明明知道旧弊应当革除,但建立新制时,却连本意都抛弃了。他们也知道立法应当从简,却没把握住事情的要领。

臣以为,凡是打算改正以往的弊端,必须首先穷究导致弊端的原由,才能够对症下药。

如果是时势造成的弊端,便应当只就时势来加以治理;如果是制度造成的弊端,便应该完全革除这一制度。

所做的事情一定是确当的,一切悔恨必将消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