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把慈悲的力量,化为同理的心量
第八章把慈悲的力量,化为同理的心量
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换位思考,培养自己的同理心,体会他人的立场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立场处理问题。
不管风吹浪打,你都能做到化万丈巨浪于无形,保持闲庭信步的雅兴。
如此,你也就不知不觉地脱离了平庸和俗气,心中涌出快乐的甘泉。
不要紧,你心情不好
如果有人做了让我们觉得很痛苦的错事,不少人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激怒对方,让他也同样受苦,如此自己便觉得安慰些。我们会想:“你害我那么痛苦,我要惩罚你,给你一点苦头吃。只要看到你痛苦,我就会觉得好多了。”但当你使对方痛苦时,他也会反击,好让自己舒坦些。
结果呢?双方的痛苦不断加深,谁都得不到好处。
温薇对抽烟深恶痛绝,结婚那天规定丈夫姜涛从此必须不沾一点烟。姜涛深爱着温薇,而且没有烟瘾,慢慢地就将烟戒掉了。但是,有一次温薇下班回家,居然看到姜涛坐在电视机前,手里夹着一根烟,便与姜涛大闹了一场。
姜涛解释说自己因为公司的事情心情不好才抽烟的,但是温薇始终不肯原谅他,“我平时对你那么好,要求你戒烟也是为了你好,你却背着我抽烟,真是没有良心。”有朋友得知情况后,劝说温薇要理解姜涛一下。谁知,温薇却理直气壮地回答:“心情不好怎么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姜涛在公司好歹也是个部门经理,挺有自信地管理着上百号人,可在家里却只有挨骂的份儿,渐渐地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糟糕到了极点……后来,姜涛抽烟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和温薇吵架的次数也就愈加频繁,再后来他们选择了离婚,从此形同陌路。
姜涛背着自己抽烟,在温薇看来这是一种错误,她不但不理解他是因为心情不好才抽烟,还不断地指责姜涛,始终不肯原谅他,结果姜涛抽烟的次数越来越多,然后争吵,离婚。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它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情人变成怨偶,使朋友变成敌人。
其实,当别人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慈悲,因为没有任何人应该得到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需要别人原谅自己的时候,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理解一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用慈悲之心来帮助他人认识错误,改正过错,这比责骂和教训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因为慈悲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关怀,它最具有力量。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故事。
梦窗禅师是唐朝开元年间有名的禅师,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离岸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船夫等他一下。船上的人认为船已开行,纷纷叫将军等下一艘。梦窗禅师则对船夫说:“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于是,船夫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后见座位已满,便用鞭子抽打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叫骂着给他让座。鞭子打在梦窗禅师头上,鲜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梦窗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了出来。大家纷纷窃窃私语,指责这位将军忘恩负义。将军隐约听到了大家的议论,不免心生悔意,于是下船前向梦窗禅师认错。
谁知,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回答:“不要紧,你心情不好。”
梦窗禅师的雍容大度令人叹为观止。在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应像梦窗禅师一样不去责骂或惩罚犯错的人,而是宽以待人,以“不要紧,你心情不好”宽慰对方,让其自省,发现自己的错误。试想一下,如果梦窗禅师对这位将军大加责备,结果会怎么样呢?很可能导致一场冲突。
面对别人的错误,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慈悲一点儿,给予原谅。假如别人能够觉察自己的错误,内心愧疚,你会收获一份尊敬。假如别人不能觉察自己的错误,你也避免了被别人的错误所伤害,而且你对别人的原谅,不但成就了自身的雅量,还衬托了别人的粗鄙,这实在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不为呢?
每个生命都从不卑微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有的人事业风光,有的人下岗失业;有的人腰缠万贯,有的人贫困潦倒……基于此,有些人习惯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大耍派头,威风凛凛,盛气凌人于无形,殊不知这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自取其辱,让自己难以下台。
有一次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在苏联莫斯科访问,他在街头散步时见到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便和对方玩了起来。分手时萧伯纳笑着对小女孩说:“小姑娘,回去告诉你的妈妈,你今天和伟大的萧伯纳一起玩了。”
谁知,这个小女孩儿也学着萧伯纳的口气说:“好,你回去了也要告诉你的妈妈,你今天和伟大的苏联女孩儿安娜一起玩了。”
小女孩的话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大文豪的心,他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并向小女孩儿道歉,两个人高兴地道了别。后来,萧伯纳每回想起这件事都感慨万千,他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平等相待。”
当你摆出了一副高傲的架子时,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回敬你。小女孩的话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大文豪的心,萧伯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唤谦虚恭敬之心,向女孩诚恳地道了歉,从而赢得了女孩的喜爱和尊重,也显示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你在对别人恭敬的时候,才会庄严自己。
人人都渴望平等,任何抬高和贬低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礼仪中,尊重原则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成就,都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所谓尊重就是指以礼貌待人,礼尚往来,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
官职再大,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又怎样,每个生命都不卑微,所有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世界上谁也不会比谁高贵多少。即使你再高人一等,也没有盛气凌人的资本。“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就经常告诫自己的部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不管是什么东西,我们都不应该加以贬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为庄重,不是自命贵重;威乃威严,绝非八面威风。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无论居于何等高位,身份多么尊贵,他们都会以一颗慈悲之心,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一种伟大的品德。
尊重别人,就是对他人恭敬。当你具有这种品德时,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只有尊重别人,你才能收获尊重和欣赏。退一步说,就算他们不会给你丰厚的回报,你尊重他们也不会损失什么,反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人缘。
有一回,苏联大文豪斯路肯夫在公园里散步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躲在公园的角落。乞丐每次向人乞讨时都很不好意思,但是很多人冷漠地走开了。斯路肯夫很同情这位乞丐,便决定给他一些钱,但是他伸手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却找不着一分钱。
望着乞丐充满希望企盼的眼神,斯路肯夫很过意不去。他本想大步走开,摆脱这种尴尬,但是他觉得这样做有点不妥,于是便伸出手去,紧紧地握着乞丐那双脏兮兮的手,真诚地说:“真抱歉,我今天出来没有带钱。”
顿时,乞丐的眼中漾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他紧紧地握着斯路肯夫的手,感动地说:“先生,谢谢您。你已经给我施舍了,您不嫌弃我的肮脏和贫寒,您的握手就是对我最大最好的施舍了!”
