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愁云惨淡大厦倾鞠躬尽瘁难扶持 - 巨变岁月之乱世贤相 - 星河灿烂876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2章愁云惨淡大厦倾鞠躬尽瘁难扶持

此时大唐朝廷的内部,也在发生着巨变。

却说李泌去世三年以后,即贞元八年(792年)四月,宰相窦参,因刚愎自用,独揽大权,贪污纳贿,祸国殃民,招惹了皇帝李适的不满。

李适将宰相窦参免职,任命兵部侍郎陆贽,尚书左丞赵憬,接任大唐宰相。

贞元八年(792年)七月,陆贽上任宰相,刚刚三月,就遇到了一场严重事件。

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洪水泛滥,淹死了两万余人。

宰相陆贽得到报告,非常忧虑,于是亲自前往皇宫,觐见李适,请求道:

“陛下,臣得到报告,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水灾十分严重。

臣请求皇帝,派遣使者,前去灾区赈济抚慰。”

李适对灾区的惨景,却不以为然。他神色淡然地对宰相陆贽说道:

“先生啊,你就不要危言耸听了。朕得到的报告是,灾区的损失很少,根本不值得朝廷忧虑。

如果朝廷没有弄清具体的灾情,就马上议行丰厚的抚恤,恐怕会生出奸诈欺骗的事情来。”

陆贽一听,心里一凉,对皇帝罔顾百姓的想法,非常不理解。陆贽于是提出质疑,并建议道:

“陛下啊,世俗的弊病,官场的恶习,往往是曲从人意,阿谀奉迎,报喜不报忧。此次多州发生的严重灾情,就是如此。

揣摩到人主或上司喜欢什么,便夸大其辞;猜度到人主或上司讨厌听见什么,便缩小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臣预料,此次多州发生的灾情,肯定比上报的还要严重。

朝廷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所采取的措施与防备,就常常失去凭依,无法因应,问题就经常出在这里。

赈济灾民,消耗的是资财,得到的却是人心。只要朝廷不失去百姓的拥护,陛下还用为,缺少用度而发愁吗!”

李适思考良久,终于说道:

“先生言之有理!朕一向爱民如子,体恤百姓。朕答应派遣使者,前去调查,赈济灾民。”

“陛下仁慈爱民,百姓怎么能够不拥戴呢?”陆贽称颂道。

不料李适又接着说道:

“先生啊,不瞒你说,朝廷的用度,的确十分紧张。既然淮西镇不向朝廷缴纳赋税,朕以为,就没有必要派遣使者,去赈济淮西镇的灾民了。”

陆贽不认同李适的看法,表示异议道:

“陛下啊,作为君王,应该体恤万民,普施皇恩。陛下停息战事,隐忍包容,宽宏大量,宽宥了那些作乱者的首领,对于这些处于下层的百姓,自当更加怜惜。

过去在诸侯国中,秦国和晋国成为了仇敌,秦穆公仍然发粮,救济晋国的饥荒。

况且帝王招抚万邦,只有依靠实行仁德与信义,去笼系天下人心。宁可让别人辜负我们,也不能让我们去辜负别人。

何况淮西镇的灾民,也是大唐治下的百姓呢?”

李适理屈,终于答应道:“先生教诲得对!朕将一视同仁,救济所有灾民。”

贞元八年(792年)八月,李适听从陆贽的建议,派遣中书舍人京兆人奚陟等人,前往各道宣诏,抚慰遭受水灾的人们,对灾民加以救济。

2

不久,陆贽就吃惊地发现,在边境局势缓和的状况下,依然存在着诸多危机,必须尽快解决。

于是,陆贽及时进宫,向李适进言道:

“陛下,军心稳,则社稷安,社稷安,则天下平。臣发现,边疆的储备,很不充足,将士们忧虑不安,有可能再次产生泾原之乱那样的严重危机,希望陛下警惕。

臣研究发现,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都是由于朝廷处理不恰当,对粮食的储积和征收,不合时宜等问题造成的,必须尽快扭转。“

李适不解,反问陆贽道:

“先生啊,你说朝廷处理不恰当,朝廷究竟有哪些地方处置不当呢?“

陆贽见李适心平气和,虚心询问,因而建议道:

“陛下,臣所说的处理不恰当,指的是朝廷处理事务的策略,存在重大的瑕疵。

明显的就是,戍边的士兵,不由守边的将领管辖;守边的将领,不由元帅来统领,有害于陛下中兴帝国事业的完成。

以至于有时,同一城中的将士,同一支军中的官兵,朝廷都分别派遣一个中使,前去监督,直接按不同的诏旨,委以职任。

朝廷所划分的军镇,绵亘在远届千里的土地上,无法相互统属协调;

朝廷沿着边疆,布置了十万军队,居然没有设置一个主谋或者统帅一类的人物,来主持大局。

每当有敌寇前来,也正好是将领们自己内部倾轧,争吵不休之时。

大家争来争去,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没有谁敢于拿定自己的主意,每次都要等待朝廷的旨意,才敢行动。

及至得到朝廷征调的军队,前去救援时,敌寇已经取得胜利,罢兵而归了。

吐蕃王国与我们大唐朝廷相比,我们的人数众多,与他们的人数寡少不相匹敌,我们的兵力工巧,与他们的兵力拙笨不能对比。

然而,吐蕃军队每次发动进攻,还有余力。我军处于防守,仍然力量不足。

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臣私下推测,其原因大概就在于,吐蕃军队发布命令,是由将领直接掌管的;而我军的调度管理,却由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廷去控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