乞丐并没有从斯路肯夫手中讨得一分钱,可是他却非常的感激他,这是因为在别人都冷漠地离去时,这位伟大的作家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嫌弃之意。他发自内心的尊重,让乞丐原本伤痕累累的心有了些许温暖的感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也看到了斯路肯夫人格的高尚和价值。
尊重是心灵和生命里最珍贵的礼物,最令人温暖和感动,尊重适合于任何场合。人可以有富足和贫困之分,但人格的高贵不会因为生活的境遇而发生改变,即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对尊重也有同样的渴望。尊重每一颗心灵,给每一颗心灵予以尊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君子,当成人之美
孔子对“君子”有多处论述,其中讲到“君子成人之美”,是说君子应该以慈悲为怀,主动给予他人以无私的帮助,促其成事;成人之美,换成现在的话就是要“助人为乐”,这是做人的道德,亦是做人的修养。只为自己着想,从不考虑别人,是一个无情无知的人,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一个富人的女儿患上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看遍了全国所有的名医都没有效果。有一天,富人得知一位德国名医要来他所在的城市考察的消息,他又重新燃起了希望,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这位名医,但是杳无音讯。
一天下午,外面下着大雨,突然有人敲门,富人非常不情愿地把门打开,站在门口的是一个又矮又胖、衣服湿透、样子很狼狈的人。这人说:“对不起!我迷路了,我能借用您的电话用用吗?”富人很不悦地说:“对不起!我女儿正在休息,我不希望有人打扰她。”说完,便关上了门。
第二天早晨,富人在读报纸的时候,看到了一则关于德国名医的报道,上面还附着他的照片。天!他惊呆了!原来那位名医竟然是昨天敲门借用电话的那位矮胖男人,富人后悔莫及。
事例中的这个富人是一个不懂得成人之美的人,正是因为他舍不得借用电话给一个陌生人,而把本能救助自己女儿的医生拒之门外,而且这个医生还是他千方百计想联系却一直联系不上的人,他有多后悔可想而知。
成人之美,助人为乐,这是立身之本,是幸福之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付出多少,相应的就能回报多少。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奉献一己之能,以助人为乐,为别人提供方便,那么别人也会对我们慷慨大方,也会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当我们遇到难处的时候,别人也会为我们提供方便,彼此互助是甘露般的妙药。
这就像姜太公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所以没有用兵而能取胜,没有冲锋而能进攻,没有战壕而能防守。”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爱人就是爱己,利人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
有一个年轻人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了,遇到上帝时他问:“在我们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关于天堂地狱的说法,你能不能让我看一下真正的天堂与地狱是有什么区别?”上帝见年轻人很真诚,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他们先来到地狱,年轻人感觉到浑身冷得瑟瑟发抖,地狱中寒气逼人,看见的都是骨瘦如柴、饱受饥饿的灵魂。“为什么他们都这么瘦呢?好像一副没吃饱的样子。”年轻人有些害怕地问上帝。
“你看那边!”此时,一群灵魂围在一个巨大的锅旁,锅里煮着美味的食物,他们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用勺子盛食物,送到自己嘴边,可是他们手里的勺子太长了,吃到口里的远没有掉到地上的多,人人又饿又失望。
接着,上帝又带年轻人来到天堂。一群灵魂正在一个巨大的锅旁吃饭,他们手上的勺子也很长,可是它们都是把盛上食物的勺子送到对面人的口中。你喂我,我喂你,他们都能吃饱饭,所以个个脸色红润,身体健康,如仙人一般。
看到这个情景,年轻人顿时明白了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天堂与地狱之所以有天壤之别,唯一的不同就是天堂的人不是自私地将勺子喂给自己,而是彼此为别人喂食。静思这个故事,定会明白伸出我们的双手,助人一臂之力,给人以支持,给人以温暖,看似是在做一笔“赔本”买卖,实际上最终往往可以获得更多,且会形成互助、互爱、互帮的良好人际关系。
所以,我们要善于对别人付诸真诚和爱心,助人为乐,成人之美。
再来分享一个经典故事。